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物質享受。
在如此注重實利、實惠的背景下,當前大學生的觀念和行為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少學生愈來愈傾向實用性,功利思想嚴重。
很多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以實用性為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動機、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呈功利化傾向。他們往往過於重視知識的實用性,而忽視一些基礎知識的功用。
很多大學生只對專業課感興趣,公共課逃課的現象比較普遍,只看重考試分數的高低,而忽視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學習的功利性強。
是什麼使大學生成了精緻的功利主義者?
- 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人們關心的是如何「安身立命」,思考如何活著而不是為什麼活著。
自中國有了科舉制度以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人的目的就是考取功名,得到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讀書實用論」影響至今。
我國實現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強,許多大學生對在社會上可用的、吃香的、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趨之若鶩。
- 中國目前的教育自身帶有功利性
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從小學到高中唯「考」獨尊的應試教育,使得教育普遍帶有急功近利傾向。
教師忙於知識灌輸和強化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人格、思想、社會參與等意識方面的教育。
中國市場經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同時,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就業率成為高校工作的重點,學科建設與課程設置,都與就業率掛鉤。
大學教育更注重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量的培養。
於是,基礎理論學科被擠壓,人文學科被削減,這就使高校的教育帶有極大功利性,而高校教育的功利性也催生了大學生的功利思想。
- 就業的壓力
隨著大學生分配製度的取消和高校的擴招,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增加。
因此,在學習中大學生更注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基礎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學習。
大學生功利心理會造成什麼影響
對自身文化素養的影響
大學生文化素養的缺失,使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的關係,缺乏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缺乏關懷人、愛護人、尊重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計較個人得失,把自己的利益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因此人們對當今的大學生的普遍評價是冷漠、自私、功利。
對社會的影響
湖南女子學院教授蔣璟萍指出,大學生學習態度的功利化,會導致人生態度的功利化。
當學習不再是追求有意義生活的最佳方式,淪為尋求短期利益的工具時,這種源於功利的學習,就難以造就具有豐富思想、高尚人格、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這對學生自身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樑,是國家的希望,他們的素質不僅關係到一個民族的世界競爭力,也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更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尊嚴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面對功利主義者,該如何正確引導?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許燕認為: 價值觀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人們對事物及行為和意義、效應的評定標準,是推動並指引人們決策和採取行動的核心因素。
因此,大學應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及精神意識進行培養和完善,大學教育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功利主義,認識到極端的利已主義和拜金主義,忽視精神追求和社會價值難以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同。
應引導學生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價值和自我追求。
大學生只有明白這點,才能在追求功利時明確正義和非正義的界點,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社會應完善就業機制,本著公平、公開的原則,不應有隱形條件的限制如外貌、關係等。
在擇業方面,很多學生以工作環境好、待遇高、地位高為擇業標準,在擇業過程中更多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對社會的回報考慮較少。大學生應該以對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我價值、事業前景好作為自己的擇業標準。
教育是培養人的,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自身素質修養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
大學生應該正確看待功利思想,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
- The End -
作者 | 翩鴻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