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闆關係差的,都被辭退了」:三招討好老闆,讓你更值錢

2019-10-20     人生充電堡

01

有網友在手百問答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同一部門有個同事,善於心計。有段時間,因為跟進一個項目,部門主管每日加班到十二點半。

這個同事便日日「陪班」到十二點半,說是加班,其實就是坐在另一邊打遊戲。主管一聲招呼就端個茶遞個水,幫忙找資料。

第二天不到七點就買好早飯,到主管樓下等她,接她上班。每日反覆如此。

結果,項目一結束,同事被分了個組長做。瞬間高網友一頭。

這晉升速度讓網友感到驚愕,對於自己只專注於工作的狀態陷入沉思:到底討好老闆有沒有必要?

其實不論是對於資歷深厚的實力派員工,或是剛剛上路的新人小白,答案都是,有必要。

02

懂得討好老闆,是職場的必備技能

首先,努力工作與討好老闆本身並不衝突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努力工作可以獲得晉升機會,討好老闆也可以獲得晉升機會。既然如此,兩條單行線合併前進,自然能加快晉升速度。

世界500強企業霍尼韋爾,在台灣的分公司曾遇到過一位十分挑剔難搞的客戶。當時公司非常看中這筆生意,整個上層整日眉頭緊鎖。

當時有一位銷售經理得知此事後,想盡辦法要搞定該客戶,幫公司解難。

終於,在一次與客戶的聊天中,無意獲知客戶的女兒想要麥當勞套餐贈送的限定玩具,且玩具的贈送遵循「先到先得」,而客戶忙得根本沒有時間。

於是,銷售經理第二天讓小組所有人員早起,去各大門店排隊買套餐。終於將玩具親手送到客戶手裡,最終獲得了這筆訂單,解了公司之難。

由此可見,討好老闆和努力工作很多時候是「互惠互利」的,只要兩個區域交叉的部分一舉拿下,便可達到一石二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與老闆的關係,也許是決定晉升的關鍵

《別笑!:員工如何與老闆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一書里曾說「當你與老闆建立的良好關係使你得以晉升,面臨新一輪挑戰時,你就會擁有與下一任老闆,甚至下下一任老闆相處的所有技能」。

在當前這個訊息發達、教育同步的年代,同齡人之間很少出現較大的能力差別,而這些非不可逾越的差別,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是可以逐漸消弭的。

最終能否晉升,很多時候取決於誰與老闆的關係更親密。

有個朋友,和另一個女生同時期入職一家公司做文員。朋友學歷比那個女生高些,然而那個女生平常沒事就主動跑到老闆面前,詢問有沒有需要自己做的、自己哪裡還需要提高。而朋友只是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就下班,很少找老闆閒聊。

後來由於資源緊縮問題,公司在這個崗位只需留一個文員,看起來能力稍強的朋友竟然被通知「不用來上班」,而那個女生則被留下。

心理學有種效應叫屢見效應,是說你見一個人的頻率越高,你們之間的陌生感就越低,親密度就越高。

因此,討好老闆,與老闆關係更親密,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晉升機率。

第三,討好老闆,是練習跳出舒適區的過程

很多人會把「討好老闆」這件事劃成「不舒服」的領域內,從而給了自己合理的藉口來迴避它。

羅夫·華多·愛默生曾說: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失。

把「討好老闆」當成一種對舒適區的拓展,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成長。

如同《臥薪嘗膽》的勾踐,為了討好吳王,耐著性子放下自己曾也是王的身份,每日畢恭畢敬,笑臉相迎。甚至極其「自虐」,去嘗吳王的大便來判斷他的病情。

最終,「老闆」吳王被打動,而勾踐也在這過程中鍛鍊出強大的心志,最終「升職」滅吳。

在阿里公司,有句很流行的話是,「當自己不舒服的時候,就是自己成長的時候」。

面對討好老闆這件「我不舒服」的事,「自虐」地衝上去,堅持一段時間,會發現自己有意外的收穫和蛻變。

第四,討好老闆,也是一項職場技能

所謂「干一行愛一行」,除了熱愛本職工作的內容、提升工作專職技能外,學習熱愛身邊的工作環境、熱愛與老闆相處,也是「行業守則」內的一種技能。

然而每當面對「討好老闆」時,我們總會把它從「技能欄」摘除,不由自主將其與「道德」、「人品」等字眼掛鉤。

但能做到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老闆、哪一任老闆,都能博得其歡心,這人必定嫻熟掌握了職場晉升的秘訣。

知乎網友分享過一個例子。有個姑娘,無論哪一任老闆上任,她都會仔細去尋找對方的閃光點,在半年內做到發自內心的欣賞和崇拜對方。

只要一談起該領導,她就神采飛揚,眼神發光,關鍵是她每任領導風格完全不一樣,就好比第一任是梁朝偉,第二任是黃渤,第三任是甄子丹…

然而該女生晉升速度之快,也是旁人無所及。

也就是說,越快讓自己適應甚至愛上與工作相關的一切,越容易更快獲悉晉升機遇。

相反,只專注於技術性技能的發展,而忽略與老闆關係的發展,猶如單腿行走,速度緩慢,也易失去穩定性。

03

「討好老闆」要避「坑」

然而「討好老闆」並不是一味的阿諛奉承,更不是遊手好閒每天只管打小報告、背後傳話或是過分邀功。

1、不了解老闆喜好,盲目「投其所好」

羅馬內戰時,由於執政官龐貝抵不過凱撒強盛的氣勢,節節敗退,逃來了埃及。埃及國王為了向「老闆」凱撒示好,便自作主張殺了龐貝,以示忠誠之心。

不料,凱撒得知消息後,認為即便是本國的戰敗者、自己的對手,龐貝仍是羅馬合法的執政官,竟被異邦的埃及人殺死,不僅沒有感動,反而怒火中燒、痛哭流涕。

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在還沒有摸清和了解老闆真實喜好的情況下,就自作主張盲目獻殷勤,必會「馬屁拍在馬腿上」,引得老闆生厭。

「職場黃金原則」其中有一條是這樣:如果你沒有絕對有把握的更好的建議,就不要提出意見。

討好老闆也是如此,什麼都不做,有時比盲目做還做錯要明智的多。

2、過分邀功

積極回應老闆是必要的,但頻繁表露自己,也會物極必反,讓老闆心生厭煩。

最典型的例子,要數三國時期的楊修。有人進貢給曹操一盒特產點心,在沒有獲得准許的情況下,楊修不僅偷偷拿去與眾人瓜分了這盒點心,還裝傻說曹操寫在盒面的「一盒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嗎?

曹操尬笑,然心中開始起了殺意。最終找了個別的藉口,殺了楊修。

楊修聰明能幹沒有錯,然而偷偷忤逆了領導的心意就算了,還在領導面前擺弄小心機,繼續炫耀自己的聰明,無疑是給自己埋雷。

功高震主。雖然每個老闆都喜歡聰明積極的員工,然而當下屬太過沉浸於自己的聰明才智,太過賣弄時,便會引起老闆心中的「殺意」。

這點,中國「最高女領導」武則天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不能被馴服的馬,就殺了它」。由此可見,積極表現可以,但不要「玩火過頭」。

04

「討好老闆」的正確打開方式

1、主動展示工作上的付出

有位獵頭,針對300多人做了一項「主動展示付出」的調查。

結果發現只有5.6%的人會主動向老闆展示自己在工作上的付出,並得到晉升效果;68.9%的人只埋頭苦幹,並被動地等待老闆來發現;還有22.5%的人竟完全不知道還有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晉升。

在這位獵頭諮詢的案例中,有位能力很強的女生,因擔心被老闆視為「無能」,所以很少告知對方自己在一個項目里所花費的巨額精力和時間。

後來在獵頭的指導下,每次小組彙報成果時,她開始嘗試對老闆「實話實說」,將小組人員熬了多少個日夜、如何費勁唇舌與客戶溝通、借用了多少私人資源才將項目拿下,一併彙報給老闆。

由於讓老闆看到了付出,加上能力又強,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位女生獲得了加薪升職。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全球頂尖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說過「我們的工作,一定要在老闆的視線範圍內」。

不讓老闆看到的付出,等於沒有付出,畢竟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老闆認為你做了什麼。

2、嘗試培養多種領域技能

術業有專攻。雖然每個人負責的領域和板塊不同,然而想要討好老闆,不妨多發展幾個其他領域的技能,會更能替老闆分憂。

有個朋友,簡稱R,做HR出身。後來跳槽到一家更大的公司後,為了自己的成長速度能匹配上公司,每天晚上下班後,都利用業餘時間報班自學運營、管理、剪輯等方面。

有次,老闆向她吐槽公司想運營一個抖音號,但既不想花過高成本從外面找人,公司又沒有懂這方面的合適人選。R試探性地說「學過一些」,老闆大喜,當場決定讓她「試試看」。最終,R成了公司媒體運營板塊的主要負責人,工資也大幅上調。

技多不壓身。本著降低成本的心理,每個老闆都希望自己的員工可以像哪吒一樣,擁有「三頭六臂」,懂得多個領域的工作內容。

能者多勞。如果努力讓自己向全才的方向發展,必然可以被派到更多的任務,獲得更高的薪資和更多的晉升空間。

3、主動與老闆連結,及時更新其需求

清朝《官道》這本書里有這樣一句話,「且時常見面,饞慝不生,而才品可觀,亦在上游睹記中矣」。

意思是,要時時與老闆互動溝通,才會防止他聽信讒言,才能看清你的品質,並對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說,最時常出現在老闆生活里的人,必然是讓老闆印象深刻的,從而也是最容易獲知老闆需求的人。得知了老闆的需求,便進一步有了排憂解難,升職加薪的機會。

《深度營銷》書里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500強的藥企打算開展線上推廣,並請來兩家網絡公司演示他們的方案。由於兩家不分伯仲,藥企便決定考慮一周,再行通知。

在那一周里,其中一家安靜等待,另一家第二天便打電話來回訪,獲知了該藥企更多的需求和細節,並馬上給出新方案。最終,獲得了合作。

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告訴我們:主動與被動的人有著天壤之別,採取主動是實現人生最大產能的必要條件,主動和被動會讓你面臨截然不同的發展與機遇。

因此,多主動與老闆溝通,必能從中發現被別人忽略的機遇,從而獲得升值和加薪的空間。

其實,無論討好老闆還是不討好,其前提都是自己有過硬的工作本領,認真的實幹心態。在這基礎上,用適宜的方法討好老闆,必能事半功倍。

畢竟人人都願被「喜愛」,老闆也不例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SYcHm4BMH2_cNUgvQ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