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安家》,日劇中的職場人才是真的燃

2020-03-14     Vogue服飾與美容

熱播劇《安家》即將迎來大結局。

這部劇的口碑呈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覺得它「很真實,接地氣」,另一部分則吐槽它為「打著職場劇幌子的戀愛劇」,豆瓣評分也比較平庸,目前只有6.1分。


而再看《安家》所翻拍的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2016年上映豆瓣評分8.3分。說是翻拍,只是套用了原作的一個大框架。許多人看完原作之後都覺得又燃又溫暖,治癒又勵志。


同樣的題材同樣的故事,國產《安家》和日產《賣房子的女人》,究竟差在了哪兒?


賣房,還是販賣社會焦慮?

作為我的「下飯劇」,客觀的講,《安家》這部劇雖然稱不上一部優秀的職場劇,但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孫儷這個角色一出場就給人代入感,通過房產中介的角色一下子把人們帶入許多關於「買房」的現實故事中。一些關於房產中介與客戶之間的細節描寫也很生動......


但是一部好劇,僅有細節是不夠的,它要表達的故事是否能給人帶來共鳴甚至是啟發,更加重要

作為一部翻拍劇,《安家》雖然沒有照搬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中的故事和情節,但整體看下來,卻依然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安家》中設置的幾個主要人物角色,雖然都有獨特的性格與背後的故事,但一些情節設置還是有些過頭。


比如大家經常下班去居酒屋喝酒,喝High了還要唱跳「海草舞」......這樣誇張的設定更像是「日本職場文化」中的職場人,因為白天工作壓力大,下班需要去居酒屋釋放天性來解壓。而非《安家》中介們「賣房10分鐘,閒談半小時」的工作節奏所需要的生活調劑。

試問經常趁著發傳單去喝咖啡看電影攢步數的「不開單女孩」,需要下班跳海草舞解壓嗎?換作是真實的職場,她大概已經被開除一萬次了。


《安家》中每集所展現的「辦公室戲份」,大多流於插科打諢的貧嘴橋段。而為了對比和街邊其他中介公司開工「喊口號」式的不同,刻意把辦公室氣氛營造成「彈奏尤克里里開演唱會」一般的場面,也很脫離現實。

真正令人無法為這部劇買單的,還是《安家》中刻意加入的各種社會事件。

在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中,是要通過女主賣房子,來刻畫日本社會各個階層、各個人群的生存狀態。他們中有極簡主義者、有蝸居族、有LGBT人士,試圖讓觀眾了解的是一個人群的真實狀態......


而《安家》為了製造看點,使劇情充滿衝突而吸睛甚至是上微博熱搜,刻意將許多社會話題一股腦的全部塞了進來。

比如海清飾演的婦產科醫生要換大的學區房,卻抱怨自己和丈夫學歷都很高,在這個社會中還是混得不行,看房很久都買不到合適的房子......

再比如郭濤飾演的闞先生,有顧家的妻子和四個可愛的孩子、住在豪華大別墅中,卻還要花錢給網紅作家小三買房......


就連故事中的男女主,也逃離不開「狗血」的人生。

孫儷飾演的房似錦,被刻畫成從小因為「重男輕女」,才成長為一個靠自己努力在城市站住腳的「金牌中介」。還要有一個動不動就管自己要100萬養弟弟,追到上海堵公司堵家門又作又鬧的媽......這真是和《完美關係》中的馬邦尼有異曲同工之苦。


殊不知,這種「樊勝美」式的悲情女性角色,對於觀眾而言早已麻木了,非但不能共情,反而會刻意製造悲苦。

而羅晉飾演的徐文昌,雖然有著幽默和豁達的性格,卻因為童年父親拋棄他和母親,導致母親在自己生日跳樓自殺而「傷痕累累」。

對待感情的背叛十分敏感的他,卻偏偏找了一個看起來就不靠譜的張乘乘結婚,為了買房假離婚結果發現老婆在家裡和小鮮肉偷情,憤而「離家出走」和房似錦一起同居......


這些硬凹的劇情有些過於極端和激烈了。好像一切情節劇情都是為了讓兩個主角的愛情生根發芽而產生的,難以令人產生認同感。

而用力摻雜的極端社會話題,不僅有「販賣焦慮」之嫌,也讓原本可以真實展現房屋中介行業的一部好劇,變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燃,是職場中的人性之光

和國產動輒撲街的職場劇相比,日產職場劇在豆瓣上的評分幾乎都很高。

大家之所以喜歡日產職場劇,是因為大多數日劇是在通過職場劇表達生活與人性,而不是套著職場劇的外殼,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之類的狗血愛情。





01

短小精悍

日劇劇集大多數為10集左右,節奏快,內容量大。相比動不動就「注水」到40-50集的國產劇,日劇中的職場劇往往一部劇僅聚焦一個職場問題,集中展現10集之後,一個職場癥結已經通透了。

比如這兩年很火的職場劇《我,到點下班》,將日本的加班文化通過不同職場人物角色展現出來。


無論是因為前男友加班悔婚的女主結衣,還是剛剛產子回到工作崗位的賤岳、有點孤僻喜歡在辦公室過夜的吾妻徹,每集一個人物線的展開迅速讓觀眾進入角色生活並產生共情,毫不拖沓。

雖然劇中也有男女主二人的感情線,但抽絲剝繭的展現出二人過去男女朋友的關係,並且和「加班」這一主線劇情緊密聯結毫不尷尬。反而將日本職人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現實問題描繪得更加深刻了。


02

職人精神

日產職場劇好看的地方,是觀眾可以從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一個人對職場的熱情。很多時候,他們是帶著一種匠人精神去工作的,這種發自內心的熱愛會直接打動人心。

就像《賣房子的女人》中,看起來有些荒誕誇張的女主,不在意人際關係,只是一門心思要幫助他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房子。而「沒有她賣不出去的房子」的秘訣僅僅是因為:她所負責的,不是賣出去一套房子,而是客戶的整個人生


這樣的出發點因為純粹而令人感動。和《安家》中房似錦為了完成業績,使出各種技能,卻常常忽視買房人真實生活的困境相比,傳遞的是更加值得敬佩的職業精神。

不得不說,國內許多職場劇似乎更加信奉成功學。像《完美關係》中江達琳這樣的小白分分鐘逆襲成為總裁的劇情,實在是難以和日產職場劇中的「大多數成長中的職場人」相提並論了。

而被多次翻拍成北京、上海版本的《東京女子圖鑑》,雖然只用11集就快速呈現了一個「小鎮女子成長史」,而最觸動人的還是結尾「返璞歸真」後,再次看到貴婦一樣的自己從身邊走過時,內心的波瀾。這才是充分展現人性本質的職場劇最厲害的地方。


職場是一面鏡子,它折射出的不僅僅是真實職場中人際關係與人性的複雜,也同時照射出真實的自己。

一部優秀的職場劇,也不該只是社會現象的堆積與羅列。通過那些真實捕捉職場中的困境與成長的好劇,我們從主人公身上找到閃光點,指引我們前行。

其實最好的編劇,是我們每一個職場人自己。那些我們看到的職場好劇中飽滿勵志的主人公,更多是曾經的自己,和想要成為的自己。

儘管許多人的職業生涯,或多或少都因為這次疫情而受到了影響。但希望你們記得——

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N5z5XABjYh_GJGVL5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