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小腹和腰被大錘狠狠地碾碎。」
「每疼一次,渾身就和洗澡一樣濕透一次。」
「當時就想拿把刀把自己剖了取出來,後來聽護士說我把床的護欄都給拽下來,但我已經疼得斷片了。」
相信很多人跟小編一樣,一想起生娃的過程,就像一場巨大的心理陰影。不過,前段時間去看望剛生完孩子的小娟,讓我對生娃有了全新的認知。
她在產房裡自拍發朋友圈,雖然還有點虛弱,但是看到我,她還是高興地擺了擺手,讓我過去跟她合影,我看到她打了一行字:
「原來,生孩子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她跟我說,這次從宮口開到 1cm 到分娩結束,不但幾乎沒怎麼感受到痛,甚至還踏踏實實睡了一覺!
我特別邀請小娟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種「神奇」的體驗,以下是小娟自述:
進到產房準備打無痛的時候,我還是有點小緊張的。因為是在背後扎針,總有一種「不知道你們在我背後搞什麼鬼」的不安全感。
好在麻醉醫生和助產師全程一直非常溫柔地安慰我,告訴我要先做一個局部的小麻醉;等沒有感覺了,就讓我雙手抱膝、像個大蝦一樣儘量把背部弓出來打無痛。好的,那就打吧……
說起來真是神奇的體驗,針打下去,幾分鐘之後,要命的宮縮疼痛就消!失!了!「一秒到天堂」,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本來每次宮縮都痛的要命,現在我只有摸到肚子發硬才知道宮縮還在繼續。這種感覺簡直要用奇妙來形容!
由於是半夜來醫院沒睡好,為了補充體力,我竟然睡著了。一覺醒來,已經是3個小時後。
接下去整個產程,從現在到宮口開全,一直到娩出寶寶,我都沒怎麼感覺到疼痛。這個娃的無比輕鬆,一點也沒有當初害怕的那種樣子。
之前由央視新聞報道:900 余家醫院將開展無痛分娩試點。到 2020 年,試點醫院無痛分娩率達到 40% 以上。
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怒贊:
「無痛分娩」又稱為「分娩鎮痛」,在已開發國家無痛分娩的比例高達 80% 以上,在我國,這個比例卻只有 10% 左右。
此項技術國外已經推行的非常完善,在我國雖然技術條件完全沒問題,但麻醉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導樂師等人員的配備及流程的規範化,還有待完善。
除了客觀條件限制,偏見和疑慮也是無痛推廣的最大阻力。
1、無痛分娩的麻藥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育?
科學研究證明無痛分娩並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無痛分娩的麻藥劑量僅有剖腹產的1/5~1/10,並且所用藥物並不進入靜脈循環,不會對嬰兒產生影響。
同樣地,無痛分娩也不會影響母乳喂養。
2、打無痛針會讓產婦的腰疼?
這也是無痛分娩經常「背鍋」的一個罪名。
事實的真相是,止痛用的穿刺導管刺入人體的椎管內,所造成的創傷幾天後就能康復。
而孕媽媽生產後的腰酸主要是因為孕晚期腰部負擔過重和產後抱娃勞累導致。
如果產後長期腰痛,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發現原因儘快治療。
3、打無痛針可以完全無痛?
無痛針更準確的來說是鎮痛,緩解宮縮帶來的巨大疼痛。
並不是打了無痛針,就一點痛感都沒有了。
加上每個人對麻藥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打無痛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4、打了無痛針還可以剖腹產嗎?
打了無痛針,依然不影響剖腹產。
如果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羊水渾濁、產前意外出血等情況,可以聽從醫生建議選擇剖腹。
生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女人應該要有更多的選擇權。
正如李銀河老師說:
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
生產之痛,並非所有人都能靠一句「忍忍就過去了」。
每個媽媽有權利選擇最適合自己、最舒服的方式生育孩子。
這是一種自由,更值得被尊重和體諒。
如果你已經準備在生產的時候,選擇無痛分娩,那一定要記住3個提前:
1、提前確認自己是否適合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的適用人群很廣,就算是二胎媽媽,只要適合順產且無特殊病症的話也能打。
准媽媽一定要做的事是提前向醫生諮詢,提供自己的既往病史記錄,讓醫生來判斷,自己是否具備順產條件,可以準備無痛分娩。
2、做好心理準備,提前跟家人充分溝通
理性看待分娩方式,無痛分娩也會有一些副作用,比如頭痛、低血壓、尿瀦留等情況,但一般情況下短期內可以恢復。
無痛分娩相比於剖腹產,來得更安全,產後恢復得更快。
拔掉麻醉導管後,幾個小時後就能正常下床走動,跟一般順產沒有區別。
務必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工作,然後說服家人。
提前跟家人商量好生產當日的安排,如果有意外發生,應該如何處理等等。
3、提前告知值班醫生和護士
確認要打無痛的話,提前告知醫生和護士自己想要打無痛的意願,讓醫護人員有時間做足夠的準備。
推廣無痛分娩,是我們能送給母親的最大支持和最好禮物。
十月懷胎對一個女人來說已屬不易,願每個即將成為媽媽的女人,都能有選擇生育方式的權利和自由。
無痛分娩也應該給女性看到一種希望、得到一些安慰。
如果能早一點推廣,如果大家能更正確的看待,兩年前那個忍受不了產痛跳樓的產婦的悲劇,是不是就不會上演?更輕鬆愉悅的心態和更好的身體狀況,是不是能減輕很多媽媽的產後抑鬱?
無痛分娩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不要讓盲目的標準,綁架了媽媽本來可以有的選擇。
生育本身就足夠偉大,痛,不是成為母親的「入場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