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第N次浪潮:西安市的樹

2019-10-16     行者啊

前言:第一次農業革命浪潮發生在八千到一萬年前,人類從原始漁獵時代進入農業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發生在二百多年前,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經展開。夾雜在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動的小浪潮,將人類推向一個個新高度。讓我們用鍵盤記錄身處這些浪潮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對普通人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變化。

劉意守站在窗口,不遠處的高樓已經看不見了,路上的車流也變得模糊起來,心中黯然,又是一個霧霾天!這爆表的霧霾天已經持續了3天,還不知道幾天才能結束。

此時的劉意守不由得懷念起幾十年前,那時候雖然也有揚沙天氣,但揚沙天氣一兩天就結束,並且揚沙顆粒大,戴上口罩就沒問題,而在霧霾中穿行,不管戴什麼口罩,都只能是安慰,霧霾細小的顆粒可直接進入肺泡,就算是坐在家裡也防不勝防。

80年代的西安在劉意守的記憶中有兩個突出的印象,一個是風沙大,一個是四季分明。由於風沙大,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就提倡植樹造林,10年樹木,沒出10年,西安的風沙明顯減少,在2000年後,基本上就沒出現過沙塵暴。除了遠處的西北防護林,在西安本地也不斷地提倡植樹,以至於現在的西安綠化率排在全國前列。樹林擋住了沙塵,能擋得住霧霾就好了。

在劉意守的印象中,7、80年代,西安最多的就是楊樹。那時候城市一點也不擁擠,樓房也是低矮的居多,城市最高的建築除了大雁塔就是位於鐘樓邊的郵電大樓。東西南北大街的道路都很窄,兩邊的樹也不高,但很挺拔,以楊樹、槐樹居多。而城外的柏油路兩側多數是成排的竄天楊,就像現在北方省道、國道兩邊的楊樹,整整齊齊地站在道路兩邊。

楊樹是挺拔的,青白色的樹皮上印著一隻隻眼睛,看著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行人。而槐樹的皮是黑褐色厚厚的一層,裂開形成交錯的平行溝壑,百年的滄桑就刻在裡面。

其實,在西安還有種樹成了一景,那就是長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西安府志》云:"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到了春季,柳絮漫天飛揚,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唐時在灞橋設有驛站,當時叫做"滋水驛",也被稱作"灞亭"。古時人們多在此處迎賓送客,依依話別,「折柳而別」就來自於此。所以柳樹多數種植在河道兩邊,如果遠遠地看到一溜的柳樹,多數情況是有條河在遠處。圍繞明城牆四周的護城河兩邊也栽了柳樹,夜深時,平靜的河面倒映著柳樹和圓月,時不時傳來一兩聲蛙鳴,似乎又回到了古時候。

劉意守騎自行車最喜歡走的路就是友誼路,特別是夏天,高大的樹幹呈綠黃色,發著白亮的色彩,樹冠遮蔽了陽光,是西安最有特色的林蔭大道,特別是西工大門前的那一段。而最慘的也是這些法國梧桐,在2015年修建地鐵時移走不少,林蔭大道沒有了,不過據說計劃5年後再搬回來,也許友誼路還能恢復原來的模樣。

西安是座古城,古樹自然不少,分布在城裡、寺廟的古樹種類繁多,都已經建檔立卡,作為重點對象保護起來。提起古樹,不能不提那棵銀杏樹,位於終南山,有著1400年歷史的古觀音禪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內最吸引人的,就是聲名遠揚的千年銀杏樹。這棵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銀杏樹已在歷史的風霜中屹立了千年,據說這棵銀杏樹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

居住的小區里,或物業栽植,或居民自己種植,槐樹最多,此外最多的是曾被評為西安市樹的石榴樹,每到秋季那火紅的石榴花就點綴在綠色的樹冠里,裝點在小區的道路兩邊。居民區里,比較常見的還有香椿樹,這種樹很容易成活,春天的香椿樹芽,多數都成為飯桌上的佳肴,香椿炒雞蛋是春季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一些香椿就是隨手從樹上掐下來的。

劉意守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樹,平時很難被人注意到的桂花樹,在初秋吸引了所有的人。可以說初秋是西安最吸引人的季節,炎熱消退,清涼襲來,古城變得色香味俱全起來。八月桂花香,這個季節走在古城,除了滿眼青磚綠瓦、紅柱黃頂的建築,就是陣陣暗香,整個西安就成為一座香氣撲鼻的古城。

在西安,公園裡種植最多的除了塔松以外,就是一些觀賞樹木,有玉蘭、櫻花。記得小時候沒有櫻花,而最近幾年,櫻花多了,西安市還形成了幾處觀賞櫻花的景點。

說實話,劉意守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樹,柳樹有柳絮,楊樹有楊絮,梧桐樹更不用說,梧桐樹的毛有時候迷眼睛,銀杏樹有臭味,唯一沒有缺點的就是桂花樹,常綠,暗香襲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K4t3m0BMH2_cNUgsb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