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吉安實業:風雨兼程四十年,見證改革開放輝煌史!

2019-05-27   富順融媒

關注富順融媒,第一時間了解富順要聞。​​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像一聲驚雷,驚醒了富順農民劉克鑫。出於對黨和國家政策的充分信任,他毅然承包了村裡倒閉的磚瓦廠。通過艱苦奮鬥,1981年,他成為全縣第一個農民「萬元戶」;1984年,申領了全縣第一張個體企業營業執照,成立「富順縣紅星塑料廠」,創造了在業界風靡一時的「富順蓋幫」神話。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他響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指引,投資240萬元,建設了全縣第一個集吃、住、娛樂為一體的縣城新地標——吉安賓館;1998年,他投資2000萬元,占地面積70餘畝,建成吉安綜合批發市場,成為全縣迄今唯一一個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級綜合市場,成立「自貢市吉安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1996年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民企工會,2000年成立了全縣第一個民營企業黨支部,黨建引領促進了這個家族企業的升級管理和健康、穩步發展。40年來,公司先後為縣內農民2000餘人次提供就業崗位,為4000餘戶次6000餘人提供創業平台,帶動縣內群眾就業20000人次以上;在公益、扶貧活動中,公司累計捐款達340萬元,捐物30萬元以上,以孤寡、病殘、貧困、留守兒童為主的受益群眾達5萬人次以上,體現了永恆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2018年底,我們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舉國同慶偉大成就。千年古縣富順,也在這場發展洪流中,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在這裡回顧一下40前年,我縣有這麼一位30多歲的憨實農民,做夢都想讓一家6口過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但在那個年代,這種願望只能在夢裡才能實現。

1978年底開始,幾乎沒有音樂文化細胞的他,在一段時間裡,茶不思飲不飲,就像當今整日與智慧型手機形影相隨的大姑娘一樣,忠誠地守護著自己的半導體收音機,廢寢忘食地搜尋傾聽各電台播音員和評論員那美妙而扣人心扣人心弦的話語。隨後,他作出一個令所有人意想不到冒險決定,踏上了一條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光輝之路。他,就是我縣富世鎮十字嶺社區(原共和鄉高峰村)農民劉克鑫,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在上世紀末,全縣100多萬人公認的「劉百萬」。

全縣首個農民「萬元戶」

上世紀80年代,儘管地處「天府之國」,且有沱江河和鹽文化的滋養,但由於受偏僻落後的地理交通條件限制,經濟條件依然處於落後水平。改變貧窮面貌,是當時百萬群眾最大的願望。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征程。改革開放的號角猶如一股暖流吹進了偏僻的富順縣,像一聲驚雷喚醒了一批批頭腦靈活、勇於拼搏的弄潮人,其中,劉克鑫便是這批弄潮人中的典型代表。

由於貧窮,他讀完小學就不得不開始承擔務農養家的責任,16歲開始到石灰廠、磚瓦廠干零工,以勤儉、厚道受到廣泛認可。

高峰村針對城市建設衍生的磚瓦建材需求旺盛這一行情,決定建個磚瓦廠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可是,由於條件不充分,加上經營管理不善,建成的磚瓦廠不到一年便停產,只好作出對外承包經營的決定。該村地處城鄉結合部,村民以農閒進城干零工掙錢為時尚,加之受「十年動亂」及「左」的影響,對冒險走資本主義道路發財還是敢想不敢幹,致使這塊現成的「肥肉」無人問津。

1979年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改革開放政策,在各級黨政和媒體的宣傳貫徹下,讓劉克鑫看到了發財的希望,專家的解讀堅定了他順應時代潮流、依靠聰明才智發展經濟的信心。於是,他一口「咬」住了嘴邊的「肥肉」,承包了磚瓦廠。

「當時的劉廠長一點不像個老闆,穿著跟農民差不多,只是出門時穿得歸一點而已。」談起當年的高峰磚瓦廠,經常在廠里拉磚瓦的貨車司機田潤華對往事記憶猶新,「他與其他磚瓦廠老闆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勤奮,管理、銷售、生產、維修什麼活都能幹,幾乎看不到他在辦公室休息;二是堅持質量第一誠信經營,高質不高價信譽好,所以生意一直不錯。」

1981年,正當中國農民都在為吃得飽而大幹苦幹的時候,劉克鑫的磚瓦廠年盈利過萬元,是當時全縣有帳可查的第一個農民「萬元戶」,曾受到市縣政府表彰,成為當時激勵百萬農民勤勞致富、爭當「千元戶」「萬元戶」的楷模。

全縣首張民企營業執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商業及城市建設得以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或從事服務業經營,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

川酒,是中國白酒市場的佼佼者,素有「川酒雲煙」美譽。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白酒成為日常飲品融入到百姓生活中。1983年前後,隨著釀酒原料保障能力的不斷增強和四川白酒消費大省地位的確定,川酒生產的發展也進入鼎盛時期。正當廣大酒企緊盯品牌建設和市場開發不放鬆之時,眼光敏銳的劉克鑫卻先人一步,盯上了白酒的必配產品酒瓶和瓶蓋。經過調研,酒瓶生產設備場地和工藝技術要求極高,不宜個體企業上馬,而極不起眼的瓶蓋生產卻簡單易行,潛在市場巨大而風險還可控。

1984年,在全省各地鄉鎮酒廠如雨後春筍般遍地建設之際,劉克鑫在各級黨政部門及領導的全力支持協調下,租用了廠房,購置了5台注塑機和一應原材料,申領了營業執照,全縣首家個體企業「富順縣紅星塑料廠」宣告成立。

有了經營磚瓦廠的成功經驗,一開始就在產品質量、價格和售後服務方面嚴格要求,完善管理體系,與當時大多數個體經營者唯利是圖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因而很快打開銷路,樹立了良好的企業信譽。他獨到的經營理念和務實作風再創奇蹟,紅星塑料廠實現當年盈利1800元,算得上是名利雙收的開門紅,奠定了產品行銷四川、貴州兩大白酒產區的堅實基礎。

不斷的產品訂單催生了企業的快速發展,第二年,他邀約本村6個農民集資擴建廠房,注塑機增至18台,其產能和效益在西南地區屈指可數。

受紅星塑料廠的影響帶動,高峰村村民紛紛效仿,先後投資建成大小不等的瓶蓋加工廠近10家,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縣城及交通便利鄉鎮也及時跟進,個體、集體爭先恐後,先後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瓶蓋廠家30餘家,產品銷量居全國邊遠縣之最。

開初,各企業的塑料原材料都要到國營大企業大費周章進行採購,到後來,各原料商家為突破銷售業績,都要委派得力營銷員到富順促銷,挖空心思達成合作,實現了在一個農業縣不可思議的工業品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的大逆轉。紅星塑料廠的誕生,是獻給富順縣實行改革開放的第一張「喜報」,它不但實現了劉克鑫從一個農民到百萬身價農民企業家的演變,還創造了在業界風靡一時的「富順蓋幫」神話,對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

全縣首個省級綜合市場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為了促進十四大精神的進一步貫徹落實,自貢市、富順縣工商局組織企業家代表到沿海地區參觀學習。這次學習,使劉克鑫大開眼界,原有的個人思想認識和企業發展理念從根本上得到提升,覺得自身的發展還應該賦予更多的社會擔當。

當時,我縣的商貿服務業明顯落後於周邊地區。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樹立對外開放形象,劉克鑫投資240萬元,在縣城西幹道的冷清地段,征地建設了全縣第一個集吃、住、娛樂為一體的高檔賓館——吉安賓館,成為縣城新地標,引領了當時富順人的消費時尚。

我縣是個人口大縣,除少數沿街巷或因簡就陃設立的農貿市場外,沒有批發市場,限制了商貿服務業有序發展和行業競爭優勢。劉克鑫再一次體現了企業的擔當,投資2000萬元,緊鄰吉安賓館建設吉安綜合批發市場,建成投運後,繼建吉安農貿市場。1998年,吉安市場全面建成,總占地面積70餘畝,分類建設經營門店、固定攤位達3000餘個,開闢了容納上千人的農民交易區,成為全縣唯一一個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級綜合市場。市場完善的配套設施、路網體系和管理服務,為全縣的民生改善及商貿服務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提升這個多領域發展的家族企業的企業化管理水平,劉克鑫成立「自貢市吉安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由女兒劉曉紅出任總經理,統領塑料製品、建築材料、市場管理、餐飲服務等所屬經營項目,完善集團公司運營模式,保障了家族產業的健康、穩步、協同發展。

全縣首個民企黨支部

40年風雨兼程,梳理吉安公司1979年以來的創業史,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發展主題,那就是黨組織的引領。公司每一個關鍵的、重要的且正確的決策,既無前車之鑑,又無經驗可循,但都達到了有驚無險屢戰屢勝。這些創業奇蹟,不能簡單地看成是「劉百萬」的膽量過人,而是他心裡有一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堅定信念和對黨的充分信任,背後有一雙有形的大手——各級黨政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正是這些原因,在他當上「富順蓋幫」幫主寶座、事業正如日中天之時,一改民企激進膨脹心理,而是懷揣著一顆感恩之心向黨組織靠攏。1985年,經歷了黨組織的嚴格考驗,他作為全縣數百名民營企業主代表,第一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社會轉折發展中的突出典型。

在完善企業化管理運行後,吉安公司把穩步前進的保障能力建設分為兩塊,一是人才隊伍建沒,二是黨組織建設。

公司的發展壯大,人才智慧是根本。隨著招引人員的不斷增加,公司盡最大努力規避家族企業的一言堂弊端和損人利己的惡習,充分激發招引人員的工作熱情。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員工的合法利益,凝聚更大團隊力量,1996年6月,公司在全縣率先成立工會,確定專人負責,開展節慶活動、職工關懷、公益活動等相關工作。

2000年11月24日,這是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日子,當天,我縣第一個民營企業黨組織——「中共自貢市吉安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宣告成立。支部由劉克鑫任書記,共有黨員10名。該支部現有黨員11名,最多時25名。

黨支部和工會的建立,增強了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強化了企業法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截至目前,整個公司無一例因職工權益受損而發生的勞資糾紛,也無一起違法亂紀引起的不良影響事件發生,為公司誠信守法經營、健康穩步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永恆的責任與擔當

吉安公司的發展壯大,其意義不僅限於個人財富的成長,對我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公司內部先後為縣內農民2000餘人次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就業崗位。吉安市場的建成,先後為以農民為主的4000餘戶次6000餘人提供創業平台(辦理了營業執照),帶動縣內群眾就近就業20000人次以上,多元化促進了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增收和國營、集體企業下崗人員創業或再就業。

「吉安公司從1985開始,每逢春節都來敬老院慰問,老總親自向每位老人發紅包,從5元到200元,至今從未間斷。」富世鎮(原共和鄉)敬老院院長鍾庭玉介紹道,「每到這天,老人們就特別高興,其喜悅心情勝過與親人見面,天再冷都早早地起來盼望著,有的還要到路邊去等。」



尊老愛幼、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吉安公司永恆的企業文化理念。從經營磚瓦廠開始,就注重在同等勞動能力條件下,優先僱傭家庭特別困難的人員幹活。企業有利潤後,就開始在逢年過節時,關懷慰問敬老院老人,幫扶貧困學生、特困群眾等,紅星塑料廠還多次舉行過特困戶子女就業行動,捐資維修破爛教室……。受其影響,高峰村掀起了富幫窮、勤幫懶熱潮,營造了勤勞致富的良好氛圍,使該村在幾年時間內成了全縣民企老闆最多、人均收入最高的富裕村。

劉曉紅任總經理後,把原有的幫扶傳統與公益活動結合開展,範圍擴大到全縣。特別是黨的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廣泛開展萬企幫萬村、結對幫扶、特困救助、關愛留守兒童及老人、教育扶貧等公益扶貧活動,公司人員每年參與各級各界組織的公益活動達500人次以上,服務對象2000人次以上。40年來的公益、扶貧活動中,公司累計捐款達340萬元,捐物30萬元以上,以孤寡、病殘、貧困、留守兒童為主的受益群眾達5萬人次以上,充分體現了民營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張真德

編審:羅懷成 楊 敏

編輯:宋美茜 李裕鑫(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