動不動挨打的孩子,10年後很難避免3個難題,家長要管住自己的手

2019-10-23     小歆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說,對於孩子的教育基本以「說服」教育為主,以理服人。主張「打孩子」的年輕父母已經不多了,不再像我們祖父輩,主張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理論。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是有很少的一部分家長,他們還是會時不時的打孩子。

這些家長平時孩子缺乏溝通,也不知道怎樣和孩子溝通,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是第一時間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武力威懾。雖然打完孩子自己也挺後悔,但是當下一次出現同樣的事情時,還是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王先生就是一個「少數派」的父親,平時喜歡用武力和兒子對話。王先生脾氣比較暴躁,看到孩子犯錯誤也耐不下性子和孩子好好聊聊怎麼回事,火氣蹭的一下就冒出來了,於是對孩子進行體罰,在孩子懂事以來到現在小學即將畢業,基本上都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由於孩子一犯錯自己就打孩子,所以孩子基本和自己沒有什麼交流,遇到事情或者有什麼需要都不和自己說,小孩變得非常的懼怕自己,只和媽媽比較親近。就算王先生主動示好,比如想要帶兒子去遊樂園玩,或者帶兒子去看看電影吃吃飯,除非是媽媽也跟著去,不然孩子都不願意和自己一塊去。小孩不和自己親,王先生也很苦惱,但是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孩子不和自己親也是很正常的。

在國外,很多國家是不允許打孩子的,打孩子被稱為虐待兒童。我們國家雖然也有兒童保護法,但是對於大部分的家長,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通過棍棒來教育孩子的行為,畢竟大家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是控制好度還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孩子的教育肯定不能以打為主,不管家長脾氣好與不好,都要管住自己的手,打孩子不是一種泄憤,而應該是一種懲罰教育,失控的家長,只會害了孩子。


動不動就挨打的孩子,10年後很難避免這3個難題

√親子關係生疏

如果父母一方經常的打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肯定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由於經常打孩子,使孩子不敢和自己溝通,連和自己單獨待在一起都會無所適從。孩子慢慢大了,成年了,雖然父母已經不會再打自己了,但是小時候的陰影和委屈根深蒂固。

曾經有個粉絲跟我聊天時說,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在學校聽寫時錯了三個詞語,回到家被父親罰跪在地上,用皮帶抽了二十來下,還罵了一晚上,後來就算長大了,知道父親那時是擔心自己成績下滑,但是這種與孩子錯誤嚴重不對等的過分懲罰,讓她每每回想起來都覺得萬分委屈、痛苦。

√孩子養成暴力傾向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所以如果家長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那麼孩子也更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作為父親或者母親動不動就打孩子,用武力解決問題,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暴力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所以長久下去,孩子很有可能會有暴力傾向。

√性格內向

對於孩子來說,家應該是溫暖的港灣,父母親是自己可以依賴的臂膀。但是當孩子在家裡感受不到溫暖時,孩子就容易變得敏感,不願意和父母親說自己發生的事,就算自己在外面受了委屈,也會因為害怕挨打而一聲不吭,不敢流露出真情實感,孩子性格就會慢慢變得內向。

作為父母親,肯定不是真心的想要打孩子,就是有的時候脾氣上來了,自己沒有控制住,打完孩子又後悔了。「以打為主」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家長們要管住手,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打過自己的孩子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uMg-m0BMH2_cNUgYF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