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一博士因鼻中隔偏曲手術7小時後死亡事件被曝出,報道標題中含有「零風險手術」字樣,這引起醫生群體的「極度不適」。
微博截圖
在微博的評論中,不少網友表示任何手術都存在風險,媒體這樣報道是在誤導公眾。
微博截圖
涉事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發布相關情況通報。
手術術後嚴重低鉀
8月20日下午6時許,剛剛考取西北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的楊某某,在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下稱「晉中二院」)做了鼻中隔偏曲手術。手術用時約28分鐘,術後7小時後的8月21日凌晨4點,楊超宇因「低鉀血症去世」。
病例顯示,8月17日,楊某某的「肝功能、腎功、電解質」檢驗項目報告顯示,鉀測定值為3.84mmol/L,在參考範圍3.50mmol/L-5.50mmol/L內,雖然有些偏低,但在正常範圍內。手術前,晉中市二院出具的手術風險評估表顯示:該手術風險評估NNIS分級為0。
術後,楊某某出現低鉀血症且發展迅速。
8月21日凌晨2點,楊某某血壓下降,心率降低,立即通知值班大夫;2時10分,給予補液;2時39分,血清采血,5分鐘後,請心內科急會診,血壓顯示高壓110,低壓50。
3時03分,檢驗科電話通知,值班報告為血鉀1.4mmol/L。3時08分,建立靜脈通道,微量泵,加氯化鉀注射液。4時,呼吸和心跳為0,心跳、呼吸驟停,宣布死亡。
「零風險」手術純屬無稽之談
手術風險評估表顯示,該手術風險評估NNIS分級為0,媒體在報道中將此等同於「零風險」手術,多位醫生向「醫學界」表示,媒體報道中存在嚴重的概念認識錯誤,0級不是「零風險」。
據了解,在國際醫療質量指標體系中按照美國「醫院感染監測手冊」中的「手術風險分級標準(NNIS)」將手術分為四級,即NNIS0級、NNIS1級、NNIS2級和NNIS3級,具體計算方法是將手術切口清潔程度、麻醉分級和手術持續時間的分值相加。
「我們使用國外的評分標準,醫務人員也不是全部很清楚具體評分內容,媒體和非專業人士更是想當然解讀。」上海泌尿外科醫師王華(化名)告訴「醫學界」。「另外,手術風險評估和術後併發症也不是一回事,手術即使很順利、風險低,但是術後的罕見併發症也會導致一些意外產生,跟這個手術風險評估也關係不大。」
微博截圖
該病例並不多見
「術後短期出現這麼嚴重的低鉀血症確實很罕見,也很難解釋,目前臨床上我也沒遇到過。」王華表示。
「博士鼻中隔偏曲死亡」事件在耳鼻喉領域同樣被熱議,一位北京的耳鼻喉專家向「醫學界」表示,專業群里都在討論、非常熱烈,該手術是常規開展手術,目前詳細細節不清楚,不方便進行評論。
小手術為何出現致死結局,醫院也想知道原因。
據澎湃新聞報道,當地市衛健委委託專業司法鑑定機構對楊某某的屍體進行屍檢,目前屍體解剖已完成,結果出爐約需一個月。楊某某去世後,院方也一直想弄清楚為什麼楊某某當時術前檢查正常,術後穩定一段時間後,突然出現這個問題,到底是因為自身、藥物還是由於其他原因,現在都需要屍檢結果證明。
麻醉醫生李陽(化名)曾遇到類似情況。
「低鉀要看低到什麼程度,普通低鉀血症補鉀就可以。但這例低鉀血症,血鉀很低,時間很快,在沒有中心靜脈的情況下,補鉀不能過快過量,否則也會導致心臟驟停,非常兇險。一般心臟外科手術比較常見,會影響心肌收縮力。但是我們不會在血鉀低到1.5mmol/L左右的時候才處理,血鉀在3.5mmol/L-3.6mmol/L的時候,術中就會通過中心靜脈補鉀。」
他表示上述死亡案例中,弄清楚低鉀的原因至關重要。
「術前血鉀3.8mmol/L,這是很正常的狀態,雖然偏低,但是可以耐受手術,術後血鉀為什麼低成這樣,這個是需要討論的問題,臨床上造成低鉀血症的原因很多。」
患者之前是否有甲亢病史,有沒有低鉀的周期性麻痹?
患者整個圍術期有沒有大量排尿?大量脫水?嘔吐?導致電解質丟失?
醫療過程中有沒有存在問題?
「作為醫生,不會推卸任何醫療責任,但我們也不認為作為醫生要替患者和家屬承擔醫療風險。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弄清楚患者因為什麼導致的低鉀血症,而不是來輿論引導甩鍋醫生,當然如果醫療過程當中出現過失,承擔責任是理所應當的。」
編輯:丁卉
綜合:頭條新聞、醫學界
小編說: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祝各位每一天都心懷美好,遼寧掌上健康願陪你一路同行!感謝關注,期待分享!
本平台原創作品如轉載請註明出處,合作事宜請加QQ號:455919213,或撥打電話:2269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