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有「尋花問柳」之嫌的對聯,卻成了著名佛寺的鎮山之寶

2019-09-22     聊史補丁

文/陌上榆(林新傑)

廣東潮州史上唯一的文狀元林大欽,追溯起來,其先祖乃是福建莆田林氏家族。無獨有偶,廣東粵西歷史上唯一的狀元也是福建莆田著名的「九牧林氏」的後裔。這個狀元就是林召棠(吳川吳陽丹霞村人)。林召棠出生於書香門第,少時隨父在教館攻讀詩書。17歲成秀才,37歲時高中狀元。據記載,清道光年間葵末(1823),皇帝於其卷末批言: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故殿試升為一甲,狀元及第。

林召棠少時才思敏捷,而其父管教甚嚴。相傳有鄰里以戲弄女性之名誣告林召棠。其父耳聞之後,極為生氣,想要嚴懲兒子,但事情尚未調查清楚,不便妄下結論。於是,他就出了一個上聯「奴手是挐,切其亂挐奴手」來探求虛實。林召棠一聽,猜到肯定是有人誣告自己,而父親半信半疑,並未下確切結論。於是,以「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作答。他父親看其語氣堅決,言之鑿鑿。於是,下令調查,果不其然,林召棠是被冤枉,是被鄰人誣告中傷的。

正因其父對林召棠的家教甚嚴,林召棠一生待人平和,好為善事,為官期間為人正直,後因不願與清廷穆彰阿之徒同流合污,引退歸田,教書育人,造福桑梓。無獨有偶,與林召棠同科有一位舉人,秉性與他相投,但仕途卻截然不同。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凈業寺住持法號釋大千的高僧。舉人緣何成了佛寺的住持呢?

原來這位與林召棠同科的舉人姓戴,名錫倫。他是清道光年間的進士,曾任高州府守,人稱戴太府。戴太府為官清正,喜好結交當地好友。當時高州瘟疫蔓延,疫情十分嚴重,戴太府憂心如焚,他召集地方縉紳,廣開言路,多方奔走,很快,疫情得到控制。此後,他精心治理高州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當地人敬重。

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戴太府任滿離職,他久慕廣東陽西大垌山凈業寺風景,返鄉路上,特意前往大垌山一睹芳容。一見大垌山峰巒疊秀、古樹參天、澗水飛瀑、奇峰怪石、鳥語花香,遂生出世之念。很快,他就進了大垌山凈業寺剃度為僧,取法號為大千,人稱釋大千。

而標題所言的對聯就和這兩人有密切關係。道光年間,吳川狀元林召棠第三次回歸故里的時候,就特意繞道前往大垌山探望闊別多年的好友凈業寺住持釋大千。這一次,林召棠獨自一人,沿著山間小道,徒步前往凈業寺,一路上,蟬鳴鳥語,水流潺潺,好一個清幽之地。在不知不覺間,他就來到了凈業寺前不遠的蓮花塘。遠遠看到身著納衣的一位僧人正獨自蹲在地上栽插楊柳枝。到了近處,一看,原來就是住持釋大千。林召棠觸景生情,不由脫口而出:三載遊人重訪柳

僧人聞聲抬起頭來,多日不見的好友林召棠正笑嘻嘻地望著自己呢。頗感意外,又看著好友一臉壞笑地盯著自己,不僅琢磨起來,莫非是要譏笑我佛門子弟「尋花問柳」不成?略加思索,便念出下聯:「萬花繞屋不妨禪」。

林召棠聞之,拍手稱快,連聲嘆道:「妙哉,妙哉!正是名山自有名僧在,世上風騷憶舊人。」

兩人這一起一答,恰好把各自的身份、心境惟妙惟肖地描畫出來。在林召棠看來,他從吳川來一次陽西,那時的交通極為不便,但他每次來,都見戴太府在辛勤農事,致力於大垌山環境的改造,可以說是由衷的感慨。而住持對自己的勞動作了淺白的闡釋:花再多,也不會干擾人對佛的嚮往。這回答可謂富有禪機,自然不俗。

兩人含笑步入寺內,寒暄之後,聊了些別後之事。然後,住持遂請林召棠把前面提及的對子寫在紙上,並掛於佛寺大門。從此後,這副對聯便成了凈業寺的鎮山之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PTOWm0BJleJMoPMXA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