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越來越年輕的主旋律

2021-05-27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越來越年輕的主旋律

第3192期文化產業評論

今年,一部講述百年前新青年知識分子故事的主旋律影視劇《覺醒年代》走紅,更令人意外的是,作為一部主旋律正劇,《覺醒年代》不僅收穫了口碑和流量數據上的成功,還闖入了年輕人的世界,在90後、00後中找到了受眾群體。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主旋律影視劇做對了哪些事?本期文化產業評論(ID: whcypl)帶您一起探討。

作者| yuri

編輯| 彭曉儀

來源 | 全媒派

正文共計5280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今年,一部講述百年前新青年知識分子故事的主旋律影視劇《覺醒年代》走紅,豆瓣11萬人標記「看過」,評分9.3分,劇中角色和台詞不斷衝上熱搜,在近期公布的白玉蘭獎入圍名單里獲得8項提名。

結合「中國視聽大數據」公布的詳細到每一集的收視率來看,《覺醒年代》第一天播出的前兩集的收視率就達到了1.504%,全劇每集平均收視率1.290%,一度位居收視率榜首。

當然,更令人意外的是,作為一部主旋律正劇,《覺醒年代》不僅收穫了口碑和流量數據上的成功,還闖入了年輕人的世界,在90後、00後中找到了受眾群體。

這並非個例。今年年初,聚焦扶貧工作的《山海情》、聚焦改革開放奮鬥故事的《大江大河2》也引發了年輕一代的觀劇熱潮。總而言之,從劇情、風格、宣發到收視群體和討論場所,主旋律影視劇正變得「年輕」起來。

本期全媒派將以《覺醒年代》為例,討論這部出圈的主旋律影視劇在影視創作與宣傳方面有哪些出彩的特點。

越來越「年輕」的主旋律劇

影視劇中的主旋律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1987年3月,當時的廣電部電影局提出「倡導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彼時的廣電部部長孫家正的解釋是「借用主旋律的概念,鼓勵藝術家努力表現出反映社會進步主要潮流的時代精神」。[1]可以看到,主旋律的說法提出之時,就在強調進步、潮流和時代性。

不過,在過去觀眾們的印象中,主旋律影視大多圍繞宏大敘事展開,全景式的歷史洪流、壯烈的英雄形象等,一定程度上框定了人們對於主旋律作品的想像,也影響了創作者和觀眾的選擇。

年輕觀眾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還沒掌握遙控器時,家裡的長輩偏愛那些傳統的主旋律電視劇,相對符合那一輩人的懷舊心理和情感取向。

不同的成長背景塑造了不同的審美特徵,成長於豐富的媒介和影視文本下的年輕一代,如今成為了電視劇的主力消費者,許多觀眾也對傳統主旋律產生了審美疲勞。

創作方面的轉變也在隨著市場需求的轉變而發生。2017年,反腐主旋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以刷新近10年電視劇收視紀錄的成績,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的固有認知。近幾年, 主旋律在題材上呈現多元的發展特徵:有突出不同行業精神的,有展現老一輩人愛國主義和奮鬥歷史的,有講民生扶貧的,也有反腐倡廉的……這些作品打破了藩籬,擴展了主旋律類型敘事的種類和講述的方式。

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主旋律題材打入到了更年輕的受眾群體中。前兩年的《大江大河》系列,今年先後播出的《山海情》《覺醒年代》,都突破了圈層,進入由年輕人占主流的社交媒體語境中,實現了口碑和熱度的雙豐收。

圖片來源:《覺醒年代》宣傳海報

根據骨朵網絡影視的統計,《覺醒年代》覆蓋的人群中,29歲及以下人群占比近70%,受眾在一眾主旋律中也是最年輕的。[2]那麼,作為此前並不被看好的題材,《覺醒年代》在文本創作上做對了什麼?又是怎麼讓年輕人慾罷不能的?

《覺醒年代》做對了哪些事?

更「年輕」的故事

《覺醒年代》的特別之處,首先在於主題突破窠臼,並且找到了和年輕人趣味接近的書寫角度。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一段有海量的歷史故事可以書寫的時期,《覺醒年代》把落點放在了文化上,以《新青年》雜誌為線索串聯起所有的歷史事件、人物與思想。

這個視角的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一群年輕人的故事。在劇中設置的時間節點,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這些人大多還只是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 。年輕人對年輕人的故事,本身就有天然的親近感,也會多幾分好奇心和共情體驗。

社交媒體上關於《覺醒年代》看劇體驗的表情包

沒想到,一群有知識有文化還個個能 「打嘴仗」的年輕人一起辦雜誌,居然會這麼有趣。當看到劇里編輯部的人們邊吃麵條邊彙報工作的場景時,在螢幕前的社畜、學畜們,或許也能代入幾分。

這正好貼合了觀眾對於看劇的期待。作為誕生於大眾傳媒時代的藝術樣式,電視劇本身就兼具文化和娛樂的雙重屬性。

網友針對劇中人物群像的二創

圖片來源:微博@兔子小姐不需要先生

這種以書寫青春來破題主旋律的做法並非無跡可尋。例如2007年的《恰同學少年》,在青春校園題材和革命歷史人物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平均收視為5.26%,最高收視達到8.2%。

書寫青春是每個時代必不可少的,每一代的青春故事都承載著特定時代的精神氣質,它們深入人心的程度總是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社會年輕人的價值追求。[3]而在《覺醒年代》里,這群青年人的成長曆程,也正好貫穿了建黨前後的求索過程。劇中角色沒有那些直接的喊話、歌頌,而是先給觀眾演繹了一個個曲折的故事,蘊藏在故事裡的觀念,自然也就逐漸深入人心。

更「圓」的人物形象

電視劇是敘事的藝術,而在敘事過程中,豐滿的人物形象就是吸引觀眾看下去的保障。

隨著國產影視劇類型片日益成熟,人物塑造的重點從觀念純粹和性格單一的扁平人物,向思想深度和美學價值更為突出的圓形人物轉變。[4]臉譜化、扁平化、不真實,《覺醒年代》突破了這些常見的批評,構建了飽滿立體的新青年群像。

在熱搜#覺醒年代選角#下,有人做了劇中演員和真實人物的形象對比圖,大多角色都形神兼備,也精氣神十足。有網友評價:「以後再看同類型的題材,不是這幾個人演都覺得不得勁。」

網友對角色與真實人物形象的對比

對觀眾來說,劇里這些人物——魯迅、陳獨秀、李大釗等等,都是中學課本中非常熟悉的存在,但大家更多隻知道他們的成就,離自己很遠,還有些敬畏。那怎麼讓他們離觀眾更近一點呢?在塑造人物上,這部劇的導演張永新曾經不止一次在採訪中強調「立體的人」。

對於立體的人,他的解讀是:不只表現高光時刻,還要展現性格的多面性,家庭生活、個人性格,甚至是性格中的一些小瑕疵。[5]

劇里的角色大都被賦予了完整的人物弧光。在這裡,陳獨秀是無畏、博學但也不拘小節的,他會衣衫襤褸大口吃飯,為了籌錢創辦雜誌,還「忽悠」人買自己的名字,還會在雪地里打滾。而這樣的他,也有作為父親的煩惱,會被兩個兒子指責和不理解。

劇中「陳獨秀」演員于和偉在微博發布的劇照

在這裡,他們身上的名人光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立體的人,是有夢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棄的年輕人。 看著這些人的故事,同為年輕人的觀眾很容易置身其中,也產生和劇中人的情感連接,在網絡媒介中分享解讀和體驗。有網友就評價李大釗為「誰能不愛我們憨坨」,還有人稱魯迅是「『ky』破壞氣氛第一人」。

過去一些革命歷史主旋律劇,常常人為創造戲劇衝突,劇情邏輯不通,也沒有吸引力。對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尹鴻教授在一篇分析中提到:「《覺醒年代》去掉了這種偽戲劇化,以人為中心寫重大革命歷史題材。」[6]

更精巧的藝術表達

回到作為視聽藝術的電視劇本身來看,《覺醒年代》的成功也是對電視劇精巧藝術表達的回饋。

講歷史故事的主旋律,不可避免要考量歷史真實和藝術表達間的平衡處理。電視劇並非力求還原真實的紀錄片,而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二次創作」。《覺醒年代》為觀眾提供的,是一種「既想了解故事精華和真實細節,又不想看平鋪直敘、複雜艱澀」的體驗。

敘事聰明地保留了不少經典的歷史橋段。《新青年》的創刊、《狂人日記》的完稿、蔡元培和辜鴻鳴的經典演講,都得到了重現。

圖片來源:CCTV-1《覺醒年代》截圖

當魯迅創作《狂人日記》時,彈幕立刻沸騰,「出道即巔峰」「全體起立」…… 觀眾的集體記憶被瞬間激活,還在彈幕和評論中找到了共鳴,用過集體記憶的連接形成了在線的情感共同體。社交網絡上,一些經典場景也被觀眾截圖並廣泛傳播。

關於新聞觀的論述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圖片來源:CCTV-1《覺醒年代》截圖

社交網絡相關討論中,還有針對劇中大量飽含象徵和隱喻意味的事物的解讀。比如駱駝、螞蟻、鴿子等動物意象,有些是為了情節之間的過渡,有些是對劇情發展的暗示,都有深刻的闡釋空間。這種敘事意向並沒有標準答案解讀,也正好提供了互動空間,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達成了影視藝術上的會意,有很強的作者色彩。

這種獨特性還表現在一些「閒筆」的書寫上。在魯迅創作《狂人日記》的片段中,一個鏡頭給到了窗外的兩棵棗樹,這時,有些觀眾已經接收到了這個信號——「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後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魯迅名言之一。

圖片來源:CCTV-1《覺醒年代》截圖

敘事之外,電視劇在視聽上的美學表現,也是吸引觀眾的原因。劇中有很多經典的升格鏡頭和對比蒙太奇的使用,都被觀眾敏銳地捕捉。

陳獨秀送兩個兒子去法國留學的告別場景,父親目送孩子遠去的目光中,穿插了數年後兩個兒子被殺害時的畫面。此處蒙太奇的呈現,成為網友提及頻次最高的片段之一。

圖片來源:CCTV-1《覺醒年代》截圖

全媒體宣發下的受眾參與

拋開文本創作,在《覺醒年代》的宣發和傳播上,全媒體的跟進也幫它觸達了更多受眾。除了在CCTV上星播出外,這部劇也上線了網絡平台,並且在微博、抖音、B站等多個渠道鋪開宣傳,還有熱搜話題及主流媒體的多方聯動。播出期間,劇方上線了相關的人物特輯、後期紀錄片來配合宣傳。

整體來看,宣傳上的一連串行動加上作品的質量保障,也確實吸引了大批的年輕人。這些人在沉浸其中之後,很快成了「自來水」,開始以年輕人的方式來分享和解讀文本,充分發揮受眾在網絡傳播中的能動性。

譬如,年輕人參與的一個表現,是把劇中人物/台詞截圖成表情包,或者是用自製表情表達看劇心情。

魯迅的表情包廣受歡迎

圖片來源:微博

作為網絡語言的重要元素,這些表情包成為被創造的文化標籤,即便沒有看劇,魯迅、陳獨秀這些人本身的知名度也降低了交流和傳播的門檻。

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熱門UP主木魚水心製作的《覺醒年代》劇情介紹,單集平均播放量近200萬。一條2.4萬點贊的評論寫道:「我們不是不喜歡看嚴肅的正劇,而是不喜歡看胡說八道的瞎編亂造劇,我們想要更多的這樣優秀的電視劇。」

B站UP主@木魚水心創作的系列介紹視頻

不少網友還以電視劇為素材,剪輯各種「燃向」「群像」的混剪視頻,還有針對主角人物的「歡樂向」剪輯,都收穫了不少流量,帶動了更多人產生觀看興趣。

而在有3萬多人的豆瓣《覺醒年代》官方小組裡,有「歷史背景」「衍生討論」 「影視藝術」等多個分區,劇迷在這裡找到同好,共同討論劇情和人物,還會主動科普和分享各種資料。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條帖子中,有網友分享了劇中陳延年等人現實中的墓碑前鋪滿的鮮花。這種觀眾自發的反饋讓人動容,在過去與現在、劇情與現實的雙向互動中,這部劇實現了電視劇作為文化作品的傳播意義——在潛移默化中觸達了受眾,並且真正傳遞出了主旋律和正能量。

回顧過去這兩年比較出圈的正劇,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這些劇集擴大了主旋律的內涵和外延,讓觀眾在獲得了良好觀劇體驗的同時,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認知來看待主旋律題材。從創作趨勢來看,接下來國內影視市場應該會迎來更多主旋律作品,如何在激烈的注意力競爭中取得優勢,既要靈活運用新媒介的力量,也要回歸對內容的尊重,聽見觀眾真實的聲音,並做出真誠的反饋。

參考資料:

1.李君.淺論中國電視受眾對主旋律電視劇的審美期待[J].中國電視,2004(05):58-63.

2.骨朵網絡影視:彈幕告訴我們:主旋律劇越來越燃?丨數據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MTlFXxHBh7dtAMoR1xUplA

3.戴清. 新時代主旋律精品劇的藝術創新——圍繞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展開[J]. 中國文藝評論,2018(10).

4.楊洪濤.新世紀諜戰劇中人物塑造之十年流變[J].中國電視,2013(09):48-52.

5.蔣肖斌.主旋律劇憑什麼讓年輕人追到「上癮」[J].現代青年,2021(04):42-44.

6.尹鴻:《覺醒年代》以歷史質感和理想主義征服觀眾

話題互動

您對《覺醒年代》等主旋律劇集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_5Gr3kB-4LL0rMdMo6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