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俠,每一個大好男兒都會熱血沸騰。
是「十步殺一人」的果敢,也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氣干雲。
是「朝聞道夕可死矣」的武道追尋,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
大約從太史公的筆下的刺客和遊俠開始,俠客文化種子就根種在這片地土之上。
特別是唐傳奇以來,俠文化歷經瑰麗的想像力,筆走龍蛇,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
及至我們現在,終於形成幾座高峰,他們,用天才書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武俠傳奇。
身為90後出生的一代人,童年不止是武俠小說,更有武俠劇的陪伴。
可以是浪子飄搖的《小李飛刀》,可以是俠之大者的《射鵰英雄傳》。
也可以是飄逸靈動的《萍蹤俠影》,也可以是穿越時空的《尋親記》。
當然,還有動漫風格強烈的《風雲》,以遊戲化的畫面感營造出奇幻的武俠世界。
很多人也許是先看原著小說,再去看的電視劇或者電影,我卻恰恰相反。
在對原著毫無知情的情況之下,我看的是改編的影視作品,而後入坑,難以自拔。
印象中最為深刻的,首推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
先看的是黃日華版的,後又看了胡軍版的,中間還看了部林青霞版的,無不精彩紛呈。
起初對於如此宏大的武俠世界,又結合著虛虛實實的歷史,只覺著不可思議。
後來再去看的原著,論及想像力的話,金庸老先生的那才叫真正的不可思議啊。
原著《天龍八部》之中其實有很多支線,沒辦法一一的都去視覺化影像化,可惜啊。
但如果沒有電視劇版的牽引的話,放我當年一個半大的孩子,各方面儲備都不夠。
直接了當去看原著的話,只能靠自己那點可憐的想像力的,如果那也叫想像力的話。
誠然,電視劇的內涵不及原著,值得回味的地方也不如原著,但在傳播方面功不可沒。
再去看原著的話,講真,很多東西一目了然,眼前跳動的文字仿佛都有生命感的。
就我而言,少室山大戰那一幕情節,實是一驚三嘆,至今記憶猶新。
情節一路高歌,人物一路鋪陳,如此草蛇灰線,從慕容復到蕭峰,步步驚心。
這段情節有強烈的戲劇效果,情節上無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關鍵是,從小格局的文戲和武戲,到大格局的文戲和武戲,章法嚴謹,絲毫不亂。
往往是,一旦情節陷入絕境,立馬就會有角色闖入,而後死局變活,烽火路轉。
特別是虛竹的身世,在這裡得到曝光,而後眼睜睜看著父母雙亡,如此大起大落。
而蕭峰率領燕雲十八騎闖入亂局,再次掀起了江湖的大地震,一時間風起雲湧。
仔細看來的話,其實張紀中拍的大陸版《天龍八部》,特別忠實於原著的。
在他拍的諸多的金庸武俠劇之中,我亦堅持認為,《天龍八部》也是他拍的最好的。
影視改編,我可能會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忠實原著,其實很簡單,照著拍就行。
然往往事與願違,就算導演不放飛自我的話,視覺化改編的條件可能也不理想。
這就是為什麼以前港版武俠劇,如今很難看到,就算有資源也會覺著服道化過去粗糙。
張紀中版是2003年出的,時候剛好,大批實力派潛力股演員被啟用,一時盛況無兩。
無論是劉濤版的阿朱,還是陳好版的阿紫,亦或是劉亦菲的王語嫣,都美得恰如其分。
哪怕是舒暢版的天山童姥,在我看來也是古怪精靈,那時候的舒暢18歲都不到啊。
愛金庸劇,尤其是愛《天龍八部》,因為其心理活動之刻畫亦是恰到好處,細緻入微。
金庸劇只要尊重原著的話,大家會發現,成功做到的導演幾乎都會成功。
2003版的《天龍八部》也是如此,少室山那一段,心理活動中描摹,堪稱是入木三分。
人物之性格,只是透過外表武學,遠遠不夠,走心,走入內心世界,也是很好的落腳點。
不過話說回來,《天龍八部》值得我們回味的地方很多,其實值得反覆去看。
如果你對金庸武俠情有獨鐘的話,我大膽建議,這部戲一定要多看,如果有空的話。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這十六個字奧義,《天龍八部》會說。
我始終堅信,只要武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俠之魂,永恆不死,直到世界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