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實業家」張謇:考中狀元也就罷了,還經商,經商還成為首富

2019-10-28     歷史天下

說起張謇,不得不用人生傳奇、人生贏家來形容。令人艷羨不已。

考中狀元也就罷了,還經商;經商也就罷了,還成為首富,是科舉制出現以來,唯一經商,還成為首富的狀元。傳奇程度令人驚嘆。

今天這一篇,講一講晚清三大首富之一,"狀元實業家」張謇的故事。

狀元不易

自隋文帝楊堅創立科舉制以來,科舉取士就一直延續至今。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即使在今天,文科狀元,理科狀元也是大家崇拜尊敬的對象。

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一千三百年來,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一千三百年來,這個名字曾經風靡過整個中國大地。使千百萬士子追逐著這頂桂觀,通過金榜掛名,步入政壇,獲得升官晉級的機會。中國的老百姓把他們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國震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狀元成為當時榮耀和顯赫的代名詞。

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髮滿頭仍然是個「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巴蜀之道。

不走尋常路

前面說到,考取狀元不易,既然學而優則仕,為什麼張謇還選擇經商這條道路呢?

要知道,古代士、農、工、商,在古代,商人一直以來都是地位比較低下的。有的讀書人,中了秀才,就不事農桑,寧願當個教書先生,也是不願意做個賺錢較多的商人的。

其實這跟當時的環境有關係。

實業救國

清朝後期,中華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危險變局,自八國聯軍侵華以來,曾經天朝上國的臣民,認為洋人是番人,番婦的想法,遭遇史上最大落差,一夜之間,由「上等國民」,變成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任人欺凌的國民,狀元一介書生的張謇,也痛恨不能為國家做點什麼了。

張謇4歲時,其父開始教識他《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沒有錯誤,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但是張家祖上三代沒有人獲得過功名,也就是所謂「冷籍」。當時科舉規定,「冷籍不得入試」。12歲時,張謇父親自己立了個家塾,延請老家西亭鎮宋效祁先生授讀他三個兒子。

同治七年(1868年)16歲時,那時考秀才要廩生具結,說明考生身家清白,無冒名頂替才能應試。廩生因張謇出身是通州還是海門,藉貫不明,加之是農民,不是名門子弟,兩地推諉,不肯具結「補廩」,現在的教育證明,因此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宋琛安排,張謇冒用如皋縣人豐利大戶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第二年在如皋考中秀才。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每兩年就去江寧參加一次鄉試,先後5次都未得中。但是從此如皋縣張家開始用冒名一事來要挾張謇,連續索要錢物,最後索性將張謇告上了公堂,說:「張育才忤逆不孝」,軟禁在學宮居仁齋里,要革去他的秀才,還要下獄問罪。這場訴訟延續數年,讓張謇十分狼狽,家道也因此困頓。

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翁同龢在政治上與慈禧不和,擁護光緒掌權,正需有人充實陣營,從此不遺餘力地提攜張謇。

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兩廣總督張之洞都給爭相禮聘,邀其入幕,但張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張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繼續攻讀應試。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順地踏入仕途,最終高中狀元。

1898年,張謇回北京銷假,正值「百日維新」。恩師翁同龢被慈禧罷官,「開缺回籍」。張謇聞訊作《奉送松禪老人歸虞山》詩贈翁同龢,並前往火車站泣淚送別。翁師的遭遇,使他目睹了官場的險惡,半月之後,張謇也藉故請假南歸,開始他的「實業救國」。

主張「實業救國」、「教育救國」,舉辦了不少工廠企業和教育文化事業。他的「實業救國」雖不能挽救舊中國危亡,但卻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國家輸送了不少人才,間接為救國作出了貢獻。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南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河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的創始人。

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是大魁天下的清末狀元;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擔任過民國政府的實業總長及農商總長;他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民辦師範學校以及第一家民辦博物館;張謇更是實業巨子,一生創辦了幾十家企業,形成了農工商俱全的大生資本集團……主席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張謇是近代中國獨具魅力的人物,他的一生有著說不盡的傳奇。

文丨歷史天下

圖片來自網絡,每天更新你感興趣的歷史內容,感謝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R73GW4BMH2_cNUg-0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