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019-10-30     網上客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依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題解】選自《杜少陵集詳註》。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少陵。祖籍襄陽(今湖北省),出生於鞏縣(今河南省)。唐代大詩人。杜審言之孫。七歲即能寫詩。二十歲後,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此間所寫《望岳》、《房兵曹胡馬》、《畫鷹》等詩,顯示出青年時期的氣概與抱負。天寶五年赴長安應試,因權奸李林甫作祟,不第。在困居長安近十年中,無法施展才能。眼見朝政腐敗和人民疾苦,憂憤地寫下了《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著名詩篇。安祿山陷長安後,他流離失所,為叛軍所俘,後逃至鳳翔,被肅宗任為左拾遺。期間所作《春望》、《羌村》、《北征》等不朽詩篇。此時,賊亂未平,朝廷為擴充兵源,濫向民間徵發。他在去華州任所途中,目擊此種慘景,寫出了傑出的新樂府組詩「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標誌著他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已達到高峰。不久,棄官而去,客秦州,寓同谷,後至成都定居,築草堂於浣花溪畔。隨後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官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稱。《秦州雜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嚴武去世後,遂攜家出蜀,漂泊湘、鄂一帶,作有《秋興八首》等詩。後病逝於赴郴州途中(湖南耒陽)。杜甫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同情人民的苦難,思想深厚,境界開闊,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展現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後世譽為「詩史」。亦被尊為「詩聖」。在藝術上,成就極高。其詩眾體兼備,尤以古體、律詩見長。五古、七古,鋪陳展敘,抒懷議論,氣勢宏偉;五律、七律,韻律嚴謹,對仗工整,形象鮮明,成為唐代律詩的楷模。其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在文學史上,他把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一個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乾元三年(760),安史之亂未平,杜甫由陝西漂泊來到成都。此時,杜甫沒有官職,生活困苦,在友人的資助下,於西郊浣花溪畔建築草堂,前後營建年余,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次年秋天八月,不料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屋內的衣被。漫漫長夜,詩人難眠,百感交集。詩人由己身之苦,想到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宏願,寫下了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即成都草堂。「歌」,詩體。

,即成都草堂。「歌」,詩體。

【解讀】全詩分四段。第一段(至「下者飄轉沉塘坳」),風破茅屋,茅灑江郊。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高氣爽,突然狂風怒號,捲去我屋上一層又一層茅草。〕

起勢迅猛。上句寫「風」,風是「秋」風,是八月秋高氣爽的季節,從高處遠處刮來的狂風。「怒號」,把秋風擬人化,似憤怒地吼叫,形象地寫出了風聲的悽厲,風勢的強勁猛烈。「風怒號」三字,音響宏亮,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下句寫風卷屋上茅草。詩人在友人的資助下,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暫且棲身,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茅草質輕,「怒號」的狂風「卷」去「三重」。「卷」字,準確地寫出了秋風的狂暴。「三重」,強調了秋風的威力,一層又一層地把茅草捲走,生動地表現了狂風破屋的聲勢,受害的嚴重。此時,詩人身歷其境,怎不萬分焦急?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茅草飛過江去飄灑在江邊,有的掛結在高大的樹梢之上,有的隨風旋轉沉進了水塘。〕

這句中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隨風「飛」走了。詩句用了「飛」、「渡」、「灑」三個動詞,把狂風捲走的茅草,滿天「飛」舞,「渡」過了草堂邊的浣花溪,「灑」在了江邊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詩人向高處看,有的茅草掛結在高大的樹梢之上,想夠,也夠不下來;詩人向低處看,有的茅草隨風飄揚旋轉,沉進了水塘里,想撈,也撈不上來。茅草捲走後七零八落的紛亂狀態描述得具體而又真實,意在突出所遭自然災害的不幸。「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作,繪成了一幅鮮明的畫圖,而且每一個動作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面對這種景況,詩人的心境真像「風卷茅草」一般的煩亂。這又怎能不激起我們讀者在情感上的共鳴呢!

第二段(至「歸來依杖自嘆息」),群童抱茅,唇舌喊焦。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依杖自嘆息。」〔南村的一群頑童欺負我年老力衰,竟忍心這樣當著面搶我的東西,公然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我喊得口燥舌干他們也全不理睬,回家來我依著手杖唉聲嘆氣心中不快。〕

這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否還有落在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這裡,插進了「南村群童」「抱茅入竹」的插曲,使詩歌的情節曲折,畫面生動,氣氛活躍,生活氣息濃厚,也便於對詩中人物心理、形象進行刻畫。「南村」,表明相距極近。附近村的一群頑皮孩子,看「我老無力」,不僅不予同情,反而「欺我」,一個「欺」字,流露了詩人極為不滿的情緒。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輕力壯,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這群頑童竟然忍心這樣「對面」做起搶劫之事來,公然抱著茅草跑進竹林而去。這是日常口頭戲語中隨便說的「盜賊」,並非是作者對孩子的痛罵。後句的「公然」,扣合前句的「對面」。「忍能」二句,把「欺」的程度作了具體細緻的刻畫。詩人多想把這些茅草討回,以修補茅屋,暫遮風雨。作者聲嘶力竭地呼喊,喊得「唇焦口燥」,也都枉然,「群童」全不理睬,毫無效果。詩人如果不是十分窮困,就不會對狂風捲走茅草那麼心疼;「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窮困,也不會冒著大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就為結尾埋下了伏筆。作者無可奈何,回到家來,依著拐杖,自嘆心中的不悅。詩人「嘆息」什麼?詩人苦心經營藉以安身的茅屋,毀於一陣風暴,怎不嘆息?茅屋的茅草,被風捲走,被頑童搶走,散失殆盡,將以何物補修,困難重重,怎不嘆息,作者在「自嘆息」時,分明是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歸來依杖」,當然,出門也是「依杖」。「依杖」這一細節,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老無力」的形象,怎不喚起讀者的深切同情。

第三段(至「長夜沾濕何由徹」),長夜沾濕,盼望天亮。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會兒大風停息,烏雲濃如墨色,秋日的天空時近傍晚就更加昏黑。〕

這兩句,用飽蘸濃墨的筆渲染出暗淡愁悲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苦的心境。前文集中筆力寫「風」,暴風吹來了滿天雲,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這句重在寫「雲」,雲是「墨色」的,黑沉沉的雨雲。「俄頃」,一會兒,「風定」,風停了。後句寫「天色」,「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漠漠」,烏雲密布。「向昏黑」,漸近黃昏,天色陰沉,灰濛濛一片,籠罩著大地。大雨欲來,雨雲重重地壓了下來,壓在了詩人的頭上、心上,使作者再次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描繪了一幅暴雨欲來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愈來愈沉重的心情。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被子蓋了多年,沒有一絲暖氣,冷得簡直像鐵,嬌兒凍得睡不安穩,把被裡也蹬破了。〕

這兩句詩,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寫詩人的「布衾」,即布質的被子,因使用「多年」,棉絮已經板結,表里已經破舊,一蓋上身,沒有一點軟暖的感覺,冰冷似鐵,極不舒服。「布衾」已失去了保暖作用,嬌兒難以入睡。「惡臥」,睡相不好,把被裡早已蹬裂了,大洞小孔,破爛不堪。一個蹬裂了,大洞小孔,破爛不堪。一個比喻,一個細節描寫,反映了詩人家境的貧困,潦倒,心境的不快,寒酸。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床頭打濕了,到處漏雨,室內沒有一塊乾燥的地方,雨腳密密麻麻,徹夜不停。〕

此時,夜已降臨,由晝入夜,人已就寢;此時,由風而雨,雨已大作,由屋外到屋內,屋漏雨打,人難入眠。「床頭屋漏」,床頭處漏雨,最易被人發覺,對人的干擾也最大,又怎能入眠?詩人多想在屋內尋一不漏之處啊,但狂風「卷」走了「屋上三重茅」,後果出現了,整個屋內「無干處」,又向哪裡躲藏呢?「雨腳」,像線條似的雨絲,從屋頂垂下,如麻杆,沒完沒斷,一直不停。真是「屋外大下,屋內小下;屋外不下,屋內還滴答」。通宵達旦,徹夜無眠,實是難熬!這是詩人辛酸生活的寫照。

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那麼,為什麼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呢?因為「床頭屋漏無干處」,所以才感到「冷」。一個「冷」字,把前後文串聯了起來。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自從經過安史之亂,我就憂國憂民少睡眠,如今長夜漫漫,輾轉受苦,何時才能挨到天明!〕

到處躲雨,不能入眠的詩人,此時想到:「自經喪亂少睡眠」,回憶自安史之亂以來的流離顛沛的經歷,因為憂國憂民就一直失眠。更何況此時面對此景,「長夜」漫漫,「屋漏」,濕冷,布衾「似鐵」。「何由徹」,何時挨到天亮呢?「徹」,天曉。此與前文的「未斷絕」相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長夜沾濕何由徹」,語義雙關,意味深長。詩人從眼前,憶過去,望將來;從自己,想到人民,想到國家,不都在「風雨」之中嗎?如此深重的災難,何時才能結束?詩人飽受「風雨」之苦,因而他憎恨「風雨」,他厭惡「長夜」,渴望「天明」早早到來,這是詩人的崇高的思想,善良的願望。

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廣大人民的類似處境,自然地過渡到詩的結尾。

第四段(至詩末),捨己為人,境界崇高。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怎麼才能有寬敞高大的房子千間萬間,把天下貧寒的人都庇護起來,使他們都有安身之處,都展開歡笑的容顏,即使風狂雨驟,也能穩如泰山呢?〕

在夜雨煎熬中的詩人,此時想的是什麼呢?想的不是個人的苦樂,不是個人小家庭如何蓋上幾間新房,一家老小安逸度日。詩人關心的是「天下寒士」,天下的貧寒之人,都陷於日日夜夜的風和雨的苦境之中。理想和願望在痛苦中產生,從現實進入幻想,詩人迫切地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安得」,怎麼能得到,「廣廈」,寬敞高大的房子(晴日,窗明几淨;雨日,遮風避雨;夏日,清涼;冬日,和暖)「千萬間」。「大庇」,廣泛地庇護,遮蔽,使得「天下寒士」都有安身之所。「風雨不動」,即使遇到風狂雨暴的惡劣天氣,「廣廈」巋然不動,穩如大山。那時,「天下寒士」「俱歡顏」,都歡天喜地,笑逐顏開。當然,詩人也在這千萬張笑顏之中盡情地歡笑了。

這裡,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充分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激情和希望。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啊,什麼時候眼前能高高地出現「廣廈千萬間」,即是只有我的草房被風雨摧垮,以致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一聲「嗚呼」,表現了詩人情緒的激盪。作者備受「長夜沾濕」之苦,以急切的心情呼出:那理想中的「千萬間」「廣廈」,什麼時候在眼前高高地出現呢?理想倘能變為現實,「吾廬獨破」,寧願我的茅屋單單被風雨所破,以致受凍而死,我也心滿意足的!詩人由己之苦,推想到「天下寒士」之苦的思想境界,已是很可貴的了,而今詩人又由「推己及人」提升到「捨己為人」的思想高峰。詩人的偉大的人格,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靈,在這閃光的詩句中得到了有力鮮明的表現。

結句,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和捨己為人的思想感情,是詩的主題的深化,確為「點睛」之筆。在狂風驟雨襲擊的秋夜,詩人心裡翻騰著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憂國憂民的感情和迫切要求變革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讀者的心。

【綜述】這首詩敘寫了詩人茅屋被秋風所破,被秋雨襲擊,一家人遭受雨淋的痛苦。表現了作者把個人疾苦與廣大人民的疾苦聯繫起來,由個人受凍,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住上「廣廈」的寬廣胸懷,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詩歌圍繞中心,選取安排材料,在寫實的基礎上抒發感情,突出主旨。詩以秋風、秋雨為線索,寫了風破茅屋、茅灑江郊、頑童抱茅、嬌兒惡臥、床頭屋漏、長夜沾濕等情節,層層深入地描寫詩人的困境,以及作者在這困境中思想感情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末段,推己及人,直抒胸臆,揭示主題。全詩由困苦的現實進到理想的境界,完全符合詩人感情發展的規律。詩歌層次清晰,主題鮮明。

語言質樸、通俗、鮮明,富有表現力。寫動態用:卷、飛、渡、灑、掛罥、飄轉、沉、欺、抱、入、呼、依、臥、踏、裂、得、見、破;寫景色用:高、墨色、漠漠、昏黑;寫聲音用:怒號、嘆息;比喻用:冷似鐵、雨腳如麻、安如山。詩歌運用樸素通俗的語言,更好地表現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歌行體,長短句兼用,打破了七言的束縛,有散有韻,散韻交錯,自由活潑,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SgOH24BMH2_cNUgJA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