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月,韓國新上映的電影《小委託人》,將「打孩子是教育還是虐待」這一話題搬到大熒幕上,引起很多同樣經歷的網友的共鳴。
多多和小俊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爸爸對他們冷漠而粗暴。一天,爸爸領來一個陌生的女人,對他們說,這是他們的新媽媽。
姐弟倆很開心,以為終於可以像別的孩子一樣,有媽媽的疼愛了,沒想到這噩夢的開始。
繼母經常以教育的孩子名義打孩子,兩個孩子經常被打得遍體鱗傷。
直到有一次,繼母對姐弟倆又是一通猛打後,年幼的弟弟因為腸破裂而死。繼母為了逃避罪行,強迫多多替她頂罪。
雖然結局多多擺脫了罪名,也擺脫了殘暴的父母,但這個過程付出的代價太沉重。
在東亞文化中,很多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打孩子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是,打孩子對教育孩子真的有用嗎?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Elizabeth Gershoff 通過對眾多現有的文獻再次分析,研究打孩子是否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結果顯示:打孩子的行為,只能讓孩子短時間順從,但只要家長一離開,孩子就會恢復原來的錯誤行為,甚至會變本加厲。
同時,打孩子這種懲罰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經常被打罵的孩子,自尊感和自信心會更弱。且孩子成年後,會更容易沿襲父母的行為,對自己的子女也會打罵。
既然那孩子犯錯時孩子不能打孩子,那家長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呢?可以嘗試用罰坐法來教育孩子。
曾經紅遍歐美的英國教育節目《超級保姆》中,「超級保姆」喬·弗洛斯特分享了自己在長達16年照看孩子經驗總結中,出來的「罰坐法」,這一方法對於犯錯的孩子,很有效果。
以下是具體的罰坐方法:
當孩子犯錯誤時,先給孩子一次警告,同時解釋清楚為什麼要被罰坐,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什麼行為是錯誤的。
根據年齡設置罰坐時長,一般是一歲一分鐘,如果是3歲的孩子,就設定3分鐘。把調好的鬧鐘放到孩子能見到的地方。孩子無法度量時間的長度,不能理解一分鐘是多長時,讓孩子知道清楚地看到懲罰時長,不會讓孩子產生恐懼。
罰坐結束後,再次給孩子解釋罰坐的原因,加深孩子對子錯誤行為的認識的同時,也是告訴孩子,父母不會無緣無故地懲罰孩子。
讓孩子必須道歉,讓孩子承認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如果孩子不到錢,就讓孩子繼續罰坐,直到他想道歉。
孩子道歉後,給予孩子擁抱和親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在懲罰過程中,如果孩子跑出罰坐的地方,要把孩子重新帶回,並重新設置開始時間,讓孩子知道,罰坐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
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態度一定要保持一致,不能一個罰孩子,一個跑去安慰孩子,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是並肩作戰的;同時一定要掌控好局面,樹立好信心和威信,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反思,改變自己的行為。罰坐不僅是懲罰,而是向孩子傳遞正確的信息。
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為了教育孩子,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但研究結果表明,打孩子並不能教育孩子,還會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現在打孩子,孩子弱小無法反抗,但當孩子長大,有能力反抗的時候,父母還呢個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呢?
所以,那些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說「我打你是為了你好」的家長們,如果真的想教育好孩子,請用更好更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