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在委屈自己討好他人?父母別總否定,當心成為討好型人格

2021-05-14     兩口育兒

原標題:孩子總是在委屈自己討好他人?父母別總否定,當心成為討好型人格

擁有一個孩子是件幸福的事,但照顧孩子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心理上,父母們都要格外用心。

所以大部分的父母都時常祈求自家孩子能多聽話,少讓自己操心。可家長們是否想過,並不是所有的懂事都會讓人羨慕,比如: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只會讓父母更加擔憂。

小果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他總是小心翼翼地看他人的臉色做事。每當別人生氣時,小果總是立馬道歉,爸爸看了他一眼,他就會戰戰兢兢地把自己的玩具放下。

在學校里,她的這些討好性舉動更加嚴重:

  • 班裡的小同學把她的文具盒砸壞了,她只是默默地收了起來;
  • 其他人給他取外號,她也是默默地承受著,不敢告訴老師。

當老師把小果的問題反映給他的家長時,換來的只是一句漫不經心的:這孩子從小就這樣。

小果無疑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因為連他的父母都無法理解他的痛苦,他們甚至不知道小果的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因為父母的錯誤教育!

所謂討好型人格,就是重視自己的內心真情實感,習慣用別人的滿意程度來定義自己。他們的委屈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只能留在內心默默消化。

像小果這樣的小孩,絕不是一出生就帶有這種性格的,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使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呢?

過度地否定孩子

其實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因為自卑才會不斷地約束自己,遷就別人,而父母那些否定孩子的行為舉止,會讓孩子擁有這種自卑感。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總是喜歡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看看你的樣子,沒有人會喜歡你的。」「你這都不會,你還能做成什麼?」

這樣的話千萬不要多說,因為孩子不懂這是父母的恐嚇,他們只會覺得自己真的被爸爸媽媽討厭了。得不到父母肯定的他們,長期以往就會開始自我否定。

還有一些父母會經常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對比,甚至在大庭廣眾指責出孩子的缺點,讓孩子很沒面子。

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不僅會打壓孩子的自尊心,還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己天生就不如別人的想法。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多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要因為成績,就給孩子打上「無用「的標籤。父母批評孩子是正常的,但不要只有批評,沒有鼓勵,多給孩子樹立一些自信心,可以幫助孩子避免成為討好型人格。

對孩子缺少陪伴

社會中一直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三胎家庭中,老二往往是最懂事的一個。明明父母對老大和老三的關注更高,為何最孝順父母的卻是處在中間的孩子呢?

很大的原因是父母的不在意,讓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年缺乏關注的他們,希望父母的眼光能多放在自己的身上,在他們的意識里,只有自己越來越懂事,才能得到和姐姐弟弟一樣的愛。

可別沾沾自喜地認為這是懂事,這只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當他們長大的時候,他們也會用這樣的行為去討好身邊的人,甚至為了得到別人一丁點的關心和肯定,寧願讓自己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而這些都來源於童年時期的心理陰影。

幸運的話,他們可能會得到真正愛自己的人,但倘若不幸地遇到了一些心思歹毒的人,他們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父母除了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耐心,也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消除難以控制的「討好心理」。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應該多和孩子說:要好好對待自己,要好好愛自己,讓孩子知道能陪伴他一生的人,只有他自己。

  • 當自己有不好的情緒時,一定要發泄出來,可以和老師說,可以和父母說。
  • 當自己受到別人的欺負時,一定不能默默忍受,要為自己變得勇敢。

一個人只有學會如何愛自己,才會知道如何愛別人,才能更好的在這個世界生存。父母要給孩子建立這樣的世界觀,讓他們可以健康地成長。

當然了,語言上的鼓勵是不夠的,父母在實際生活中也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愛,孩子有了被重視的感覺,自然不會費力地去討好他人。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童年時期過得無憂無慮,積極勇敢,而這樣美好的願望,是需要所有父母一起努力才能實現的。

每一位家長都要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多給孩子一些真誠的鼓勵,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用自己的愛為孩子建造一座美好的城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PhNa3kB-4LL0rMdbK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