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2019年10月10日,德國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次是108人,僅次於美國和英國,位列世界第三位,而德國的人口數量只有8200萬,且學生上大學的比例並不高,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德國人奉行的一個原則:不要過早地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德國人認為孩子是一粒種子,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所以應給他探究世界的機會,教他自我城鎮,不能過於控制,應給他儘可能多的自由發展空間。
在德國,憲法禁止學前的知識灌輸,孩子在上小學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的玩耍,德國幼兒園是不分年級的,不會向我國幼兒園那樣,分成小、中、大班,所有的孩子都混在一起玩耍。小學是半日制的,下午是沒有課的,只有課外活動。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四年級就畢業了,然後可根據老師的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直接升入大學的文理中學。
反觀中國幼兒的教育,不知道比德國的兒童要辛苦多少倍!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早早地被父母送到了各種培訓班,不僅要學習繪畫、舞蹈、器樂等培訓班,還要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學拼音、學算術,連周末都不放鬆,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源於父母的焦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家兩個孩子,一個讀小學四年級,一個讀幼兒園中班。10月份的時候,我花費了好大勁,把二寶從私立幼兒園轉到公立幼兒園,理由只有一個,公立幼兒園不教小學知識,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身邊的朋友勸我不要這樣做,人家上公立幼兒園的孩子到了中班、大班都轉出來上私立,或者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大家都「爭著學,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大環境下,要篤定這樣做沒做,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不隨波逐流。好在有帶大寶的成功經驗,我才可以如此淡定。
當初大寶上的也是公立幼兒園,上小學前沒有上幼小銜接,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始終保持在年級前二十名,最令我欣喜地是,孩子對學習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大寶班上有不少孩子讀的是私立幼兒園,有的孩子的確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成績比較好,可到了二年級以後,不僅沒有了優勢,而且由於低年級的時候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好,家長往往忽略這一點),學習開始吃力,甚至厭學,因為學習後勁不足,沒有動力,優勢變成了劣勢。
我反對幼兒園小學化,並不等於我認為幼兒不應該學東西,關鍵是學習什麼,學前階段應該為孩子將來的學習做儲備,讓孩子具備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具體學習什麼知識。具備學習能力應該包括智力的開發和思維的鍛鍊。
當代醫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相當的接受和學習能力,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腦細胞約有70%一80%是在3歲以前形成的,智力水平也有一半是4歲前形成的。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曾對近千名嬰幼兒從出生起就開始長期跟蹤觀法,得出了一個震驚的結論: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在孩子學前階段,讓孩子學習小學知識,就活生生地把孩子的大腦變成了硬碟,只會儲存知識,卻不會動腦,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孩子過早地耗費掉學習興趣,未來的學習動力就會不足,甚至厭學,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