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樓市大家談(quanadcom)
取消公攤呼聲一直居高不下,公攤面積的存在一直飽受詬病,一方面公攤面積並沒有存在的必要,是早期香港樓市為降低樓梯的成本、增加住房銷售率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香港傳入大陸樓市之後,一直沿用至今,是我國樓市的特有產物,另一方面是公攤面積的存在使得購房者擁有的實際使用面積大幅縮水,而在買房之時,購房者根本無法把握縮水程度。
因此,伴隨著取消公攤的公開徵集意見,大眾終於看到了取消公攤的希望,取消公攤面積後,購房者將面臨這三大問題,究竟是好還是壞。
公攤面積取消後,將會給購房者帶來這三大影響,有喜也有憂。
一、 公攤面積的取消將帶來套內面積的增加。
公攤面積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公攤面積的劃分並不存在一個統一而明確的標準,購房者買房之時,120平米的住房,購房者無法把握實際套內面積是多少,尤其是期房,明明購買來了一套120平米的住房,到之後發現實際使用面積只有90平米,對於購房者來說,難免感到鬱悶。而取消公攤面積之後,住房面積一律是套內面積,購房者不用再為購房面積糾結,同等建築面積下,套內面積將比原先要大得多。
二、 公攤面積的取消可能帶來單價的提高
事實上,公攤面積的取消只是改變的房價的計算方式,住房的總價並不會發生改變,比如,原來需要120平米才能滿足居住需求,在取消公攤面積之後,或許只需要購買一套90平米的住房,這樣一來,住房的總價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住房的房價,將隨之上升。而住房單價的上升對於樓市而言,乍一看宛如房價的上漲,儘管實際上沒有立即造成房價的上漲,但住房單價的提升,以我國的樓市變動規律來看,極易形成房價上漲額的趨勢。
三、 公攤取消後,購房者會不會需要多收費
對於開發商和物業公司而言,公攤面積具有較大的可操作空間,是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的一種盈利工具,開發商利用共同公攤面積正大光明地增加盈利,而物業公司收取物業費的重要依據,則來自於公攤面積。而當公攤面積取消之後,開發商、物業公司是否甘心放棄原來的利益,選擇從其他層面向購房者另外增加的新的費用,畢竟對於開發商和物業公司,購房者顯然處於弱勢地位,如果需要繳納另外的費用,購房者應當如何面對。
你是如何看待取消共同公攤面積的?你支持取消公攤面積嗎?歡迎發表看法。
長期堅持創作不易,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大家點個贊,以示鼓勵。喜歡我就關注一下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