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在古代典籍或古裝劇中,常有這樣一個情節:醫生一邊摸著病人的脈象,一邊滿面痛惜地搖了搖頭,其中含義不言而喻——病人沒救了。那麼,醫生到底摸到了什麼脈象,才斷定病人命不久矣的呢?這是故事的戲劇效果還是真實可信的醫術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這診脈斷人生死(或病情輕重)的「神奇」方法,快來文中看看吧!
作為合格的中醫師,不僅要能夠辨證施治,達到「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的程度,還必須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視死別生」。不能因為病人拿來的化驗單結果表現病重就認為他病重,也不能因為病人拿來的化驗單結果表現病輕就認為病易治,我們必須有自己判斷病人病情輕重的方法。
中醫眼中的重病人在西醫眼中甚至可能認為沒病,而很多西醫認為重病不治的病人,來到中醫這裡看可能是很簡單的小病,當然更多的是中醫看是大病,西醫檢查結果也是大病。下面我就通過脈象和症狀來說明中醫決死生之法。
中醫從脈象判斷是否病重,一般看脈「是否陰陽離決」與「是否有胃氣」。
判斷陰陽是否離絕用人迎氣口診法,即關前一分與關脈的差異,如果關前一分遠遠大於關脈,甚至關前一分是關脈的三四倍,這為外關脈,說明陰陽馬上就要分離了。如果關前一分遠遠小於關脈,甚至關脈是關前一分的三四倍,這為內格脈,也說明陰陽馬上就要分離了。關格者與之短期,很快就有生命危險,「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判斷病人死生還要看是否有胃氣,即使沒有出現關格脈,病人出現沒有胃氣的脈也是死脈。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長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大體的意思為春天脈象稍微弦一點,說明這個人沒有病,如果秋天摸到病人脈象稍弦,可以推測春天這個人可能會感覺不舒服,因為春天的天象會使弦脈加重。無論什麼時候只要能明顯摸到弦脈,都說明這個病人當下就處於肝病的象,為鬱郁欲發之象,《內經》形容這種脈為「盈實而滑,如循長竿」。如果脈象弦硬而有力,沒有一點柔和之象,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肝死象,不管哪個季節摸到,逢春病情會加重或逢春會發病,到秋天便死。《內經》形容這種脈為「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時處夏天,脈象微鉤為正常,任何時候能明顯摸到鉤脈,「喘喘連屬,其中微曲」,都說明病人當下處於心病象,如果脈象鉤到過極,無一點柔和之象,「前曲後居,如操帶鉤」,說明病人當下處於心死象,活不過夏天。
時處長夏,脈象微弱為正常,任何時候能明顯摸到弱脈,「實而盈數,如雞舉足」,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脾病象,如果脈象代到過極,無一點柔和之象,「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脾死象,長夏病情會加重,活不過冬天。
時處秋天脈象微毛為正常,任何時候能明顯摸到毛脈,「不上不下,如循雞羽」,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肺病象,如果脈象毛到過極,無一點柔和之象,「如物之浮,如風吹毛」,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肺死象,入秋病情會加重,活不過夏天。
時處冬天,脈象微石為正常,任何時候能明顯摸到石脈,「如引葛,按之益堅」,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腎病象,如果脈象石到過極,無一點柔和之象,「發如奪索,闢辟如彈石」,說明病人當下處於腎死象,入冬病情會加重,活不過長夏。
對五臟的死脈,後世很多醫家用了不同的詞來形容這種感覺,其所要表達的象是一樣的。如後世說肝死脈,多形容「如按鋼刀」,弦硬到像摸到鋼刀上的感覺;說肺死脈,多形容「如蝦游」,像摸到水中遊動的蝦樣,只能輕輕摸到一絲脈,一往下按就沒脈了等,臨證時要仔細體會這五種感覺。
我於臨床驗證只要摸到沒有胃氣的脈象,多為癌症晩期、心衰、高血壓危象等,一般我都會囑咐病人家屬說該病人某一季節會有一個坎,如果能活過這一季節病人就很有希望多活很長時間。以我的觀察,大部分沒有胃氣的病人如果不被誤治,會正好死於通過脈診預知的季節,如果被誤治往往還活不到那一季節,脈診經臨床驗證準確性極高。
還有一些病人脈象已經出現沒有胃氣的象,但病人沒有任何不適,或雖有不適,但西醫沒查出有大病,我都會囑咐病人家屬說某一季節一定要注意,看護好病人,有任何不適馬上去大醫院,很多病人都會在預知發病的季節忽然中風,或忽然心梗,或忽然發現有惡性病等,病情多數很重。對很多長期臥床的病人,也可以判斷死期,準確性很高。
從症狀上看,大部分出現死脈的病人,多同時會出現《靈樞經·終始》篇所描述的各經死症,只要有了死脈,再出現死症,病人多已病入膏肓,針、石、毒藥多不能及,唯有叮囑病人多靜心調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很多病人有明顯的死症,卻沒有死脈,往往與西醫的治療有關。病人一旦服用大量激素或鎮痛類藥物,脈診就不準確了,病人或許症狀會短時間好一些,只要狀態沒改變,亦難逃一死。
總之,判斷人的生死還是要看狀態,假設「五」為最平衡的狀態,那從一到九就是不同的病態,小於或大於九就是沒有胃氣的死的狀態。
中醫學習之路就像是在思辨、探索的迷霧之中不斷前行,而前人的經典就如同道路前方的明燈。如何清楚領悟明燈指引的方向,找到中醫本原之道?這本書或許能您撥開迷霧,一窺中醫的真面目——
《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 》
中醫治病幾千年來一直沿用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天地間四時五運流轉的規律,在人體就是六經陰陽傳遍規律,這個規律古人稱之為「道」。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至簡至真,「道」的本體與「道」在針刺上的應用詳細記錄於《黃帝內經》的各篇章里,《神農本草經》則詳細記述了「道」在中藥上的應用,張仲景《傷寒論》詳細講述了「道」在湯液治病上的應用。本書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迷霧,學習中醫經典智慧,領會經典所傳載的天地之道,學習最直接有效的六經脈證與《靈樞》針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帶來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開的感覺,找到至簡至真的天地之道。(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第2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偉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