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不方便到醫院的患者,首先要保證不完全臥床,在有限的空間,儘量主動運動,能走就至少採取踏步練習,能站就少坐,能坐就少躺,躺著也要多翻身。
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首先要保證藥物治療和合理飲食,運動鍛鍊方面注意保持日常的活動量,可以採用適合居家的運動形式,例如固定踏車、室內慢跑或快走、太極拳、八段錦等,不主張突然增加運動量,造成運動過量或跌倒的危險。
上線大醫生:謝雪榕
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 主任醫師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相信大多數新晉寶媽對盆底康復治療都不清楚,當產後複查被醫生要求做治療時,總會有諸多擔心,甚至猶豫著要不要做。今天,就讓我們來告訴大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什麼是盆底康復?
很多女性在生產完之後,都會感到身體有些不受控制。在咳嗽或者是大笑的時候會溢出尿液。在半夜起床小便的時候,容易尿到褲子裡,這讓人很尷尬。盆底受損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尿失禁,其次是子宮脫垂、陰道鬆弛、大便失禁、便秘等,給患者帶來身心的雙重痛苦。
哪些人需要做盆底康復?
不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的女性,產後都需要做盆底康復。因為懷孕時,在孕激素的作用下,盆底也會變得鬆弛,隨著胎兒的慢慢長大,胎位下移,盆底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擠壓。
女性在分娩之後,隨著胎兒的出生,部分韌帶會變得松裂,彈性會變差。沒有辦法將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會出現功能障礙。因此,盆底康復治療是有用的。
生娃對盆底肌有多「傷」?
妊娠期間子宮逐漸增大,胎兒及附屬物重量增加,盆底肌持續受重力壓迫,導致慢性損傷,盆底肌肉逐漸鬆弛。
分娩過程對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拉伸、損傷,隨著胎兒的娩出,部分韌帶鬆弛,無法將器官固定在正常位置。
所以生完寶寶除了關注寶寶的健康情況之外,新媽媽們也要關注自己的身體恢復情況,重視產後檢查,早期干預,防患於未然。
什麼時間開始盆底肌康復訓練?
產後42天是盆底肌恢復最佳時間,產後3個月是盆底肌恢復黃金期。產後盆底功能的恢復要遵循循序漸進、適時適量、持之以恆的原則進行。
輕中度盆底功能障礙者可採用提肛法,即有意識地對以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進行自主性收縮,以加強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
當然,正確的鍛鍊方法尤為重要,它將幫助女性早日恢復。
而對於重度盆底功能障礙者,則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電刺激治療或者相關的手術治療。
大 醫 生 介 紹
謝 雪 榕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福建針灸學會理事,福建省針灸學會康復分會理事,福建省康復學會理事,福建省康復技術工程學會委員。
擅治: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間盤突出及膝關節病、中風後遺症、面癱、過敏性鼻炎、失眠、胃腸病等,尤其在亞健康調理、女性健康調理(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和小兒體質調理(小兒推拿)等方面療效顯著。
節
目
預
告
今晚(4.23日) 20:00-21:00
話題:
疫情尚未結束仍需注意防控
嘉賓:李希
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呼吸科 副主任醫師
首批援鄂醫療隊隊長
收聽方式:
調頻fm103.6、蜻蜓FM、喜馬拉雅F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QTvqHEBiuFnsJQVyo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