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女性共情的女性角色才能真正立住

2020-07-21   蘿嚴肅

原標題:能讓女性共情的女性角色才能真正立住

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繫

mszhangziyan@foxmail.com

2020年真有不少「中女時代」的跡象,前有《乘風破浪的姐姐》,現在《三十而已》則是播出就過了8分。

在初看片花和瀏覽微博熱搜時我是有點緊張的,怕是一個「爽文」化的劇情。這幾天追上進度條之後,最喜歡的是角色和劇情里的「質感」,哪怕這其中可能還是跟真實情況有些出入,但做得已經非常好了。

首先說選角問題,合適的角色會讓演員活起來。

毛曉彤在瑪麗蘇劇里會被無腦劇情折騰得像無趣娃娃,但《三十而已》這個乖乖女鍾曉芹就特別好,完全是生活里會見到的某一種典型。小康家庭、父母疼愛、沒有遇到過波折甚至沒有離開過家的大城市本地女孩。

因為沒有被欺負過,所以她們也不會欺負人。因為沒有受過罪,所以她們很善良很可愛。但也是因為被保護得太好,很容易按部就班走入一種人生,又在某個瞬間自我懷疑。

毛曉彤的可愛靈動溫順,都和人物融在一起,是朋友都都希望她幸福的那種女孩。但女孩子的叛逆和倔強也會有,在婚姻危機爆發的戲份也不尷尬不狗血。

江疏影扮演的奢侈品店金牌王漫妮銷售太到位了,微笑、鞠躬、熱情、專業話術,全部都是對的。

觀眾能感覺到她身上提著一口氣,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往前沖。這種狀態不需要什麼抓馬劇情,她往那兒一站就透出來,真的是非常驚喜。

童顏演的顧佳因為人設受好評衝上了熱搜,我倒是不太在意「你虐待我兒子我直接教訓你」「想勾引我老公我一眼看穿」這種看著刺激的情節。但童瑤能演出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等生樣子,社交時的察言觀色和小心思,演出來也並不市儈油膩,的確有精英媽媽的氣質。

一旦角色成立,一部中女群像戲就不會太差,我們看這三個女性,有點像看綜藝里的姐姐們。

人物之外情節上的質地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我昨天發了微博說覺得劇中江疏影上班的奢侈品店氣氛很正確,立刻就有熱心網友指路了專業奢侈品銷售從業者的點評。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做了多少功課,就會透出來多少筆力。

我們普通人只能感知到劇中虛構的奢侈品品牌店鋪的氣氛很像那麼回事,很難具體概括出來。看了從業者點評才知道,每一個我們說不出的細節,最終構成了都那種籠統卻細膩的「氛圍」。

我之前喜歡舉例《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孫藝珍巡店就說了幾句話,全是專業細緻的問題,這樣就有「上班」 感覺。難得有國產劇做到了這種效果。

支線的支線鍾曉芹老公陳嶼(楊玏)的辦公室壓力都呈現得很生動,幾句話的過場戲裡有流量和事實核查之間的新聞倫理博弈,傳媒人看了一下就懂。

《三十而已》不是職場劇,但把上班做好也很重要,誰都不是喝露水的仙子,人物在什麼單位什麼職業環境就是設定和人物命運的重要組成部分。

童瑤扮演的精英媽媽,話題度最高,因為有價格數字驚人、購買環節神秘的愛馬仕。

很容易讓人想起那本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很多相似的細節:上流全職太太的社交圈的奇觀,愛馬仕的包是她們生活優渥的象徵,也是進入圈子的敲門磚,孩子接受精英教育母親的付出,甚至包括闊太練瑜伽。

國內貴婦圈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當然肯定都有些跡象可循。

但這是不是神秘的內地貴婦生活一比一還原?中國大陸的財富鄙視鏈也跟其他地方不一樣,不同圈子不同體系遊戲規則完全不同,很難劃個「典型」的標準答案。

不過,還原度其實也不太重要,因為這離普通觀眾的生活太遠了。真正有意思的反而是各地精英幼兒園和家長群的共性。

高檔幼兒園門口,豪車雲集;

家長群的彎彎繞;

還有從自己變成××爸爸媽媽的家長心情。

還有一些小細節,像幼兒園家長社交、為孩子舉辦活動、布置場地、繽紛場景、翻糖蛋糕、小孩子打扮成哈利·波特這些,我們這些未婚人士看了也覺得熟悉,都是朋友圈裡辛苦的媽媽為孩子奔波出來的成果。

毛曉彤這條線比較像國產版《最高的離婚》,習以為常的一切,平淡讓人失望,丈夫日漸就是疏離,忽然對冷漠婚姻的大爆發。

老公老婆各自有愛好,吃飯看手機幾乎沒交流;

深受寵愛的女兒結婚後也會非常依賴在本地的父母。

這一部分單獨拎出來開個國產小夫妻故事也會很好看,國人的家庭故事並不只是有兩代人鬧矛盾、你媽和我媽不能相處這一種套路。

國產劇直接套用網絡熱門話題、微博爆款段子,就會讓觀眾覺得很彆扭。《三十而已》里提到幾次社交爆款話題都是人物消化過的,這讓我覺得更用心些。

比如「女性不結婚行不行」這種最近幾年熱議的,是母親看了之後覺得不高興再去教訓女兒來呈現的,更接近生活里普通家庭對於這類問題的反饋。看這個媽媽的憤憤不平就像看到「過來人」們在教育我……

在角色和細節的質地都有跡可循的基礎上,女性觀眾會很容易有代入感。

童瑤扮演的顧佳家庭會被歸類入「有錢人」,但這段劇情呈現出的為了上學過五關斬六將,家長社交、興趣學習,這些都是所有父母都感知到的焦慮,大家都在努著勁兒地把孩子送到自己能夠得著的教育資源里去。

而且這家其實是半吊子有錢人,為了孩子和生意勇闖上一個階級,家裡分分鐘資金鍊斷裂還什麼都要頂配。但這兩年這種「脆弱的體面生活」也很常見,朋友圈中都有小公司資金鍊斷了、中年忽然被裁員之後整個家都一敗塗地的情況。體面的背後一環扣一環,一步都不能錯。而越是這樣財富結構不足夠牢固的家庭,越對教育積極,他們害怕孩子會趕不上「上升通道」。

育兒焦慮這部分也是所有家長都能代入的,一旦進入那種焦慮,人無法根本停下,從幼兒園開始,上學就如同升級打怪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家長,尤其是媽媽,也會堅持說我要去,我們的孩子要上,屢敗屢戰的,旁邊人看了都跟著哆嗦。

江疏影扮演的王漫妮這條線,最能讓到大城市闖蕩的普通女孩共鳴。

上班很努力,但突如其來的損失對這個月就是滅頂之災了。

住在出租屋,用 簡易飲水泵。

房東一個電話打來,或許是被通知房租大漲價,或許是房子要被賣掉。搬家在漂在大城市的常態。

我感觸尤其深的其實是,她漸漸接觸繁華所感受到的好處、差異、距離。

她在最昂貴的地段賣奢侈品,等著客人刷幾萬到幾百萬不等的驚人消費,訓練有素最知道如何體貼和服務有錢人,上下班路上擠地鐵,下班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租來的家中。

不光是奢侈品店員會感受到這種工作環境和自己生活的割裂,我想服務大公司的公關、娛樂行業的宣傳藝統這樣的基層崗位……很多年輕人進入大城市工作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你可以在工作里見識五星級酒店和高規格場面,但我們的生活離真正融入這些還有很長的距離。

久而久之,習慣了這個距離,並且在這個距離中感受到努力的動力。王漫妮對待財富是不卑不亢的。

租房難,但她還是想住個有開闊陽台的房子。

還有剛上郵輪上那一段,是很微小的情緒。公司提供的員工福利是最普通的艙位,打開門就像個小箱子。本來對郵輪最大的幻想就是看海景吹海風,可上船能伴著大海入眠、在窗口看著海景進食,都是要加錢或者隱形付費。

廣告里那樣的隨手可得的浪漫,都有價格。

王漫妮願意為此買單,她為自己奮鬥來了升職加薪,她能喘息的時間不多,這段時間裡她要享受到那一點點浪漫。

毛曉彤的鐘曉芹則很能讓剛步入婚姻的女性代入。夫妻兩邊都不是什麼大壞人,卻在相互磨損著感情。

鍾曉芹好好過日子跟父母關係好有什麼錯?但對於伴侶來說,上一代人對生活的介入太多了。

陳嶼家庭不幸福,他對於為人父親完全沒做好準備,怕有孩子的心情也可以理解。包括職場糟心的那部分最終導致他不接電話,並不是僅僅是冷漠無情才會這樣。

而恰恰就因為對方看起來還算是個勤奮上進的好男人,這婚姻狀況才令人絕望。

這段婚姻困境不是通過狗血劇情來的,而是小細節,男人只洗自己衣服,看到別人家的衣服都掛在一起,傷心程度其實不亞於激烈衝突。

妻子明顯感覺到感情流逝,丈夫卻總是在雞同鴨講。

丈夫常見錯誤觀點也出現了。

寫個壞人來讓觀眾罵是一個很常見的電視劇操作手法,但《三十而已》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擔任著作天作地就是等著觀眾罵的功能,大家各有前因各有出發點,這就比「××好渣」的劇情更有看頭。

從住豪宅的顧佳,到有上海戶口的鐘曉芹,再到賣奢侈品的王漫妮,「階級」是人設的一部分,故事的價值觀並不嫌貧愛富拜高踩低,有錢不是隨時能開掛,奮鬥的人也不會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本而事事不順。

對於那種真正投機的人,故事嘲諷力全開。王漫妮的相親對象是某一種很典型的成功學人格,一切都貪圖便宜,滿嘴跑火車,蹭合照蹭活動,衣服扣子都沒釘好卻炫耀是訂製,吃相難看。

而片尾煎餅攤位彩蛋劇場更拓寬了劇情的含義,城市裡的每個人都在打拚著。小朋友們,不管父母是做什麼的,只要碰到投緣的都會玩在一起,大家都是平等的。

如果要挑一下毛病的話,我可能覺得雞湯散文出現的比例太多了,又是自己比觀眾先寫讀後感的那種。其實創作者不妨對觀眾再有信心一些,只要表達到位了,中心思想觀眾可以提煉出來。

「懸浮」是國產時裝劇最容易被詬病的地方。《三十而已》這個程度還是會被挑出「不夠現實」之處,比如三個女孩分屬不同圈層,她們是不是真的能有這麼頻繁密集的交往(但另一種聲音是這種感情才是真感情),又比如貴婦生活真相究竟如何,還有說三個主角其實都混得很好了比普通人好等等。另外,但凡是落點到現實里,就會被質疑是不是套了社交網絡話題。

可是,我反而是從《三十而已》里找到了一種,創作者應該勇於介入生活的鼓勵。

影視劇百分百還原現實是不可能做到的,哪怕再努力也會有偏差。但如果因為糾結偏差,或者覺得國內觀眾看國內生活一定會挑刺,就乾脆放棄,那什麼現實劇情也拍不出來。

只要盡了最大努力去進入,去呈現,所有努力貼著生活的描寫,觀眾會有感覺的。

「女性觀看女性」,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影視劇和綜藝內容,女性不斷地欣賞、代入、抽離思考再代入,審視的是自己的生活,思考的是自己的價值。

給你嚴肅的八卦

想要複習以前的推送,直接點這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