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戰爭都有美國不同程度的參與。而隨著美軍征戰海外經歷的不斷豐富,關於美軍戰損比的問題是很多人討論的熱點。
有很多人認為,二戰後美軍戰鬥力天下無敵,即便是美軍未能獲勝的戰爭中,對手付出的代價也遠高於美軍。個別人甚至還說,美軍不忍心殺對方太多,或美軍實在不想打了才會失敗的。
至於美軍作戰中的戰損比,一比幾十都是比較保守了,更誇張地還有上一比上百。
但我們要是細緻探究,統一標準的話,便會發現,很多所謂美軍戰損比高的結論都是經不住推敲的。
打個比方,有的對比的時候是以美軍陣亡人數與對方戰鬥損失及非戰鬥損失的合計來比較的,這樣對比標準不統一,自然能得出美軍戰損比高的結論。
以著名的長津湖之戰為例,雙方的作戰損失實際上不到1比2,但在網上卻被傳出了一比幾十,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我們以數據來說話,所取的標準為作戰損失,即戰鬥中的陣亡、負傷、失蹤、被俘;為公平起見,我們不採用雙方的戰果數據,而是以各自統計為準,這也是戰史中常見的自情自報原則。
第9兵團在長津湖之戰中的作戰傷亡為19202人,而與之交戰的美第10軍陸戰第1師作戰傷亡4433人(包含部分在黃草嶺的戰損)、陸軍第7師戰鬥傷亡2670人、配屬的韓軍傷亡1602人,此外還有美軍第3師、英軍的部分傷亡,其在東線的戰鬥損失為10495人。
很多戰史中都提及9兵團各部最後在追擊中湊不出多少人來,主要是因為大量凍傷的緣故,而凍傷加上戰傷的大量傷員需要很多人照顧,因此嚴重影響了後期追擊的兵力;其實美軍即便保暖條件遠好於志願軍,但非戰鬥減員(主要是凍傷)同樣高達14000人,其中半數是陸戰1師的,其餘大部為東線其餘部隊的。
只不過美軍使用飛機將大量傷員後運,這才沒能讓傷員拖累了其戰鬥員及可使用的兵力,若非其空中優勢的存在,帶著如此多傷員的陸戰1師是很難突圍的。
而在西線作戰中,13兵團與美軍的戰損比基本就反過來了,美軍在此線戰鬥損失近10000人,志願軍戰損為11536人。但此外志願軍還重創了5000人編制的土耳其旅、韓軍第7師和韓軍第8師,後兩支部隊崩潰後,其真正的損失還遠大於志願軍統計。
在志願軍打得不太好的第五次戰役中,我戰損75429人;但美軍也戰損了10932人,此外還有韓軍損失了3萬多人,英軍等其他軍隊損失數千人,總計戰損近5萬人;戰損比也並非不成比例。
到了陣地戰時期,由於我採用坑道工事地域空襲及炮擊,傷亡率大大降低,而換裝蘇械後我火力則大大增強。實際在山頭爭奪戰中,美軍戰損比往往還不占優勢。
如1953年的馬踏里西山、梅峴里東山戰鬥,志願軍358團對決美軍最強的陸戰1師,以傷亡200餘人代價奪取陣地;陸戰1師自己統計陣亡116人、重傷441人、輕傷360人、失蹤98人,總計損失1015人;雙方戰損高達5比1。
這是當時純中美兩軍對決的情況,實際上韓戰中還有大量韓軍參戰,很多人在比較傷亡時韓軍、英軍、法軍統統不作數,往往還以美軍陣亡數對比志願軍陣亡、負傷及生病等戰鬥與非戰鬥損失的總數,這顯然是不客觀的。
當然,有人也會提到人民軍的存在。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人民軍戰績占30%左右(包含志願軍參戰前,而志願軍參戰後人民軍戰績占總戰績不到20%);而對方這邊,韓軍損失近達百萬之巨,即便減掉三成,剩下的數字為志願軍戰績,這也是相當龐大的。
而且,美軍所謂戰損比高的一大因素是,很多人往往採信美軍的戰果統計。殊不知美軍戰果很多時候是按照打了多少炮彈後套公式計算出的,其戰果數據往往遠低於對方損失。
美國人I.F.斯通在所著的《韓戰內幕》一書中曾寫道:
東京司令部聲稱,在此期間(指1951年6月到12月)敵軍的傷亡人數從119.1萬人猛增到了151.8萬人,平均每月的傷亡人數為54500人。但此時東京司令部對敵軍傷亡人數的大肆宣揚使得公眾感到極為厭煩。
《紐約美國人日報》抗議道:美軍軍事當局採納了報道敵軍傷亡人數的政策,結果使我們的損失相對而言則小多了。
其中有社論稱:他們給我們提供的敵軍傷亡人數是如此令人懷疑,那麼,我們又如何相信他們提供的美軍傷亡數字是真實的呢?
其實到了越南戰爭中,美軍還是這個策略,只不過由於很少有人能看到越方資料,因此戰鬥傷亡數據也就跟著美國走了。
以越南戰爭中的德浪河谷之戰為例,美軍統計自身損失為騎兵第1營陣亡了79人,負傷121;騎兵第2營陣亡155人、負傷124人;合計傷亡479人。
其估計越軍損失為陣亡、負傷各1000餘人。
但實際上越軍統計本方陣亡208人,負傷146人,遠低於美軍預期的數字。我們不能說越方數據就一定準,但給大家一個參考。
而德浪河谷之戰還是美軍估計對方戰損比較保守的一次,因為這仗美軍並未打好,實際作戰中都不清楚越軍在哪個方位。事後拍攝的《我們曾是戰士》這部電影中,越軍那種衝擊方式其實就是有一萬人也不夠打的。
很多人覺得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戰損比在1比10以上。實際上簡單一算就知道了,美軍的總戰損數是36萬人,若真能達到這個戰損比,北越武裝人員死傷要有360萬之巨;如果再加上南越軍的戰果,那麼數字將更為龐大。
但顯然,當時的越北不可能有360個滿編師被美軍殺傷殆盡,即便是加上游擊隊的損失,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損失。
因此在實際作戰中,美軍可能在一些戰鬥中有過1比10戰損比,但絕大多數情況戰損比是低於這個數據,甚至有時候是自己吃虧的。
美軍高戰損比的情況其實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才出現,欺負格瑞那達和巴拿巴這樣的戰例不值得說,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確實達到了1比幾十,甚至上百的戰損比。
因為這仗基本就是非接觸式的打法,伊軍在地面戰開始前幾乎就已經崩潰,結果地面部隊打了不到100小時就完事了。
可要真正進入巷戰,情況就不妙了。
以1993年摩加迪沙之戰為例,因為《黑鷹墜落》這部電影及相關遊戲的緣故,其知名度很高。一些人還認為美軍在此戰中的戰鬥力驚為天人,戰損比1比100。
殊不知就特種作戰而言,此戰是典型的失敗案例,而即便討論戰損比,也絕對沒有那麼誇張。
這個所謂的1比100戰損比如何得來的呢?美軍陣亡了19人,武裝分子死傷幾千人,就這麼來的。
可是美軍在陣亡19人的同時,還有1人被俘,70餘人負傷,2架黑鷹被擊落、3架被擊傷,地面裝甲車數輛被擊傷。
以作戰統計而言,美軍的戰鬥損失是90餘人;而索馬利亞方面,美國的估計是350人死亡,500人受傷,這是武裝分子和平民死傷的合計,而即便全是武裝分子傷亡,美軍與其的戰損比也在1比10以下,這還是有直升機和裝甲車支援的情況下,還是美軍精銳的三角洲和遊騎兵部隊。
所以二戰後美軍在很多次戰爭中的表現並非一些朋友想像得那麼完美,戰鬥力真就那麼逆天。如果採用公正標準去衡量,所謂其一比幾十戰損比的神話也就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