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聊《風味人間》

2020-06-09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聊了聊《風味人間》

五月末和幾位餐飲人去了青島幾天,吹了海風,看了風景,吃了海鮮。這期間,青島餐飲界的朋友帶著我們去了幾家有代表性的餐廳,讓我對青島餐飲有了新的認識。臨走前,接受《半島都市報》的視頻採訪,視頻我沒看到,這裡是記者整理出的文字稿。

美食賦予我們的 何止滋味

從國風紀錄片看傳統文化全球傳播

對話《風味人間2》美食顧問董克平

半島記者 仲維莉

近日,《風味人間》第二季正在熱播。片中垂涎欲滴的美食撩動著每個好食者的心。美食不僅僅是食物,還承載著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

《風味人間2》海報

美食賦予我們的,又何止是口舌歡愉的滋味。

人與食物的關係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寫照

已經不知是第幾次來青島的董克平還是一如既往地眷戀著大海的味道。提到海貨是津津樂道,「每次來青島都能撐到走不動道」。作為《風味人間2》的美食顧問,董克平很謙虛。「其實我在其中做得很少,只是和各集導演們聊了聊,說了一點自己的經歷」。

青島人喜歡的 甜曬鰻魚

《風味人間》系列的大火併不是偶然。它以美食為入口,切實記錄了中國以及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董克平始終認為 應季應時的食材就是最好的美味而人與食物的關係,通常也是一個地方的人文寫照。《風味人間》並不局限於呈現美食,也將食物背後的人文思考傳達給觀眾。從一餐飯的講述中記錄了勞動人民平常生活的點滴,使觀眾加深了對中國傳統飲食觀念的認知。食物背後的文化力量和歷史傳承使食物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文化的承載體。而這些普通人也不僅僅是農民,工人,更是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每一集傳遞出的是他們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以及對家鄉美食的無比驕傲,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國飲食的文化精髓。

《風味人間2》截圖

「共情」讓美食節目立了起來

任何一種味道記憶都與情感有關。電視做美食觀眾吃不到也聞不到。如何能讓觀眾更深入地感知這份食物呢,董克平認為,「共情」是《風味人間》之所以能立起來的主要原因。「無論甜也好,咸也罷,共情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能夠在講故事的同時,讓觀眾產生共鳴。《風味人間》每一集選擇的美食都基本是當地的傳統飲食,是多少年來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其實很多食物沒有什麼複雜的秘密。但是就像火腿離不開金華,血旺離不開四川一樣,只有當地的美食才是最有風味的。

青島人也會認為梭子蟹是最美味的螃蟹,這就是故鄉情結。」味覺里的人情、鄉愁、記憶,隨時牽動著觀眾的心。食物在味覺記憶中延伸出來的家與親情的味道,都能牽引出人對家鄉的眷戀,食物成為了傳遞情感的最好信使。也使得其具有了濃厚的人情味與生活感。懷抱著「對世界的敬畏,對食物的崇敬,對勞動的感恩」,《風味人間2》五集就獲得了4.2億的播放量。還被觀眾稱為「減肥禁片」、這無疑是對《風味人間》的最高認可。

《風味人間2》截圖

飲食文化的復興也是中華文化的復興

與《舌尖上的中國》不同, 《風味人間》系列更強調全球化。而這一季的《風味人間2》國外篇的比例比第一季篇幅又有所加大。董克平認為,東西方的飲食其實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比如說小麥在中國是饅頭,到了西方就變成了麵包,烹飪方式不同,但卻都是大家平日裡所依賴的主食。董克平表示, 食物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點。《風味人間》 中西對比的拍攝手法,不僅是表現文化的差異,也是文化的交融。

中國幅員遼闊,上下五千年的悠長歷史,飲食文化異常豐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近代許多規則都是西方制定的,飲食文化的復興也寓意著中華文化的復興。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基礎上。就國際而言,從美食節目中了解到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魅力。食物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使中國的飲食文化張力得以完美釋放。借美食探討百味人生,這是中國人在東西方飲食文化交融碰撞中對本土美食的一次完美展示。美食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中國美食在國際間的流轉,是中華美食的驕傲,也建立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這也許也是拍攝美食節目的最終目的。

《風味人間2》截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FWEnXIBd4Bm1__YWss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