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不僅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之說,還有「冬吃蘿蔔賽人參」,以及蘿蔔為「土人參」的美譽。考證蘿蔔:幾千年來一直為士庶百姓餐桌上的常用菜蔬,尤其是寒冬臘月更被人們青睞,以之燉狗肉、羊肉,成為冬令進補的佳肴。
蘿蔔在中藥典籍中多以「萊菔」為名,最早作為藥物記述的見於唐代《新修本草》,稱其能「下氣、消谷、去淡澼、肥健人,生搗汁服,主消渴」。其後的《食療本草》載能「利五臟,輕身益氣」;《隨息居飲食譜》說:「生者,潤肺化痰,祛風滌熱……熟者,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肥腱人,已帶濁,澤胎養血」。
現代研究認為,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並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及通便之功,消化不良、食積脹滿、嘔吐、吞酸、泄瀉、痢疾、便秘、痔瘡便血、痰熱咳嗽、咽喉不利、咳血、衄血、小便淋濁、糖尿病等常輔助用之。蘿蔔的食療方較多,如蘿蔔燉狗肉、蘿蔔燉羊肉、蘿蔔煮魚,用於冬令溫補,各類人士均很熟悉,則不再贅述,現僅舉數例賦予蘿蔔「新解」的食療方。
- 1.用蘿蔔5個,搗碎絞汁,用粳米100克淘盡,加入蘿蔔汁和適量清水煮粥,分次食之,有利於糖尿病患者食用。
- 2.取生蘿蔔、青橄欖各適量,一同燉水代茶飲,對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有輔助治療作用。
- 3.蘿蔔洗凈、切成薄片,置於碗中,用2匙飴糖均勻放於蘿蔔片上,放置一夜,取碗內溶成的蘿蔔糖水,頻頻飲服,可促進急性或慢性支氣管炎所致咳嗽的痊癒。
- 4.將白蘿蔔洗凈,連皮搗爛,榨取原汁15~20毫升,加入切碎的蔥白段10克,置鍋內隔水蒸熟,趁溫1次服完,每日1劑~2劑,連服3日~5日,對感冒初起有效。
- 5.蘿蔔洗凈、去皮、切絲,放少許食鹽,放置10分鐘,擠掉水分,將糖與醋按2∶1的比例,以少許涼開水稀釋後,倒入盛有蘿蔔絲的盤內,再加入適量麻油,拌勻,食用,可防治厭食。
- 6.取去皮蘿蔔2個、切片,生薑10克,蔥白7根,食鹽2克,加200毫升水煮沸3分鐘。於手術後第二天開始服用,每隔1小時1次,每次20~50毫升,可緩解術後腹脹。
但應注意:
- 服食蘿蔔時不宜同時服用地黃、何首烏等中藥。
- 蘿蔔有下氣作用,故氣陷血虛者不宜多食、久食。
- 蘿蔔性質偏涼,脾胃虛寒者應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