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問題,除了現實中的人身安全,我們更需要擔心的是孩子的上網安全。
我鄰居家的一個女孩,因為上網聊天,早戀,偷錢後離家出走,想要跟那個比自己大幾十歲的男人私奔,還好在火車站的時候被警察發現給送回了家。
我們打開網絡只要輸入「網聊被騙」,就會冒出一大批的被騙財,騙色的成人和孩子,網絡安全的危害可能比我們想的要大的多。
2017年國慶前後白河縣冷水鎮的一名15歲在校少女突然離家出走,家人和警方都很著急,最後警方從千里之外九江的一個傳銷組織把女孩救回。原來她是因為網絡聊天被騙到了傳銷組織。
2015年福建的一個女孩因為網聊被騙到了鳳陽,因為不願意從事違法活動被網友丟棄,還好民警發現把她送回。
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創新發展白皮書(2009-2019)》披露:
過去10年,在該院審理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性侵類犯罪的受害人數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校外培訓機構的從業人員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呈明顯上升趨勢。
近七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存在未成年人不正常接觸網絡不良信息的問題,大量網絡載體、電子遊戲中的色情、暴力、賭博等不良內容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頻發的校園欺凌惡性事件中,網絡欺凌日益嚴重。
對此,白皮書建議,要嘗試推行「強制報告」義務,建立未成年人從業禁止人員庫;立法網際網路信息分級制度,全面規制涉未成年人不良網絡信息,從頂層設計優化未成年人保護環境。
我們防火防盜防老師,卻不知道網絡猛於虎!
很多時候父母忙於工作,怕聯繫孩子不方便,有些則是嫌棄看孩子麻煩,丟給孩子一個手機或者平板,孩子瞬間就安靜下來了!
前幾天我和朋友聚會,大家都帶著孩子去了,那些孩子清一水的都抱著手機,不是看小視頻就是打遊戲,大家的理由是這樣才可以安心吃飯!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孩子上網越來越方便,以前去網吧還需要身份登記,現在一部手機,想下載什麼APP都可以,可是孩子還沒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網絡很有可能就是燙傷孩子的另一個巨獸。
如何在這個紛繁的社會,保證孩子的網絡安全呢?
美國臨床心理醫生,兒童心理學家琳達.斯維特蘭這位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二十餘年的治療師和她的夥伴執業心理醫生、亞萊恩國際大學副教授羅恩.施托爾伯格在他們合著的書籍《讓孩子學會思考》中就給出了一些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1、面對網絡社交
很多孩子出現問題,都是從認識網友開始的,現在社交工具太多了,從APP到網頁,如果孩子沒有防範意識,很可能就會上當受騙。
在《讓孩子學會思考》中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事先告訴孩子只分享名字和大致的居住範圍,而不能暴露自己的姓、家庭住址,電話號碼,或者他們常去的地方。
平時在生活中,父母要關心他們和網友是如何認識的,了解對方的哪些方面,以及了解對方在網絡上發布的個人資料,照片,告訴孩子,父母會隨時檢查,如果有任何可疑或者不正常的內容,我們需要深入了解來判斷孩子能否和某人繼續做朋友。
除了告訴孩子並且幫助孩子判斷他的網友之外,當孩子在玩哪一款社交軟體的時候,我們最好和孩子同時下載和申請,並且告訴孩子必須加父母為好友,同時我們需要知道他的登錄密碼,我們確實會經常檢查和監督孩子。這樣當孩子發布一些信息或照片的時候,可能會有所思考,防止那些不可挽回的信息被發出來。
十年前小美還是一個高中生,那個時候她戀愛了,在QQ空間上放了一些自己和男友的照片,現在她的婚姻卻因為十年前的照片出現了紅燈,現任丈夫偶然發現了那些照片,認為小美有意遮掩自己的婚前性行為,並因此提起了離婚起訴。
只要使用,網絡上就會留下痕跡,而且網絡似乎沒有秘密可言,對於孩子使用網絡的行為,父母需要起到監督和監管的作用,引導孩子那些內容不適合發布,當孩子需要發布照片時最好是經過我們同意之後再發布。經過我們的監管那些有一是衝動的帖子,就無緣問世,孩子之後也不必為此追悔莫及。
不過,孩子並不是一直都在我們的監督之下的,這樣做幾次之後,孩子發照片時會更好的把握父母的要求,當我們認為他已經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做到判斷好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不用繼續這樣監管,而是把責任還給孩子。
2、面對網絡視頻
對於網絡視頻,其實和電視的規則是一樣的,我們需要設置看視頻的時間,並且了解孩子所看的視頻內容。尤其是現在小視頻很多,良莠不齊,我們更需要監督,防止孩子盲目模仿。
有兩個小女孩因為模仿用易拉罐做爆米花出了事故,一個在醫院治療,一個已經去世。
我們可以事先制定一些看視頻的活動,比如一起看電影,演出,表演或者特殊事件,重點是全家參與,有計劃的去制定這樣的活動。對於那些教育類的節目,尤其是能夠讓孩子受益匪淺的,我們應該帶頭帶孩子觀看。
像是一些自然歷史課,探索類節目,在和孩子看完之後,還可以請孩子給我們講講自己看到了和學到了什麼。我曾經買過一個科普類的小視頻,開始我自己看,大寶有興趣之後就讓她看,然後到吃飯的時候,我就會問一下裡面的內容。比如「大象是怎麼找到水源的?為什麼大象喜歡在爛泥里滾。哎呀,媽媽都不知道,趕快給媽媽講講怎麼回事。」雖然我事先都看過才知道怎麼提問,卻依然把話語權交給她,而不是單純的提問,她則像個小老師一樣講的不亦樂乎。
3、面對網絡遊戲
說完交友和視頻,最讓父母擔心的可能是網絡遊戲了,而且很多網絡遊戲裡面的暴力因素,也是導致孩子犯罪的主因,那麼面對遊戲我們怎麼辦呢?
《讓孩子學會思考》的作者羅恩,給了我們一個「晉級」的建議。這是一種制定目標的方式,讓孩子在每一個遊戲中設定他們希望達到級別成績或者排名,然後為完成目標設定時間,如果完成任務就能贏得額外的遊戲時間,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晉級,那就必須立即停止。
「晉級」可以讓電子遊戲成為達到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逃避現實的出口,這可以訓練一個孩子設定合理目標,享受豐收喜悅。而且我們還可以把單純的人機互動與社會責任重新聯繫到一起。
同時在《讓孩子學會思考》中建議在設定電子遊戲時間時,除了固定設置,我們要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態度良好,積極與人交往,與家人共度歡樂時光,或者是參加志願活動知之後獎勵額外的遊戲時間,這不僅能鼓勵他們做符合我們心意的事兒,還能減少因時間限制產生的爭執。當然我們在制定時間的時候,開始的時間要短一點留出一些我們能夠接受的餘量。
其次,鼓勵孩子邀請其他人來家裡一起玩兒,這樣能夠強化計劃,組織和社交溝通的能力,以此把玩兒電子遊戲從消極避世的行為變成一種積極的社交活動。
最後,一定要把電子設備要放在客廳一類的公共空間裡,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走出自己的房間,或者不讓他把自己封閉在與人隔絕的空間。畢竟在單獨封閉的空間裡,暴力、污言穢語和社會獨立會加倍。
網絡和現實一樣危險,為了孩子的健康,雖然監督起來會很難,可一旦開了讓孩子上網的口子,我們就需要先確保這些規則孩子知道並且願意遵守,這樣孩子的安全係數才會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