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被打死,現在又高調復合,李陽妻子是怎麼想的?

2019-12-04     油炸綠番茄

家暴是最近的高頻詞。就在全網一片聲討家暴之際,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的妻子Kim站出來發表長文,表示原諒了丈夫。


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我將永遠愛我的丈夫」,也沒提李陽如今到底有什麼改變,只是反覆強調自己的愛與寬容。


總結起來就是「雖然傷口不會神奇治癒,但最重要的還是原諒」,頗有一番「神愛世人」的意味,我管這叫「無條件原諒」。

可是當初那字字泣血的控訴還歷歷在目啊,李陽180斤的身體壓到妻子身上,朝著她全身猛砸猛踹。



這個新聞當初冒出來的時候,我其實一點也不意外。名人之中,人設和本人最一致的恐怕就是李陽了,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瘋狂」兩個字。

他的抓馬人格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讓幾百個學生下跪給自己磕頭,還驕傲地稱為「偉大的一跪」:


閃電加入安利,還馬景濤附體地寫了一篇【我為什麼要堅定地加入安利全球事業】。


我實在忍不住想分享全文:


更有戲劇性的是,僅僅過了三個月,李陽又退出了自己堅定的安利事業。


仍然是一篇聲情並茂的長文,表示自己又加入了另一家民營直銷公司,至於跟這家公司的合作,後來也沒有什麼水花。

幾個月後,李陽又跑到了少林寺,高調宣布自己皈依佛門,拜釋永信為師,被媒體再次連篇累牘報道了一番。不知道李陽是去修身養性還是修煉武功了,反正依舊沒有下文。


從此李陽基本就消失在公眾視線了,直到這次復合的新聞出現。


李陽的抓馬性格,還是要逆流而上,回到他的童年去找答案。童年不是人生的背鍋俠,但你會發現奇葩的人都有奇葩的童年,正常的家庭真走不出太分裂的孩子。


李陽的父母當時是援疆幹部,李陽被外婆帶到四歲才回到父母身邊,感情已經所剩無幾。


他曾不止一次控訴父母對自己教育的粗暴,一直實行的打擊教育,母親嫌他字寫得難看就直接撕掉他的作業本。


童年的李陽,內向、結巴,怯懦不自信,後來靠英語終於找到了人生第一次自信,自卑至極的結局就是瘋狂的自負。


他享受著英語給自己帶來的光環和權力,他把英語和民族情緒巧妙摻雜在了一起,就連號召大家學英語都是用的「讓我們一起把英語踩在腳下」這種極端化的口號,聽上去像是「讓我們打倒美帝」。

他曾在自傳中這樣寫:「請打擊我吧!請折磨我吧!請攻擊我吧!請侮辱我吧!請冤枉我吧!請迫害我吧!因為你,我終於戰勝了自己!」

這是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他需要不斷給自己創造出假想敵,他的人生始終是調成戰鬥模式的。


瘋狂英語的核心不是英語而是瘋狂,大聲喊出英語,喊出夢想。這套模式被後來很多小公司借鑑,早晨路過飯店理髮店,門口齊刷刷是喊號子的員工。

李陽當年找來張元幫自己拍紀錄片,主動提出要對方參考【意志的勝利】,這部片是歌頌誰的呢?希特勒和他的納粹。

王朔對李陽的瘋狂模式有著相當精準的評價:


我見過這種煽動,那是一種古老的巫術,把一大群人集中,用嘴讓他們激動起來,就能在現場產生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

可憐的人也會頓時覺得自己不可戰勝,這與其說是打氣不如說是省事或說愚弄,中國的很多事都是這麼辦的,做一場夢,把所有問題解決掉。


不過有一點他說的不對,這不是中國的專利,納粹精神才是李陽瘋狂英語的濫觴。


所以李陽會家暴,一點都不難理解,比較難以讓公眾理解和接受的是Kim的心理歷程。

家暴事件的那幾年,Kim一直是作為反家暴急先鋒的女權鬥士形象出現的。


她站到台前控訴丈夫的行為,表示「強迫婦女沉默的代價是她們的尊嚴、健康甚至生命。」



怎麼一轉眼,就成了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女德班班長?


這恰是大眾對於Kim的誤解,事實上她自己從來都沒改變過。


她撕李陽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對丈夫的愛恨糾纏。她當年寫給諮詢中心的信中,每一封都不忘加上「我愛我的丈夫」。



Kim並不是傳統家暴中處於被控制的」軟柿子」女性,她跟李陽始終都在爭奪對家庭的主導權,她的性格也常常處於失控狀態。


比如跟李陽吵架就把他的電腦文件全刪掉,把書扔到游泳池,大罵李陽兄妹都是騙子。


這類人愛與恨都來得比普通人濃烈,羈絆也更深。她對情感的需求非常強烈,一旦感受不到對方的重視與尊重,想到的並不是離開,而是用激烈的方式去反饋。


從某種角度講,兩個人也算天生一對,抓馬的人格最終會和抓馬的人格相遇。


所以Kim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給女性爭奪權力,而是魚死網破,讓大眾幫她管管老公,讓老公重新做人,早日回歸家庭。


Kim的目標達到了嗎?


從本質上講並不會。


李陽從來未就家暴事件感到過一絲絲愧疚,他甚至不止一次地公開表態,自己的任務是普度眾生——


「我跟我太太結婚12年沒什麼感情,結婚只是為了研究家庭教育」「打老婆不算什麼大事」「如果在美國我一槍就把她崩了」……



但是從效果上說,Kim的確把老公「拉」了回來。


對於李陽來說,復合的原因恐怕就一條:沒錢了。



李陽跟俞敏洪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還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模式中,後者已經是集團化運作。


俞敏洪個人亂講話,最多就是影響一下自己的形象和新東方的股價,學生不會因此而退課,課程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了。


李陽不一樣,他的學生全靠自己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吼出來,他的人設一坍塌,沒人再跟著他一起瘋狂。


李陽的起點並不比俞敏洪低,巔峰時刻在全國擁有無數擁躉,走到哪裡都是人山人海,被矚目程度堪比巨星,他把學英語跟愛國緊緊聯繫在一起,將自己塑造成了民族英雄一樣的存在。



我們城市有個重點中學的老師就是李陽的鐵粉,每周末都扛個「助你英語賽李陽」的小招牌去英語角給自己拉私活。


但李陽跟新東方學而思英孚等一切英語培訓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他收的不是學生,是信徒,他把英語教育生生變成了一個邪教。


俞敏洪曾經勸過李陽,不要做個人英雄,要把厲害的人組成一支團隊。


但李陽不可能聽的,他對名的渴望遠遠大於利,他始終要讓自己處在舞台的最中央,錯過了教育真正的風口。


英語只是一個載體,載他「一統千秋」自己的江湖。他和他的瘋狂英語緊緊綁在了一起,一損俱損。


負面纏身是瘋狂英語衰落的表面原因,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瘋狂英語的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


在全民英語的今天,已經沒人再把英語和愛國、民族綁在一起,它就是一門普普通通的工具,隨便一個國際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操一口堪比母語的英語,英語好的人早已不是什麼神。


沒有人再崇拜李陽,他的理念和價值觀都受到了前所因為有的質疑。


微博、抖音、小紅書湧現出一批英語紅人,他們自信、陽光有親和力,用輕鬆詼諧的風格教你最地道的口語表達方式,遠比苦大仇深的李陽更適合做英語的代言。



特定的時代成就了李陽,而如今時代又無情地把他推下了神壇。


早在2013年,李陽加入安利時,就被媒體輪番起底,已經快要彈盡糧絕。拖欠員工工資,總裁、教學總監、網絡總監、集訓營總監等多名高管集體出走。


李陽和Kim發生第一次大規模的家暴衝突,就是圍繞孩子要上國際學校還是普通學校的問題,李陽堅持認為國際學校的學費過高。


鬧離婚的時候,李陽為了1200萬財產的分割反覆和對方撕扯,最終不得不由Kim申請強制執行。



拿不出錢,還是復婚最實際。



如今的瘋狂英語,基本上就是勉力維持,李陽迫切需要Kim出來幫自己以正面形象回到公眾面前。


李陽變了嗎?並沒有,還是不忘長篇大論,表白型話多。


也不用擔心Kim再被家暴什麼的,因為這幾乎是必然的。


好在Kim也不是一個任人欺負的女同學,兩個人撕起來也說不好誰負誰勝出。



Kim原諒老公之於還不忘播撒雞湯,她說:愛並不是一個能隨意開關的水池。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家門口的麻辣燙,態度差不衛生也沒什麼營養,還可能用的地溝油,但我就是上癮一樣沒事就想去吃兩口,每次吃完都跟自己說,下次再也不能吃了。



我對垃圾食品的無限熱愛幫助我間接理解了那些活在深淵裡的妻子,有些事確實是道理解釋不通的。


家暴只有零次和一百次,沒錯。但是這一次和下一次之間的那點短暫的喘息,就已經足以又燃起她們的愛。


所以沒錯,誰說家暴只有離婚這條路呢?認得清代價就好。


就像你非要開個年久失修的報廢車上高速,那也是你的權利,想死這種事誰能攔得住?


實在是太愛離不開家暴男,學學Kim的辦法也挺好,有多大鬧多大。


所謂原諒不代表她能接受家暴,最多就是再暴再鬧。


她看準了李陽面子大過天,迫於輿論壓力對方還是可以有所收斂的。


或者再極端一點,比如直接找個練家子把他打個半死,以暴制暴。


家暴男的內心一個比一個慫,都是欺軟怕硬的主。


報廢車非要開,就得學會修理。


只不過今後想再打著女權招牌博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同情是不可能了,家暴的時候替你搖旗吶喊完,復合了就成了別人無權干涉的個人選擇,寒心不寒心?


你自己把話題從公域又切回到了私域。


沒人會再為「狼來了」的故事買單。



垃圾食品吃多了得胃病就自己受著唄,反正路都是自己選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UVe0W4BMH2_cNUg1G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