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知識小科普——甲胎蛋白是什麼指標?很重要嗎?

2020-02-03   健客新健康

甲胎蛋白(AFP),又叫甲種胎兒球蛋白,屬於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兒肝細胞及卵黃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兒血液循環中具有較高的濃度,出生後則下降,至生後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較難檢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極低。

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運輸功能、作為生長調節因子的雙向調節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細胞誘導凋亡等。



(圖源:攝圖網)

甲胎蛋白與肝癌及多種腫瘤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在多種腫瘤中均可表現出較高濃度,可作為多種腫瘤的陽性檢測指標。目前臨床上主要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血清標誌物,用於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及療效監測。

肝癌細胞可分泌較多的甲胎蛋白,因此,臨床上把甲胎蛋白作為診斷肝癌,篩查肝癌的一個很有效的指標。

但是,甲胎蛋白處於高水平狀態並不一定發生肝癌,有些肝病病人,特別是肝硬化病人,肝細胞被破壞,新生肝細胞不斷分泌甲胎蛋白。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對於肝硬化病人而言,短時間內甲胎蛋白水平相對較高是病情得以緩解的表征。

雖然甲胎蛋白是篩查肝癌的這麼一個指標,但是有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不高,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肝癌起源於兩種內皮細胞,一種是起源於肝細胞的,還有一種是起源於肝臟裡邊的膽管上皮細胞的。

肝臟中包含肝細胞和膽管內皮細胞,由膽管內皮細胞惡變形成的肝癌,甲胎蛋白水平並不會升高。在所有肝癌患者中,大概不到五分之一是由膽管內皮細胞惡變形成的肝癌。

另外,孕婦的甲胎蛋白水平相對較高,這是因為胎兒發育到中晚期,肝細胞及卵黃囊內會分泌大量甲胎蛋白,一般生產後一年左右可恢復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非典型的肝細胞發生炎症也會導致甲胎蛋白升高,比如發燒破壞了肝細胞,在產生新生肝細胞的時候,新生的肝細胞會分泌這種蛋白質。但是含量不會太高,持續時間不會太久,一般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水平。

目前,甲胎蛋白主要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血清標誌物,用於原發性肝癌的診斷、篩查肝癌及療效監測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