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角尖
1.92%。
這是《大明風華》首播當晚的CSM59城收視數據。截止至目前,該劇已9次登陸微博熱搜,貓眼、淘票票實時熱度顯示,並已連續兩晚蟬聯當天冠軍。在骨朵上,其播出僅兩晚的全網熱度,就排到了第五位。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不缺乏「熱度」的年度古裝巨製。但論其質量,微博、豆瓣、知乎等一眾社交網站口碑,卻凸顯出明顯的兩極分化:鍾愛該劇的網友認為,這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見以「家長里短」展現明朝歷史風貌的古裝歷史劇;不喜歡該劇的網友則認為這是一部被湯唯造型、劇中服化道所拖累的「混搭」正劇風。
無所謂好與壞。這或許便是《大明風華》當前最大的「特質」。其以人為本、以家庭視角為切入點的敘事格局,一反傳統古裝劇之創作——給觀眾展現波瀾壯闊的明朝歷史之外,也藉助「人」和「情感」這兩個關鍵要素,回歸至「中國式親情」。
這於當前的劇集市場而言,無疑是新鮮且獨特的。一點劇讀(ID:yidianjd)有幸在兩年前採訪了該劇出品人兼總製片人的姚昱竹,和她一起聊了聊有關該劇的來龍去脈。
Q:明朝歷史在我國影視劇中呈現的數量並不算多,您為何選擇製作一部以明史為背景的影視劇?
A:正如你說,一來是因為明朝歷史在我國電視劇行業中的稀缺性,以往觀眾在熒幕上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滿人穿旗袍、梳旗頭的裝扮,對於明朝歷史接觸較少,這是我們選擇它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2007年的時候,我曾有幸參與到《大明王朝1566》的製作當中,當時劉和平老師、張黎導演拿著這個項目,來台里找我,詳細了解之後,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完成這個項目。
(《大明王朝1566》劇照)
但在當年,因為受到一些外部原因,這部劇沒有達到理想的播出情況。這件事情一直成為我心目中的一大遺憾。
Q:現在咱們這部戲是張黎老師擔任監製、張挺老師擔任導演兼編劇,想問當初是如何確定下兩位老師的?
A: 當時確定做這個項目之後,我們就先找來了張挺老師,想讓他做導演。因為他本人是明學歷史這方面的「大家」,在學校主修明史文化,在這方面頗有研究。
張黎導演是後來加入我們這個項目中的,擔任我們這個項目的監製,對整個項目進行把控。因為他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所以有他在,大家會更放心。
(《大明風華》人物關係圖)
Q:那您對這部劇的定位是什麼?
A:定位就是做一部具有家國情懷的歷史劇。我們整個故事背景都是以明史為背景,比如觀眾後期會在劇中看到的「靖難之變」、「永樂大帝駕崩」等等,都是史書記載中的著名事件,我們也想通過這些真人真事,進一步增加人物的可信度與題材的厚重感。
我們常說「國事家事天下事」,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明朝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它整個歷史進程十分複雜,是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比擬的。從這些真人真事中,我們也能看到那個年代所持有的獨特風貌,我們就是想做這樣一個波瀾壯闊、具有宏觀價值的歷史大劇。
Q:外界都好奇您為什麼選擇了湯唯?
A:她其實是我一眼就相中的演員。當時看完劇本,腦海中就浮現了湯唯的影子,覺得她就是孫若微,骨子裡都有著一種倔強、不服輸的精神。
後來我就去和湯唯談,大概聊了有八九個月,湯唯最後才答應下來。因為,她之前都是主演電影,大家也都將她稱為「文藝片女神」,沒有演過古裝劇的經驗,所以她自己也有點擔心。
後來,她還是自己說服了自己。她真的非常認真,也很優秀。角色確定下來後,她就全力以赴,用大把時間學習明朝歷史,走姿禮儀,台詞發音和樂器彈奏等古代人文化和習俗,非常努力。
Q:朱亞文老師之前也都是多為現代戲,為什麼選擇讓他和湯唯搭戲?
A:首先,朱亞文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演技派,他之前的很多作品我都有看過,非常喜歡他。
之所以選他和湯唯搭戲,一是因為兩個人之前都沒有演過古裝劇,這在形式上,會給觀眾一個好奇心理,覺得很有新鮮感;其次是因為朱瞻基這個人物原型,歷史上他就是一個聰明、驍勇、能文能武,對待情感十分專一的三好男人。我們覺得他與生活中的朱亞文也很像,所以就定了朱亞文飾演男一朱瞻基。
Q:這部劇中咱們還邀請來了「王學圻」、「梁冠華」這樣的實力派老演員,當時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A:還是那句話,首先兩位老戲骨肯定都是有了一定的聲望與地位,在演技上基本都可以做到無可挑剔。
王學圻老師,他所飾演的朱棣用張挺導演的話形容就是意在筆先,堪稱絕妙;梁冠華老師,之前大家也都認識他,在《神探狄仁傑》中有著非常出彩的演技,這次由他飾演的朱高熾,可以說是具溫暖、幽默、霸氣、變化莫測於一體,是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表演。
Q:現在再提到《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是什麼感受?會擔心觀眾將兩者進行對比?
A:肯定還是很激動的。國產劇中能夠出現《大明王朝1566》這樣一部史詩級作品,對於從業者而言無疑是一個標杆性質的存在。這也是我們這部劇一定要請來張黎導演的原因,他是我們整個團隊的精神支柱,有他在我們就會安心很多。
坦白說,我們這部劇的體量非常大。但每個人都精神充沛、活力滿滿,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我們肯定也不會怕觀眾拿它與《大明王朝1566》進行比較,能夠比較就是一種榮幸。
Q:但兩部劇在風格上其實還不完全一樣,比如《大明王朝》是一部男人群戲。
A:對。《大明王朝》確實是一部男人戲十足的歷史劇。我們這部劇是依託於女主視角展開的歷史劇,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但我們這部劇戲,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傻白甜」、「宮斗劇」,而是藉助於孫若微這一核心人物,向周圍輻射,帶出所有與她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越往後看越會了解,它其實是一部「人物群像戲」,沒有所謂的主角之分。
Q:您會擔心歷史劇的生存現狀嗎?在創作手法上,如何與年輕觀眾拉近距離?
A:完全不擔心。《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的復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饋。這也說明,觀眾的審美在日漸進步。好內容永遠有生存空間。
至於如何與年輕受眾拉近距離,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刻意拉攏,還是要看劇本、看人物塑造這些。像《大明風華》,我們的出發點就是做一部「有家國情懷的歷史劇」,它首先一定是個歷史劇,無論是在人物塑造、故事背景上,都必須遵守史實。
其次,才會去考量年輕受眾喜不喜歡這些因素。那恰好,我們這部劇中也有女性受眾喜愛的情感元素,比如男女之間的愛情、父兄之間的親情,以及最重要的家國情懷等等,
其實,你只要做好你份內的故事,做到故事好、內容好,剩下的就放心的交給觀眾,我們相信觀眾會有一個良好的審美。這點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