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粉絲問我,鯖魚是啥魚,是不是馬鮫魚?想了一下兩種魚好像確實蠻像的,今天我們來簡單說一下。
第一種:青占魚,學名鮐魚,鱸形目,鯖科,鮐屬。體粗壯,呈紡錘形,尾柄結實;尾鰭基部每側有縱隆起嵴兩個。頭大,前端尖細,呈圓錐形。眼大,位高,有發達的脂眼瞼。上下頜等長;牙細小,上下頜齒各一行。側線明顯。背鰭兩個。體背呈青藍色。有不規則深藍色橫紋或斑紋。斑紋延伸到側線下方。為海洋洄遊性上層魚類,游泳力強。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朝鮮、日本及最北可達。可分為兩個地方種群:一在日本海,一在東海。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經濟魚類之一。
地方名:鮐、油胴魚、鯖魚、
冰凍青占魚
誒誒誒,有人會問了,這個咋和霓虹國人常吃的鯖魚,長得這麼像呢?那麼我們來說說鯖(qing第一聲)魚。其實呢,青占就是鯖魚的一種,沒想到吧?
鯖魚又名青花魚,是一種很常見的可食用魚類,出沒於西太平洋及大西洋的海岸附近,喜群居。鯖魚平均身長30至50厘米,壽命最長可至11年,它以吞噬浮游生物及鱘魚、鱈魚和鯡魚所產的卵為生。此種魚類分布廣、生長快、產量高。魚肉每百克含蛋白質21.4克、脂肪7.4克,肉質堅實,除鮮食外還可腌制和做罐頭,其肝可提煉。
鯖魚
現在在日劇中或者是日料店中常常能看到鯖魚的身影。
那麼日本吃鯖魚的歷程是怎麼樣的呢?
在日本鯖魚似乎是平價食物的代言。然而,實際上,無論是在日本歷史上,還是在現代,鯖魚的地位和價格都是在不斷波動之中。在不同時代,以及同一時代的不同地區,鯖魚既可以化身平民餐桌的治癒系食物,也可以成為高級料理的重要食材。
鯖魚
古代運送鯖魚,並非坦途。從小浜到京都80公里的崎嶇山路,背負30多公斤行李的背夫一路步行,其中艱辛可想而知。鯖魚是容易腐壞的魚,所以要先在魚上撒鹽幫助保鮮,再晝夜兼程。2-3天之後,鯖魚送到京都的時候,經過輕微的鹽漬,鹹淡剛剛好,於是皆大歡喜。
模型
這樣高成本、靠人肉運輸過來的鯖魚恐怕只有貴族和富商才能消受得起,也是天皇祭祀用的祭品和食用之物,所以在那個時代,京都的鯖魚並不便宜。 到了江戶時代,馬車運輸普及,大量鹽漬鯖魚得以沿鯖街道運到京都,命運跌宕的鯖魚又從京都的高級食材變成平民之物。
高級食材
在京都,最常見的鯖魚料理便是鯖壽司,特別是三大祭(葵祭,祇園祭,時代祭)時必不可少的料理。京都的鯖壽司是用醋漬的鹽鯖魚,經過熟成後,用昆布包裹鯖魚片,裡面再裹著醋飯,用竹簾整理成棒狀,所以也稱"鯖魚棒壽司"。
鯖魚棒壽司
鯖魚棒壽司
看了上面之後,霓虹國雖然靠海,但物資確實不大豐富。這種魚目前在我國沿海吃的人不多,因為肉質不行口感太差,價格也非常便宜。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馬鮫魚,也就是鮁(ba 第四聲)魚。
馬鮫魚
第二種:藍點馬鮫魚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一般體長260—520毫米,大者可達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東海、渤海均產之。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沿海。屬暖水性,常結群作遠程洄遊。生長迅速,當年幼魚叉長可達25~30厘米,1~2齡魚平均叉長50厘米。
這種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沒錯,最常見的都比上面的要大。
我們最常是把它做成魚丸吃,但是北方有種美味是做成餃子。鮁魚餃子,好想嘗一嘗啊
馬鮫魚丸
馬鮫魚餃子
第三種:秋刀魚
"秋刀魚的滋味,貓和你都想了解~" 初識秋刀魚,就是在杰倫的歌里。
秋刀魚是 頜針魚目, 竹刀魚科,秋刀魚屬的唯一一種,也是 重要的食用魚類 之一。其學名 Cololabis saira 取自日本當地對此魚種的名稱,其中saira系俄語(сайра)。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 '秋刀魚' 可能是源自於其體型脩長如刀,同時生產季節在秋天的緣故。秋刀魚在部分東亞地區的食物料理是種很常見的魚種。體型細圓,棒狀;背鰭後有5-6個小鰭,臀鰭後有6-7個游離小鰭;兩頗多突起,但不呈長緣狀,牙細弱;體背部深藍色,腹部銀白色,吻端與尾柄後部略帶黃色。
秋刀魚
這種魚呢,最常見就是在燒烤攤和日料店裡,除了燒烤好像國人都比較少吃(價格是真的便宜,但是烤一烤就翻了好幾倍的價格也是夠了)不過太腥了,非要我選擇的話,我選擇燒烤攤上的秋刀~
成品燒烤秋刀魚
看著都好吃的秋刀魚
怎麼樣,是不是對這幾種魚有了個大致的了解了呢?
歡迎大家給小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