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元的月薪,放在當下基本算是非常普遍的薪資水平,不高也不低,處中等偏下水平吧。如果假想將這筆4000元的月薪,考慮在個別區域的生活開支上,其中的差異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在一線城市中,一家三口想要靠著這筆月薪,在一線城市中生活下去,我覺得單靠4000元解決溫飽還行,但長久下去屬"活不下去"那種。
在排除醫療、大筆支出和其他娛樂消費選項外,城市排名越往後,生活質量會越好。但單靠現在的4000元,也不會好到哪去,生活勉強小幅度提升而已。認清了4000元帶來的生活水平,那麼往上翻差不多40年。現在的4000元,能值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多少錢?
用現在的4000元和80年代比照,有點不好比。中間跨度近40年,從當初的萬元戶到現在的千萬富翁,這個跨度無疑有點大。
每個方式對比、計算出來的數值都不同
都知道上個世紀80年代初,屬於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物質極其缺乏,處計劃經濟時代,物質按需分配。簡單來說,就算是在那個年代你有錢,也不一定可以買到你心儀的東西。雖然是按需分配,但當時的物品、商品數量,遠遠滿足不了人們日常的生活需求。
沒有基礎、物價失真,那個年代的物價雖然便宜,但遠談不上什麼購買力。日常供給都成了問題,能流通在市場上的物件基本上就處寥寥無幾了。對比現在,很多東西比以前漲幅了不知道多少倍,如雞蛋以前是幾分錢一個,現在少說也在1元以上,貴點的另算。但兩個時代不同的是,現在只要你身上有錢,想買什麼東西都能輕鬆買到。
單從兩個時代的購買能力來看,以前花錢論分,現在花錢論元,多以物價差別最少也得有20倍。那麼,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過去的200元。但物價的漲幅度都不同,從購買力方面考量,根本無法衡量兩個時代的貨幣變化。
上個世紀80年代,跨度10年,如果是單論80年代初期的話,工人的工資平均在30元每月,80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是762元。現在全國平均收入近6萬,兩者之間相差約80倍。所以按年收入來計算,現在的4000元在上世紀80年代初,只能值50元,甚至還達不到50元的標準。
上頭就已經說過了,那個年代物質較為貧乏,所以在能花錢的方面比較少,加之以前看病、讀書、房子基本上都不要錢。雖然以前窮,但對比兩者之間的物質差距,還是能發現不下問題的,如時下的房子,基本上在一個家庭中資產投入占比占80%。
那麼,現在的4000元,能買下1平米的房子面積嗎?顯然是不能的,多數小縣城的房價,起步都在5000元每平。兩個時代的結構不一樣,雖然以前的房子居住環境比較差,但拿現在的房子與以前不要錢的房子硬比,4000元能不能值以前的40塊錢,還得另當別論。
事實很明了,兩者之間對比價值,確實是件沒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各處的變化都變得翻天覆地,如生活水平、日常必需品、商品物品。雖說現在的價格貴了,但比以前選擇卻多了;雖說還是買不起房,但各方面的設施也比以前更利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