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陽始建於北宋初年,從南宋到清中期,至少有38位詩人留下了兩百餘首詩歌。讓鶴陽人引以為傲的是,宣德皇帝曾賜詩三首。如今,詩村打造已初顯成效,近日,筆者循著詩蹤訪鶴陽。
電視劇《大明風華》,開篇就是一位畫家在給宣德皇后畫像。這位畫家就是為宣宗「獨見愛重,恆侍燕閒」的首席藝術顧問謝庭循。謝庭循,永嘉鶴陽第十二世,宣德皇帝曾在其鶴陽山水圖上御《題謝庭循臨流亭圖》詩。從南宋到清中,鶴陽詩風不絕,詩人遠超38位,是當之無愧的溫州詩人第一村。
汪學斌攝
千年古村 詩人輩出
鶴陽,初識於張如元夫子所贈《永嘉鶴陽謝氏家集考實》。上周,邀曾三訪鶴陽的《浙南歷史人物傳略》副主編孔戈碧和蓬溪謝純卓同往探游。鶴陽,位於楠溪江中游,是永嘉現存謝氏古村最為久遠者,始建於北宋初年,從南宋到清中期的四百多年間,至少有38位詩人留下了兩百餘首詩歌,堪稱溫州詩人第一村。
隱居未仕的南宋八世祖謝雋伯(1225-1278)是鶴陽已知的第一位詩人,有《梅花百韻詩》、《和樵稿》行世,詩風同「永嘉四靈」,如其狀景楠溪:「山遠自兼秋野碧,溪清不受晚潮渾」。九世謝夢符,也是宋末詩人,著有《問樵集》,遺詩七首,並撰有宗譜中現存最早的序文《鶴陽謝氏宗支記》:「惟我謝氏,乃晉康樂公之後」。
元季有三位詩人。十世叔夔,夢符子,著有《草堂集》。其三子振孫,元末隱士,存《哭國彥曦》一首:古來患難同一隅,惟有芳名化流俗。十一世詩人還有元明時期的謝時中,工詩擅畫,以子庭循貴,《東甌詩續集》載有其《謝公樓》等三首,頗得唐人韻致。
明代詩人疊出,多達28位。如十二世德瑜、德琦(著有《聚倫堂詩集》)、德瑀、德玹、德環皆詩人。其中德瑀「博通經史,為時名儒」。德環(謝庭循)是鶴陽第一名人,「尤擅於詩」,著有《夢吟堂集》,宣德皇帝、王公大臣皆與之有詩歌酬唱。
汪學斌攝
十三世有道誘(著有《松雲堂詩集》)、道本、道敏(有詩集《襪線稿》)、道寧四人。內閣首輔黃淮與謝道本交誼頗深,親為志墓銘,永嘉另一位宮廷畫家胡宗蘊則為之篆額。謝道寧的「春雨桑麻相映綠,秋風禾黍接連黃」,大受溫州謝靈運研究會秘書長、詩人南航的推崇。謝道寧還是「鶴陽八景」的開創者,其女系嘉靖首輔張璁的生母。鶴陽,真是地傑人靈,藏龍臥「鳳」之地。
十四世詩人也是四位:懷繹、懷堅、懷曠、懷暹。謝懷繹亦曾作「鶴陽八景」組詩。謝懷暹有《萬山詩稿》傳世,存詩頗多,曾進京探訪叔祖謝庭循。十五世承字輩詩人有六,曰楷、演、覽、芳、運、南,其中謝承覽遺有「雲山雜詠」十八首和「雲山十八詠」,並因孝行而受邑令旌表。十六世詩人是汝逢、汝璫和汝珉,其中謝汝珉也曾作「鶴陽八景」組詩。十七世詩人是尚韋、尚騫、尚域、尚旦四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謝尚旦在御賜臨流亭原址建成鎮川亭,名流題詠盛極一時。十八、十九世詩人僅敬撰、恭敬父子二人,分別編著、刊印了鶴陽最早的《鶴陽謝氏家集》,時間為明隆慶元年。謝敬撰的夏日《即景》六言絕句:竹簟高人睡覺,水亭野客揮觥。簾外薰風燕語,庭前綠樹蟬鳴。兩兩對仗工整,滿滿的耕讀風。
二十一世是明末清初的化龍和包京。敬撰公的曾孫謝包京於清初順治七年(1651)進士及第,破鶴陽之天荒,知陽武兩年,就解組歸田,回永嘉歌詠自樂,悠遊林下,著有《兩雁山人集》和《列仙詠》。二十二、二十三和二十四世各有一位詩人,即夢覽、天埴和匡立,乃祖孫三代。夢覽生平甚詳,惜屢試未中。鶴陽留存詩文最多的謝天埴,康熙四十五年(1700)進士,著有與乃祖同名的《坦宰集》。知杞縣期間,將祖父《謝包京詩集》十二卷和父親補輯的先祖隆慶殘本《鶴陽謝氏家集》二編十卷合併刊印,「去後士民構祠勒石以志不忘」(《乾隆杞縣誌》)。謝氏爺孫皆進士,是永嘉清代僅有的入祀鄉賢祠的二人。古代末位詩人謝匡立(1688-?),曾任白水縣令,著有《自怡集》,其《菊影》組詩頗負盛名:「涼月到階添素艷,疏燈映壁點寒花」,典型的清代老詩人風格,應是高壽之人。
鶴陽村口的「謝公亭」
古代鶴陽詩人,其實遠不止前述38位,因史上有詩名,而無詩歌存世者,均未計。如謝庭循的曾祖、元代湖廣儒學提舉,為「追念遠祖康樂夢草之事,號曰夢堂」;其祖父,元代溫州直學,石門書院山長號吟堂,其父「又合而為一,曰夢吟」,謝庭循的詩文集也叫《夢吟堂》,其子、孫承襲四品錦衣衛僉事,無詩豈能為官。正統九年,謝庭循獨子道俊回鶴陽,堂兄道敏曾作七絕「送別」詩相贈。顯然,謝庭循一門的詩人延續了四代以上。此外,鶴陽清代詩人還有天章、天五、匡高以及二十五世華堂等,雖有遺詩,但出處待考,亦未錄。
南宋鶴陽詩人,應有謝凝,「《謝庭遺稿》,謝雋伯、謝凝、謝夢符同撰寫」(《萬曆溫州府志》)。再如助推鶴陽宗族文風興盛的謝毅孫,「善音樂,喜與人吟詠,有《倡和稿》藏於家」。如此「漏」錄的詩人還有很多,足見鶴陽古代詩人遠遠不止38位。
楠溪耕讀傳家,鶴陽「詩書繼美,比戶可封」。一家數代皆詩人者不勝枚舉,如謝德玹,其曾祖夢符、祖父叔夔、父親振孫和兒子道寧、曾孫承覽均名列38位詩人榜。十八世謝敬撰一脈詩人則幾乎傳了十餘代,其曾祖振成是十三世詩人道本之孫、十二世詩人德琦的曾孫,「雅好吟詠,教尚義理」,當屬38數之外的詩人,而謝敬撰的兒子恭敬、曾孫包京、玄孫夢覽、五代孫天埴、六代孫匡立(二十四世)也都是詩人。鶴陽的兩位進士,皆出此門,堪稱楠溪江古村落「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經典範本。
蘭台摩崖 鶴陽八景
古村選址多願景,鶴陽亦然。宋初始遷祖詵五五公,在楠溪江支流發現一處三面環水的「三陽高照」之地,「遂定居焉,後果繁昌」。「三陽照處吉。旦為朝陽,午為正陽,西為夕陽,故曰三陽」(宋王洙《地理新書》),此當鶴陽得名之由。鶴陽築於「腰帶水」,即河流的凸岸,屬河床的沉積側,穩定性遠大於凹岸的侵蝕側。村東有山,因地質構造影響,岩體劈理呈陡崖狀,「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東山,是老謝家的「龍」興之地,成語東山再起、東山之志、東山高臥、東山絲竹等,都源出《晉書·謝安傳》。
汪學斌攝
元至正十年(1351),謝毅孫延請永嘉宿儒西坡先生陳璹來鶴陽任教,這對元末和明代鶴陽英才輩出、文風興盛影響深遠。「賓主義洽,相與築台於東山之上,植蘭種竹,取康樂公遺言,鐫其崖曰蘭玉台」。鐫其崖的是陳璹的學生,年方十八歲的謝德瑀,現依稀可辨「蘭玉台」三個雙鉤陰刻篆書大字(惜蘭字已殘),左款為楷書「至正乙巳(1365)閭人謝瑀書」。蘭玉台,亦出《晉書·謝安傳》:「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且題詠多多,如永嘉元代進士沙可學《蘭玉台》:「東山蘭玉台,瀟洒無塵埃」;「西坡先生五經笥,東山子弟群莢才」。現「蘭玉台」下,新建了「詩心亭」,成為領略鶴陽文脈的必游之地。
謝道寧撰「鶴陽八景」:錦屏春暉、玉泉夜月、蘭台清風、梅坡霽雪、環翠書聲、臨清詩思、並野農歌、回潭漁火,令鶴陽名聲大噪。即將完工的環翠書院,源自謝德玹的「臨水書齋」,現存建築則是宗祠「敘倫堂」。敘倫言德,乃常見之堂號,如株洲醴南豆田謝氏祠堂就叫敘倫堂,永嘉渠口棠灣村鄭氏宗祠里則有清宣統元年刻勒的《敘倫碑》,述說倫常,談論道德。
「敘倫堂」中,有一副絕妙的謝氏祠堂聯:三鶴平分煙火盛,一池春夢子孫多。三鶴,當指鶴陽、鶴盛、鶴灣三村,鶴盛之鎮名,亦正合此聯。一池春夢,則源出謝靈運在永嘉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便鳴禽,因此聯乃夢思族弟惠連而得。
傳奇畫家 宣德賜詩
村委會主任謝長榮在牽頭打造鶴陽詩村時,集思廣益,令千古詩村初見成效,且將主推明代文人畫家謝庭循,並已從鎮江博物館複製了謝的代表作《杏園雅集圖》長卷。這是一個很明智很務實的想法,因為謝庭循富有傳奇色彩,其身份標籤之多,涉獵之廣,為溫州歷代文化名人所僅見。畫史上對謝庭循的生平介紹寥寥,以致後世明人筆記對其人品多有詆毀,以致《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走讀楠溪江》等專著都引以訛傳。
繞村而過的鶴盛溪與築於清道光八年的百米碇步
謝庭循(1377-1452),族名德環,鶴陽鄉親尊為錦衣君(公)。存有畫作十幅,自晚清以來就藏而不宣的唯一傳世的職業創作《宣宗聖跡圖》,亦於2017年驚鴻一現。遺存詩作七首,名公士子與之酬唱的詩文近30首,包括宣德皇帝所賜的三首御詩:《題謝庭循臨流亭圖》、《樂靜詩賜謝庭循》和《瑞香花詩賜內直錦衣謝庭循》。鶴陽已申報重建臨流亭,期待為溫州第一詩人村再添一網紅級文化景觀。
來源/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作者:胡雄健 文/攝
編輯/微言
責編/無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3eLc3MBiuFnsJQVWt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