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依舊煙波浩渺。只不過,70年前,這裡往來穿梭的更多是木製漁船;70年後,響徹水面的則是遠洋貨輪的渾厚汽笛聲。70年前的深圳,還是一個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小村莊;而今,這裡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宏偉目標砥礪奮進。
同樣在深圳,2019年8月,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被「搬」到了網上。點開虛擬展館,AI講解員的聲音便會傳來:「改革開放前,廣東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省份。」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是廣東實現歷史巨變的起點。時至今日,現代農業依然是廣東經濟體系強基固本的重要板塊,沐浴著鄉村振興的陽光,為深度融入到廣東創新、改革、開放的發展大格局中貢獻著力量。
創新提升發展質量
每天早晨,深圳大豐收公司創始合伙人譚澤鑫都會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站一站。雖然看不到萬頃農田,但只要打開手機上的「天天學農」APP,看到學員們在每一門課程後一句句學有所成的留言,清新的田野氣息便「撲面而來」。作為一名留學海外的「80後」,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選擇到深圳創業。不一樣的是,他選擇了農業知識付費這一冷門領域作為「處女地」。
這也是「深圳奇蹟」的另一個側面:很難想像,在這個已經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裡,還藏著不少實力雄厚的涉農企業。深圳大疆公司,進軍國內植保無人機市場短短几年,便取得了累計作業面積1億畝、全新旗艦機型T16噴洒效率高達每小時150畝的成就。而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B2B垂直電商平台,深圳市中農網有限公司致力於將成熟的平台模式和供應鏈管理經驗與農業產業深度嫁接,打造新型農業生態圈。將現代農業與信息技術、先進位造、現代金融實現耦合接榫,進而釋放出獨特的農業先進生產力,是深圳農企的共同基因。
創新,猶如一個強勁的引擎,被深深嵌入到廣東農業農村70年的發展軌跡中。剛剛離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既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1949年,廣東稻穀平均畝產量只有180斤,加之颱風偏多、水旱頻仍,「靠天吃飯」的無奈成為不少農民難以擺脫的窘境。上世紀70年代,盧永根對水稻矮生性遺傳傳遞規律進行了研究,為有效利用既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創造新矮源提供依據,進一步提升水稻抗倒伏能力,助力產量提升。正是憑藉著農業科技進步釋放的巨大能量,而今廣東稻穀平均畝產量已經逼近800斤大關。2016年,在廣東興寧,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團隊的項目試驗田裡,更是誕生了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的世界紀錄,並將一套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種植的現代農耕模式「栽種」在了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2018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7%,多年穩居全國第二。高地隆起,廣東依靠的,除了雄厚的農業科研實力,更有通過激發市場活力疏通從實驗室到田頭成果轉化渠道的不懈努力。
以往是科研出貨、市場接受,現在是市場點單、科研定製。正是在這樣的變化面前,廣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時而生。這個還沒滿周歲的機構,扮演的不僅是農科項目落地「二傳手」的角色,其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過加入產權交易、風險投資、信息經濟等市場「味精」,讓現代農業背景下的產學研結合「大菜」更具色香味、更有吸引力。「我們和廣州交易所集團共建廣州農村產權交易所,定期舉行農業專題成果拍賣交易會,再注入政策、精準扶持、催化升級。」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負責人劉玉濤表示,中心將聚集100家科研平台,孵化1000家企業,帶動若干個千億元級別的產業集群。
改革釋放發展活力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一個「新」字之於廣東農業,不僅在於科技,更在於體制,在於經營模式和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
在雷州市北和鎮潭葛村,「廣東包產到戶第一村」的石碑赫然在目。雖然沒有安徽小崗村那麼有名,潭葛村也是廣東農民敢闖敢試的生動寫照。「敢為人先大志向,包產先行奔富康。」《潭葛村之歌》里的這兩句話,至今鏗鏘有力。1977年,潭葛村率先實行聯產到戶,並於第二年全面推行「定地段、定產量、定工分、超產獎勵」的「三定一獎」方案,當年便比上年增產174%,人均分配現金增加1.7倍。
不過,對於佛山市的很多村莊來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工業化、城鎮化接踵而來,讓「分田到戶」在這裡呈現出了別樣形態。禪城區南莊鎮南莊村,曾經的桑基魚塘和稻田上,而今已是中國陶瓷總部基地支撐起的產業高峰。即便發展到了農業形態幾乎消失殆盡的階段,農村集體經濟以及依附於土地之上的農耕文化,仍然在這個經濟先發地區頑強成長、燦爛綻放。無論是「確權到戶、永久不變」的股權固化改革,還是「確份確股不確地」的農村承包土地確權方式,都成為新時代佛山農村改革基層創造活力的生動註腳。對於南莊鎮黨委書記陳輔明來說,雖然第一產業增加值已經微乎其微,但鄉村振興仍然是眼下鎮里的首要任務,「環境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融合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在廣東,改革的力量,同樣體現在創新農業企業經營機制和優化現代農業營商環境的行動自覺中。1983年,時任新興縣食品公司幹部的溫北英主動下海,憑著「七戶八股」籌來的8000元啟動資金,創立簕竹畜牧聯營公司。35年後,溫氏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年銷售收入572億元、股票市值超2000億元、年上市肉豬2229萬頭、肉雞4.48億隻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粵軍」方陣領頭雁。作為國內「公司+農戶」模式的探路者,對於溫氏來說,這場發展魔術的成功秘笈,除了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5萬家合作家庭農場作為穩固基石,還有對「再苦再難也不向農戶轉嫁風險」鄭重承諾的忠實踐行。
2019年,由溫氏集團投資11億元牽頭建設的「廣東省新興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躋身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成為全國首個獲批建設的畜禽種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開放拓展發展空間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是廣東的鮮明特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廣東的對外開放史上,農業從未缺席。作為國內知名僑鄉,荔枝、龍眼、南藥等嶺南特色農產品伴隨廣東人闖世界的奮鬥腳步,被帶到了五湖四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南大門,不僅成為海外客商投資內地的首選落點,也成為農業對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這裡,擁有內地供港澳農產品的最大生產基地和中國蔬菜種子進口的最大口岸,順德鰻魚、普寧青梅占據日本市場絕對份額。
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廣州國際種業中心提出了建設5000億元產業集群的雄心壯志,廣東荔枝沿「一帶一路」甜蜜出發一場啟動會便簽下2.7億元的出口大單。除此之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建設、廣東農墾深耕「一帶一路」開拓天然橡膠產業發展新空間等,都成為構建廣東農業開放新格局中正在落下的重要棋子。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