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系列發布會 |「科技護城牆」:共築平安之城 ——東莞公安開展智慧新警務建設成效顯著

2019-11-21     平安東莞

11月19日上午,東莞市公安局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市公安局黨委委員、科技信息總工程師莫傑東作為主發布人通報了東莞公安機關智慧新警務建設工作情況及成效,指揮、刑警、科信、政務服務等相關警種和部門負責人對現場媒體記者所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回復。

2019年,全市公安機關對標一流,抓統籌、強基礎、補短板,著力構建「智慧新警務」,在市委、市政府的大支持下,明確全市公安機關用三年時間(2018年-2020年)打造「全域感知、數據驅動、深度智能、移動協同」的「科技護城牆」,讓警務運作更高效、讓打擊防控更精準、讓民生服務更智慧、讓群眾生活更安全。

打基礎:深化基礎數據採集獲取

科技護城牆建設,數據是基礎。為了解決「基礎數據不明」這個困擾東莞社會治理的瓶頸問題,市公安局高位謀劃開展「二標四實」(標準作業圖、標準地址庫, 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 基礎信息採集工作,在全市範圍開展基礎信息採集,第一次較為系統的掌握了東莞實有人口數、實有房屋、單位、設施等基礎信息,將這些數據清理入庫,並共享給政府其他職能部門使用,實現部門數據共享,利用大數據分析,統籌各個區域的公共資源,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讓有限的資源最大化的服務於每個市民。

市公安局還積極推動與市政府其他部門數據交換和共享,目前共享基礎數據3000萬條,獲取數據8.8億條;大力拓展社會行業數據來源渠道,採集社會行業數據8億條。目前,市公安局數據中心共匯聚靜態數據328億條,同比2017年(68億)增長了4.8倍;視頻、卡口前端感知網動態數據2942億條,同比2017年(38億)增長了76倍。

這些數據是公安機關實現精準打、防、管、控、服的基礎,也是保障全市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平安之基。

織網絡:織密前端感知網

針對之前我市視頻前端數量小、種類少等問題,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市公安機關在全市範圍大力開展一、二類視頻點建設和聯網工作。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一、二類點共達到9.9萬多路,其中一類視頻點3萬多路,是2017年(1.1萬多路)的近3倍,二類視頻點6.9萬多路,是2017年(1.2萬多路)的5.5倍。

打造了以人為核心的智能感知體系。積極推進動態人臉、視頻結構化、「慧眼」小視頻等視頻智能化建設與應用。截止今年10月底,建設了動態人臉4210路;視頻結構化4185路;「慧眼」小視頻6.5萬路。

構築了以車為要素的立體防控網絡。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電子警察、村居、加油站、高速公路、治安等卡口建設聯網數量3662路,是2017年(371路)的近10倍。實現了全市電子警察和智能停車場全聯網,年底前將實現全市加油站和村居卡口全覆蓋。

築城牆:創新建設「慧眼」小視頻

一、二類視頻安裝場地要求高、覆蓋範圍主要在交通幹道和重點公共區域,對與社會治安密切相關的內街小巷的覆蓋不足,為有效解決視頻監控最後一米的問題,市公安局開全國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之先河,秉承「群防群治、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理念,以「公安統籌、運營商建設、用戶租用」的模式,創新開展「慧眼」小視頻建設。作為一、二類視頻的延伸和補充,「慧眼」由運營商在沿街商鋪、村居小區、機關單位、工廠企業等重點場所推廣安的,裝具有實時監控錄像功能的攝像機,用戶只需支付每月不到百元的月租就能直接使用。與一般的商業視頻監控不同,除了可以通過手機APP或電腦客戶端進行實時監控和視頻調閱外。「慧眼」與公安後台聯網,一旦有案事件發生,公安機關可以通過「慧眼」快速做出反應,第一時間掌握現場情況,迅速鎖定犯罪嫌疑人。

目前,「慧眼」小視頻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慧眼」小視頻很好的彌補了原有視頻監控的盲點,在找回失蹤人口,快偵快破案件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比如:今年9月22日,大朗鎮一名小孩因為與家裡賭氣出走失蹤,家人很著急,於是報警,民警就是通過安裝在村口的「慧眼」小視頻判斷孩子沒有離開村子,堅持在村內尋找,最後終於在離家約1公里外的空地找到了孩子。

11月10日,常平土塘村一水果攤發生一宗搶奪案,民警也是通過附近一工廠安裝的「慧眼」小視頻發現了案件關鍵線索,不到24小時就抓到了嫌疑人。該工廠負責人聽說其安裝的「慧眼」協助公安機關破案幫助了事主後,表示:實實在在的效果遠比任何嘴上說的都強!

初成型:科技護城牆成效初顯

經過一年多的不斷努力,東莞科技護城牆已基本成型,東莞智慧新警務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警務運作更高效,群眾更有幸福感

作為「智慧新指揮」的試點地市之一,東莞市公安局通過建設新的情報指揮系統,支撐形成了統一指揮、協調有序、運轉高效、反應快速的新警務指揮模式。在接處警方面,由原來的「市局+分局」兩級接處警模式,升級為「一級接警、分級分類處警」模式。由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統一接警,同時,將122報警電話一併歸入市局指揮中心,實現更高效的警情流轉,更全面的指揮調度,更迅速的警力部署。新模式下,有效解決了人員及電話占線等問題,接警崗位人員較以前減少77%,電話接通率從以前的66%提高到92%。

通過時空情報分析、警力資源配置分析等空間可視化分析手段,優化配置勤務資源,實現一張圖上勤務管理智能化。按照新勤務運行模式,各分局以派出所、警務區(社區、村)為單位,科學劃分巡區巡片、優化巡防路線,整合轄區民警、輔警資源力量,實現精準巡防。全市實時路面警力比以往提升了53.4%。

新情報指揮系統在警用地理信息系統上集成「視頻監控、卡口防控、卡點查控、智能感知、治安巡防」五張網,統一上圖,指揮員可以「一張圖」掌握報警人位置、現場態勢、周邊警力部署等情況,一旦有緊急案事件發生,指揮員可以通過可視化指揮調度平台直接調度就近警力開展處警或增援。新模式下處警平均用時7分鐘,比以前快了5分鐘,處警效率提升41.7%。比如,今年4月16日,市局指揮中心接報警稱:東莞大道往東城中路橋底下有一輛麵包車自燃,接報後,指揮員立即調度附近鐵騎,於2分鐘內趕到現場,迅速控制火勢、疏散周圍車輛和群眾,很快就恢復了現場正常的交通秩序,除自燃車輛外,事件中無發生人員傷亡及其他損失。有報警群眾形象的說,科技信息化給公安鐵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讓它在群眾危難時刻,總能給予最快速的反應和最有力的援助。

打擊防控更精準,群眾更有安全感

依託強大的基礎資料庫和聯合情報作戰應用平台,市公安局成立了東莞市公安局聯合情報作戰中心,為各警種、各部門提供7×24小時全天候情報支撐服務,「快研判、快破案、快挽損」成為東莞公安招牌動作,打擊工作漸成體系,全局整體打防管控的工作效能得到突飛猛進的提升。

一是科技支撐成為偵查破案的「殺手鐧」。

隨著智慧新警務工作的不斷縱深推進,東莞公安的打擊工作開始呈現「敵動我知」 的精準打擊效果。在個案的支撐上,體現出「唯快不破」的獨特優勢,案件發生後,立即以科技支撐開展研判、追蹤、落地,實現案件的快偵快破。如讓市民深惡痛覺的兩搶案件在去年下降八成的基礎上,今年又下降了五成,基本上做到發一宗破一宗,且破案不過夜。在類案的研判上,逐步釋放「從人到案」的打擊效能。針對職業性、地緣性、區域性犯罪群體,充分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綜合開展情報研判,實現全鏈條式精準打擊,今年市公安局的破案數、刑拘人數、逮捕人數、移送起訴人數同比往年大幅上升。

二是「圖像+數據」為防控工作提供「新路徑」。

以前受制於東莞人口流動性大,警力不足等客觀因素,公安機關的管控工作一直比較被動。隨著近年智慧新警務工作的推進,以大數據深度融合為手段,以視頻前端建設為工具,以系統建設為載體,針對重點高危人員、重點場所建立了監測預警體系,著重提升對職業性、地緣性、區域性犯罪的打擊、擠壓、擠離能力。目前,市公安局正在搭建「智能情報管控系統」,針對社區管理的重點、難點,綜合運用現有的海量數據資源,通過智能化、自動化分析研判,向基層民警推送精準的管控指令和高質量的情報,滴灌式指導民警有針對性地開展社區管理,改變傳統的社區警務模式,全面提升社區民警工作質效,努力實現精準防控目標。

民生服務更智慧,群眾更有獲得感

過去,廣大市民辦理公安政務服務事項,需要到公安機關實體政務大廳業務窗口,部分群眾特別是上班族要耗時費力才能把事辦成。

現在,市公安局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服務,致力打造智能公安政務服務模式。通過數據共享,讓人與「公共服務」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全面連接,通過「機器換人」打造全天候自助服務廳。在全市建成公安(交警)24小時自助服務廳77個,共投放多功能一體機、自助辦證拍照一體機(戶政)、車駕管自助辦理機、違章處理機、身份證和出入境證件自助取證機等自助服務終端387台,今年來通過自助設備共受理各類政務服務7.3萬多宗,占同類業務總量的13%,大大方便群眾根據自己的實際時間安排辦理有關業務。

下一步

市公安局將繼續深化智慧新警務建設,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建設應用,將科技護城牆打造的更堅實,更牢固,讓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東莞市公安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uBijG4BMH2_cNUgG2h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