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但是此時炎熱並未完全消退,其特點是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在由熱轉涼交替時期的處暑,對人體來說,容易造成秋乏和秋燥。如何防治秋乏和秋燥?應注意睡眠和飲食兩個方面的養生。
一、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在炎熱的夏天,晝長夜短,很多人有晚睡晚起的習慣。處暑後天氣變涼,應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要注意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早起有助於肺氣的舒展。對於老年人來說,除了做到早睡早起,還應儘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小時,每天午睡半小時至一小時。因為老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利於化解困頓情緒。
古代醫家在睡眠養生法中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點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點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因此,在處暑過後進入秋季,應適當減少晚間娛樂活動,愛好打麻將等娛樂活動的老年人要做到適可而止,堅持午睡、早睡早起,這樣可消除疲勞,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二、飲食要做到「燥則潤之」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人體也隨著季節的轉換而發生著變化,因此,飲食要隨季節而變化,以適應秋季養生之需。祖國傳統醫學認為,秋季應多吃味甘性平的食物,以增強脾胃功能。同時,多吃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容易出現口唇乾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百合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處暑過後,還應充分攝人維生素和水分。秋季空氣濕度小,風力大,人體的汗液蒸發較快,皮膚易乾燥,汗液中還要丟失一部分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因此,在處暑過後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攝人充足。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每天服1~2片復合維生素B和50毫克維生素C。
處暑過後也可進補,但此時進補於其他季節有別。過了處暑,氣溫逐漸涼爽,人體機能不斷恢復正常,此時應選用「補而不膩」的平補之品,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食補可選擇山藥、蓮子、百合、白扁豆等。山藥的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蓮子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補強身,是秋天適時補品。可將蓮米發漲後,在水中用刷子把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清水煮爛,再與粳米同煮食用,具有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者;白扁豆最宜初秋食用,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可消余暑、化暑濕、健脾胃、增食慾;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同煮粥,加白糖適量溫服,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用於病後虛熱,乾咳勞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