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蕭山日報社
從江多山,不少村寨都在高山之上,但讓人感慨的是,通往山上的村級道路與東部村莊並無二異,柏油路、雙車道,彎曲但平坦的盤山公路,聯通村寨與外界,更成了從江脫貧之路。
山上是黝黑的木寨、乾淨的村寨,山下是嶄新的安置房、齊全的配套;來蕭務工收入增加,很多家庭全部脫貧;醫療教育對口幫扶,基層醫療水平越來越好,讀書日益成為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走訪的8個村寨給我們最大的感受,是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從江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穿梭在面貌煥然一新的村寨中,看到村民那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感覺比這個季節任何事物都美好。
拓寬就業路,腰包「鼓」起來
8月5日是剛邊鄉的趕集日,在鄉政府旁的廣場上,攤位林立,人頭攢動,叫賣聲此起彼伏。40歲鄉民韋勝輝放下農具,穿戴整齊,早早地來到廣場「報到」。前幾天,聽鄉幹部說,這裡有一場蕭山舉辦的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他想來瞅瞅機會。
「蕭山是個好地方!」拿著現場招聘宣傳海報的韋勝輝,從一個攤位逛到另一攤位,13家蕭企,1000多個崗位,看得他眼花繚亂。初中學歷的韋勝輝有一顆外出務工的心,前幾年,公路通了,鄉里年輕人一撥撥外出打工,眼看著他們富起來,韋勝輝「心痒痒」:「文化程度不夠,想出去,但又不敢。」
外出務工收入多,占據家庭收入大頭,是從江縣老百姓脫貧變富的主要渠道。剛邊鄉黨委書記潘勇介紹,全鄉6000餘人,外出勞務占了8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在省外務工,且以廣東和浙江居多。
蒙玉府今年33歲,在廣東打工多年,每月四五千收入,養活了一家六口。去年,一家人從山上搬下來,住在剛邊鄉易地安置社區,家裡設施齊全,生活越過越紅火。20多天前,他辭職回鄉,「聽說蕭山待遇好,並且作為對口扶貧幫扶地,還有勞務就業補貼。」蒙玉府躍躍欲試。
近年來,蕭從兩地交流緊密,勞務協作由分散化逐步邁向組織化,越來越多從江人踏上了來蕭務工之旅。王銀花一家是從江縣建檔貧困戶,今年2月,她和老鄉40餘人坐上包車,來到位於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浙江北極品水產有限公司,經過系統培訓,已成為一名熟練的剝蝦工。「包吃包住,每月還有5000多元收入。」王銀花說,目前靠她一人的務工收入,全家五口人已全部脫貧。「組團式招聘讓村民了解蕭山,包車式外出、訂單式培訓,解決了大部分村民不敢外出務工困擾,相信越來越多鄉民會敢於和願意去蕭務工。」潘勇說。
為幫助貧困戶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自然困境,近年來,從江縣大力推進易地搬遷,不少貧困戶搬下山,但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過著舊日子」?小小扶貧車間,成了破題的「金鑰匙」。
走進從江縣美娥社區「鳳歸巢」扶貧車間,一派忙碌景象:50多台縫紉機高頻次運轉,其後是50餘名社區婦女,她們正在抓緊趕製一批環保布袋。40多歲的石奶選是其中一員,她告訴記者,今年5月,她從山上搬下來,住進了樓房,經社區幹部介紹,走進了車間。
「早上八點左右把孫女送進社區幼兒園,走路兩三分鐘來車間製作布袋,每天有六七十元工錢,既增加了收入,也照顧了家庭。」從小務農為生的石奶選沒想到,有生之年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工廠女工。據了解,像這樣的扶貧車間在從江共有三個,設立於銀新、貴運、美娥三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蕭山共投入幫扶資金90萬元,已帶動130餘人實現就業脫貧。
三年來,蕭山通過貧困車間、項目帶動、公益崗位等方式,積極帶動從江縣2288人實現就近就業脫貧。其中包括增設安置區貧困勞動力公益性崗位400個。
吳驚明一家是建檔貧困戶,幾代人在山上以種田為生,今年年初搬下山,來到貴運社區後,他主動報名成為該社區消殺員兼樓幢長,每月收入從0元變為1500元,前不久他還為家裡添置了洗衣機。「從務農變務工,生活真是越來越美好。」吳驚明興奮地說。
提高醫療水平,看病更安心
「老伯,要記得按時吃藥呀,不然血壓會升高。」在一間昏暗的低矮木房裡,加勉鄉黨扭村村醫羅妹,正在進行日常上門巡檢。三年前,她從凱里護院畢業後,毅然回村成為一名村醫。作為土生土長的黨扭村人,羅妹說,這幾年,有病找醫生的意識不斷提升,但也因此更加力不從心。「看得病越多,遇到的病例也越多,有時找不到病因,只能幹著急。」羅妹認為,歸根到底,醫術是硬傷。
為提升基層醫生診療水平,近年來,蕭山充分發揮醫療衛生對口支援的「造血」機製作用,積極推動「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幹、師傅帶徒弟」為代表的醫生服務能力「再回爐」和人才隊伍「本土化」,變「輸血」為「造血」。在蕭山先進理念的推動下,從江縣已連續三年舉辦村醫培訓班,基層村醫技術診療水平正穩步提升。
「有蕭山醫生在嗎?沒有,我就去凱里。」這是蕭山掛職從江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蔡勇在坐診時無意間聽到的一句話,飽含著從江老百姓對蕭山醫生的信賴,體現了蕭山醫療技術的吸引力。
在蔡勇辦公室牆上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愛心醫術獲新生,轉危為安樂無憂」。原來,今年年初,在蔡勇的精湛醫術和醫護人員9天的悉心呵護和治療下,一名生命垂危的新生兒喜獲新生,成功出院。
「郭寶出生時全身皮膚黏膜出現黃染,經診斷患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這種病很難治,幸虧碰到了蔡醫生!」郭寶的父母至今仍心存感激。
作為兩院共建重點學科建設來,從江縣人民醫院的新生兒科已達到黔東南州先進水平。今年2月以來,病人收治數及業務量均較去年同期增長30%。
這僅是蕭山醫療幫扶的一個縮影。三年來,蕭山醫生傾情支醫,先後有85位醫護人員前往從江,全力提升該縣醫療救治水平。專家參與門急診2600餘人次、手術442台,開展疑難病例討論51次,新技術80餘項,4個醫共體21所醫院衛生院結對「全覆蓋」,並通過聯合共建學科,解決了長年困擾從江醫院弱勢學科發展難題。
「這幾年,從江基層醫療水平的改變,不僅在軟體水平,還有硬體設施。」跑遍從江縣基層衛生院的衛健局原辦公室主任劉華林很有發言權。
在他的引導下,我們來到貴運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傳化安心衛生室,心電圖機、可攜式 B超(含工作站)、全科診療儀(系統)等設備一應俱全。貴運社區有住戶1407戶共6471人,是全縣最大安置社區。隨著貧困安置人口陸續搬來,原衛生室設備簡陋,無法滿足大量移民人口就醫需求。得知該情況後,蕭山立馬投入幫扶資金30萬元,並牽線傳化集團,配置了高端醫療設備,建成了傳化安心衛生室。
「以前,村民有小毛小病,喜歡往鎮衛生院跑,今年5月,200平方米的衛生室開放使用後,村民足不出社區就能實現基礎診療。」貴運社區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張洪方說。
精準幫扶,教育有了新希望
「辦學條件比從江最好的公辦幼兒園還好!」作為一名曾在縣城教學、如今到美娥湘湖幼兒園上班的普通老師,看著教室里最先進的一體化投影儀,從事小班教學的梁傑倩很感慨,戶外場地大、器械豐富,室內硬體好、牆面軟包到位,「現在我自己的小孩轉學到這裡了。」
今年6月1日剛開學的美娥湘湖幼兒園,是東西部協作項目之一,扶持資金為300萬元,由蕭山區城廂幼兒園結對幫扶,實現教育管理指導與資金扶持雙向直通車,生源來源於美娥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干團村、友團村、弄成村等地的適齡兒童。
蕭從兩地結對以來,針對從江縣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培訓力量欠缺、學校硬體薄弱等短板,蕭山一一做了精準幫扶,僅學校建設方面,截至目前,蕭山已投入幫扶資金2570.5萬元,共22個學校建設項目,已有17個項目投入使用,尚有2個項目正在建設,另有3個在前期準備中。
儘管眼下是暑假,但韓慧娟與劉小青之間的互動從沒停過,圍繞教研活動,兩人幾乎每天都在用微信等各種形式探討。「以前對教學沒有系統性研究提煉過,但韓老師帶來了『頂層設計』,讓我們今後教學更有方向性與指導性。」從江縣第一示範幼兒園教師劉小青認為。
韓慧娟是蕭山選派的從江支教老師,掛職從江縣第一示範幼兒園執行園長。已有28年從業經驗的她,是一級教師、杭州市教壇新秀,還被從江縣教科局聘請為「兼職教研員」。「人才緊缺、理念更新慢是從江教育顯著短板,我做的工作主要是把蕭山先進經驗經『就地改造』後輸入從江。」韓慧娟說。
這一「就地改造」帶了豐碩成果。在今年舉行的從江縣幼兒園遊戲活動案例評選中,第一示範幼兒園推薦的5個遊戲案例4個榮獲二等獎,1個榮獲一等獎,其中一等獎項目還作為從江縣的獨一被黔東南州推薦至貴州省教育廳參評。
硬體的完善、軟體的提高,正不斷提升從江教學質量及成效,精準扶智持續助力從江縣人才的培養。而蕭山愛心人士源源不斷的到來,更是為從江學生「雪中送炭」。
大歹村是從江最為貧窮落後的村寨之一,坐落於一個山頭上。目前在杭州汽車高級技工學校讀書的潘丈甩,是大歹村第一個考出大山的大學生,被稱為是「全村的希望」。
8月4日這一天上午,當潘丈甩從蕭山企業宜人科技創始人沈照手上接過1000元助學金和200元學習用品時,除了「謝謝」二字,他反覆說,自己一定會好好讀書,為其他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其他孩子都能考出大山。
「對大山裡的孩子而言,讀書可能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沈照介紹,這一次來從江,他和蕭山愛心人士一起結對幫扶了9名大歹村貧困學生,也是希望盡綿薄之力為從江教育脫貧做點事。
文:姚潮龍 王慧青
圖、視頻:范方斌 蔡敏傑
編輯:蕭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Ozu33MBeElxlkkazy5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