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味道·小吃龍門陣:饊子 油糕 兒時的美味情殤

2019-10-09   江湖饕客向東

在川菜「一菜一格」中,有種叫「響聲菜」的肴饌。所謂「響聲菜」,就是使菜點發出聲響,給人以新鮮、奇異、獨特的感受,為食者營造出意外食趣。像「鍋巴肉片」、「響鈴雞片」便是其經典。四川小吃中也有這種『先聲奪人』的民間小吃,以其:色愉眼,香戲鼻,味娛舌,聲悅耳,而獨顯其風味特色和吃情食趣,這就是遍及巴蜀大地的饊子和油糕。

饊子記憶

想來不經意間,如今已是鬢髮灰朦,可每當看見小街深巷的饊子油糕小店,老遠就聞著陣陣濃烈的油香味,那深埋在心底的兒時的美味情殤,就情不自禁地浮上心頭。小時候院子裡來了賣麻花、饊子、油糕的,最興奮的莫過於我們這些小娃兒了,屁顛屁顛趕緊跑回家翻箱倒櫃、甚至鑽到床底下,找丟棄的牙膏皮子、玻璃瓶子、舊書刊等亂七八糟的廢舊物品,就可以拿去換一個饊子或油糕,吃在嘴裡嚓嚓響,既解饞又好耍,那酥香脆爽別提有多麼刻骨銘心了。以前,街頭巷尾賣饊子麻花的店攤不少。過去,哪家女人生了小孩坐月子,還專門買來饊子和紅糖,用醪糟或開水沖泡來吃,老人們說這對產婦有滋補和催乳的功用。

饊子麻花

在成都,雖說饊子、麻花、油糕、油條也都是成都人常年的休閒零食和早餐茶點。但成都人卻少有單獨吃饊子,通吃都是配在油茶、豆花、豆腐腦、豆花面、酸辣粉上,增加些吃口。只有同樣是油炸的窩子油糕、方塊油糕、活糖油糕及豌豆油糕、花生糕才當做小點吃起耍。以前這幾樣小食都是提籃售賣,出入於茶社、酒館、煙館、戲院、影院之間。但多數時候還是沿街叫賣:「麻花、饊子、窩子油糕、豌豆糕、花生油糕………」

成都人歷來就好吃香喝辣,饊子、麻花、油糕,入口酥香脆爽不頂牙,油而不悶,嚼起來滿嘴「嚓嚓嚓」響很有食趣。五六十年代,成都人早上起來,都習慣於到小店去吃碗「饊子油茶」。油茶端上桌,被捏碎的饊子堆成金燦燦的「冒兒頭」,饊子下面撒的是辣椒麵、花椒麵、小蔥花,蓋著澄黃色的米糊油茶。用細瓷調羹伸入碗內攪拌,一款干稀適口、麻辣香濃、酥香脆爽、誘人食慾的簡便美餐便讓人口福滿滿。尤其是寒冬臘月間,一碗饊子油茶下肚既飽了口福,有滋養了體福,一整天都覺得很暖和。

饊子是油茶的標配

其實,這些在咀嚼時,於色香味形中以聲出彩的肴饌,在中華食苑中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唐代以前就出現在市肆酒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當時稱之為「寒具」的街邊零食。寒具,廣義上指可冷食的乾糧,狹義為今天仍可見的油炸饊子、麻花和油糕。

饊子,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閒食。以糯米粉或是麵粉搓成細繩,輓曲如環,入油鍋炸成金黃色,香酥脆爽,為南北之通食。《名義考》云:「繩而食之,曰環餅,又曰寒具,即今饊子。」俗語有「點心香,月餅美,香香的饊子甜又脆」一說。

兩千多年前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對饊子有所描述。宋代蘇東坡更有一生動描述「寒具」之詩:「縴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此詩從廚娘「縴手」揉面做饊子起句,形象描繪了炸饊子時的油溫、火候,饊子炸成後嫩黃略深的色澤,和一圈圈似玉釧連在一起的「纏臂金」之生動形態。這種饊子,放進嘴裡一咀嚼,立馬在口中發出「吱吱、喳喳」的清脆聲響,別有一番吃情食趣。

唐宋時期有人描述當時金陵(南京)街市的饊子更為誇張,「金陵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可見其聲音之清脆響亮。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相比的。

現炸饊子

油糕一族

說起小吃,自然就與小時候聯繫在一起,讓人想起那難忘的苦澀的童年時代。那個時候物質貧乏、晝夜飢饞、清口水長淌,吃什麼都香啊!饊子、麻花、窩子油糕、活糖油糕,都成了窮人家孩子的奢望。特別是活糖油糕,那個香甜味啊真的沒法用文字形容!它的外面是酥脆綿軟的麵皮,裡面是又燙又甜的黃糖,咬一口,會燙進心窩裡,一不小心粘稠的甜液還會順著手腕流到手臂!那狼狽加饞相的樣子,即使白髮蒼蒼也會記憶猶新!長大了方才知道,那叫燙麵油糕,因為一咬開,那紅糖心子還順勢流淌,老百姓管叫活糖油糕。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這小吃好像難覓蹤影了。一次在崇州街子古鎮採風,很意外的在靠碼頭的小巷裡,發現一家油糕店,方塊油糕、窩子油糕、活糖油糕都有,尤其是那老爺子做的、炸的油糕,十分古樸地道,一下讓我興奮、感動得不行,其後常去街子,每次都免不了要吃兩個慰藉來自兒時的饞蟲。

活糖油糕與椒麻方塊油糕

油糕,分為糯米飯做的方塊油糕、窩子油糕,另外還有豌豆油糕、花生油糕等。而窩子油糕,因炸成後形似鳥窩,圓圓的,中間向下凹著,裡面是豆沙甜餡,看上去像一盞小鍋,故又稱為「油錢餅」。「窩子油糕」色澤金黃,表皮酥脆、內軟滋糯、油而不膩,細膩的豆沙餡中含有淡淡的香甜味。特別是一大清早街頭路邊,推車擺攤的小販邊炸邊賣,油煙夾著股股香味飄散開來,誘惑著上班的、上學的、趕路的,手裡拿著一兩個,一路吃一路香。通常吃油條如不喝豆漿什麼的,就很難下咽。但窩子油糕除了油潤外,還有軟糯滋潤的特點,既順口下咽,又不澀口乾渴。加之便宜方便,所以至今仍還是一些人的傳統早點。

再說方塊油糕,雖製作方法一樣,但形與味則卻與窩子油糕迥異。四四方方、金黃油亮,香酥滋糯,味鹹淡麻,屬於椒鹽風味。方塊油糕不是靠餡料提味增香,而是通過調和在糯米飯糰中的淡鹽和花椒,經高溫油炸,把糯米的本味與鹹味、花椒酥麻香味融為一體,故而其風味顯得十分美口。最能讓食者意外的是偶爾咬到其間的一粒花椒,那香香的酥麻味,在唇舌上舒張開來,使人頓覺精神一爽,在吃香咽麻中享受那獨特的幽幽快意。

老爺子炸的油糕,色香味形很是資格。

燙麵油糕則是在開水鍋中加入麵粉,充分攪製成熟麵糰,起鍋晾冷,再加適量乾麵粉揉勻,扯成約一兩一個小塊,壓成麵皮;然後包入用木棍捶成泥茸狀的紅糖心子,再將面塊搓成約8厘米長、5厘米寬的條,壓成牛舌形狀,入油鍋炸成金黃即可。燙麵油糕外酥內嫩,香甜可口,熱吃最佳。

成都人對方塊油糕和窩子油糕是情有獨鐘的。記得十多年前,我有時晨練後,便要去一小街邊的油糕店,那裡經營的早點大都是方塊油糕、窩子油糕及油條,飲料則是豆漿,兩毛錢一個窩子油糕或方塊油糕,一毛錢一碗豆漿,總共三角錢就把早餐很舒心地解決了。那時大多成都人愛油糕甚於油條。不知為何後來做的人少了,只見油條少見油糕。無論從營養角度還是從健康角度,油糕都優於油條,相對含油低,不含明礬等有害物質,只是做起來要稍微麻煩些罷了。

這樣的饊子、油糕如今已很難吃到了

窩子油糕是用糯米蒸熟,揉搓成粗條,揪成小團壓扁,中包紅豆沙泥或綠豆沙泥,再捏成圓窩形油炸而成。方塊油糕則在蒸熟後的糯米飯糰中,拌合上鹽及少許花椒粒,倒進一個大方木框內壓平,冷卻後切成四方塊,入油鍋炸製成皮色酥黃即可。

過去,窩子油糕和方塊油糕是花會、燈會上與糖油果子、三大炮並列,廣受人們喜食的風味小吃。尤其是小娃娃,一手拿著油糕慢嚼細咽,一手拿只風車車,邊吃邊玩邊看鬧熱。前兩年,在崇州街子古鎮靠江邊老碼頭的一條小巷裡發現一家傳統油糕小店,現炸現賣窩子油糕、椒鹽方塊油糕、豌豆油糕和燙麵油糕。哪方方圓圓的形態,金黃的色調,濃濃的油香,一下就勾起了我的懷舊吃情來。於是我立馬買了一個紅豆沙的窩子油糕,一股濃郁的菜油香撲面沖鼻, 一口咬在嘴裡油滋滋的,滿口都是糯米的香脆,豆泥的酥香,味很濃也不太甜膩。吃著這蹣蹣跚跚一百多年的民風醇厚的窩子油糕,童年的記憶也隨之在腦海中飄忽起來,久久難以散去……。

老味道總能引來 飲食男女的眷戀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10.06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