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話題很熱: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國?
而我在國慶檔即將上映的一部電影中找到了一個答案,是什麼,先不說,先講電影。
很少有一部預告片,既燃得人雞皮疙瘩全起,看得人熱血沸騰,又讓人忍不住想要淚奔。
預告片其實就講了一件事:「一秒不差」。
一秒有多長呢?放在歷史歲月里,它仿佛不值一提,但如果已經等待了154年,這一秒,長還是短?
將這個「一秒不差」的故事搬上大熒幕的短片,叫《回歸》。薛曉路導演是以回歸儀式籌備前後幾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再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時刻。
它和另外六部短片一起被定名為《我和我的祖國》,將在今年國慶,完成一次對祖國的獻禮。
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和文牧野,七位導演,七個故事。黃渤、張譯、劉濤、杜江、葛優、宋佳、劉昊然、陳飛宇,一票好演員共同演繹來這塊 「電影七巧板」。
這是一次命題作文,但出題者,是翹首以盼的中國觀眾。
如此宏大的主題和歷史,被限制在20分鐘的時長里去講述,究竟能給觀眾講述一個怎樣的回歸故事?
「一秒都不可以錯」
對我而言,看預告片最大的感受,是燃。
又熱血沸騰,又緊張揪心。
雖然,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那個圓滿的結果。
但當你隨著導演的鏡頭回到那個特定歷史時刻,還是毫無疑問地,被影片帶入回歸前夕那種帶著自豪與激動的緊張感之中。
預告片中,這種興奮又緊張的情緒亦得到「高亮」——
1分48秒的鏡頭,交接儀式現場與香港環境鏡頭相得益彰,塑造出激動、緊張又熱烈的氛圍。
而故事題材自帶的歷史感,又烘托得這氛圍更濃。製作是真的很不錯,尤其是對各個崗位不同角色的刻畫,幾個鏡頭,就能交代出人物性格、身份,甚至是情懷,也是這些普通人臉上傳遞的那種情緒,真的能帶著觀眾回到那個特殊的歷史時刻。
在歷史的那一刻,從談判伊始,外交上的角力就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展開。預告中王洛勇飾演的外交官面對英國政府談判代表斬釘截鐵地表示,「0分0秒升起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
這一切都是對真實歷史事件的還原。
在回歸前夕,軍樂團特意到香港去演練,中方人員突然發現:如果我們從零秒開始的話,那麼我們國歌的第一個音符是在零二秒才能響起。因為指揮抬起指揮棒,樂手開始吸氣,到吹出第一個音符,這中間需要的就是兩秒。
對於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交接儀式總指揮安文彬來說,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保證五星紅旗在7月1日0時0分0秒準時升起,而這卻成為了中英雙方談判最大的分歧所在。
為了這短短的2秒鐘,雙方鬥智斗勇,進行了16輪艱苦的拉鋸式談判。
《回歸》正是從不同身份的個體視角,多方面還原了1997年香港回歸這一重要時刻如何確保「一秒不差」。
但作為一個電影導演,薛曉路拍的不是紀錄片,而是將歷史事件融入了一個故事,一個從我方外交官、儀仗隊軍人、香港警察到鐘錶師傅,努力完成一個共同的心愿——在7月1日0點0分準時升起五星紅旗的故事。
一個確保香港回歸「一秒不差」的故事。
預告片中的鏡頭,帶我們一一走近了這些角色,而角色,又串聯了整個歷史事件。
高亞麟飾演的指揮官,鏗鏘有力地叮囑儀仗隊:聽到國歌就升旗,一秒都不許晚!
杜江、朱一龍飾演的升旗手護旗手,莊重嚴肅地踏著正步邁向升旗台。
王洛勇飾演的外交官,掐著秒表喊出「起」奏響國歌。
旗手們一絲不苟地拉拽八下將國旗升到旗杆頂端。
與此同時,惠英紅飾演的香港警察早已將手錶調到分秒不差。
在五星紅旗升起的同時,發出號令,與同僚一起換上新帽徽。
如此細膩的質感與風格,十分「薛曉路」。
這位擅用自己的視角通過影像語言描述現實的女性導演,一直以來給觀眾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精彩故事中,展現角色最真實又動人的人物弧光。
這一次,她是通過普通人的視角,進入那個恢弘歷史現場。
看朱一龍杜江踢著正步,捧著國旗走向旗杆,抬手,敬禮!我淚奔了
薛曉路的拿手好戲,就是選演員。
有觀眾說,杜江飾演的升旗手,真像當年香港媒體譽為「超級美男子」的升旗手朱濤。
但照我說,不僅是形似,更重要是神似。
《烈火英雄》中他飾演的消防英雄,那一幕讓萬千觀眾淚如雨下的吃雞腿.gif,怎麼看怎麼揪心。好不容易離開火場救援,又奔赴升旗儀式現場,不同的角色,眼神里都透著同樣的堅定。
為了還原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導演薛曉路直接把朱濤請來當升旗部分的總指揮和顧問,指導杜江、朱一龍等演員。
朱濤對當年升旗儀式的記憶是:「國旗旗杆的高度是八點二八米,國歌時長四十五秒,每秒國旗要上升零點一二三米,差一秒就差十二厘米,必須保證『國歌一響國旗升,國歌一停旗到頂』。
在他的指導下,演員們除了訓練走正步、升旗這些基本動作,就連下巴、仰頭的角度也會被逐一糾正。
預告片里的杜江、朱一龍表現怎麼樣?
反正當我看著他們邁著整齊的正步整齊地走向升旗台時,那種莊嚴肅穆歷史氛圍中透出的英氣勃發,真的燃到我,又帶著我一起融入了歷史。
注意一個細節沒?升旗手們在升旗時,握住旗繩的手捏緊了又鬆開,呼吸也變得小心翼翼。但鏡頭掃過去,那眼底的堅毅叫人一見難忘,既充溢著飽滿的情感,又仿佛流淌著清澈的一泓泉。
還必須說一說我深愛的兩位香港老戲骨——惠英紅和任達華。
鏡頭投向他們,也就是折射出了在那個時刻付出了大量努力的香港同胞。
一對夫妻,一個警察,一個鐘錶師傅,兩個人在鐘錶店的對話,瞬間演出了《歲月神偷》般的港片神韻,惠英紅飾演的女阿sir說了句,「一秒都不可以錯。「
任達華演的老師傅淡定回了一句「放心,一秒不晚」。
下一個鏡頭,就是任達華不眠不休,一個人就組成了一支鐘錶精準團隊。
再下一個鏡頭,惠英紅飾演的香港警察站在回歸儀式的第一線,當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警察們同時換上新帽徽,整齊劃一地敬禮。
而在港島的民居之中,任達華飾演的修表師傅正遙望升起的國旗,用手捂住胸口,眼眶閃爍。
僅憑一張臉微妙的變化,這些老戲骨就體現出表演的層次感,把內里真實的情緒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些無言的感情,都交融在那塊記錄時間的手錶里。
我最偏愛的,是這些老戲骨們自然帶出的、難能可貴的煙火氣。
換句話說,正是通過他們的表演,那個動人的歷史時刻突然融入了港人生活的尋常巷陌之間。
鐘錶每走一步,角色的每個表情,都帶觀眾見證了那段歷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通過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電影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重大歷史事件承載的家國情懷。
就像預告里說的那樣,為了這一秒,我們已經等了154年,不能再多等一秒鐘了。
連接著電影和觀眾的,既是歷史事件帶來的巨大情感共鳴,也是時間。
就我而言,就回憶1997年還在上中學的自己與全家人守在電視前看交接儀式忍不住飆淚的場景。
讓我的眼淚繃不住的,是預告片響起的那首《東方之珠》,這首歌選的真是好,1997年7月1日,交接儀式結束後,數百萬港人同時跟著電視合唱《東方之珠》,也是這首歌,在短時間裡傳唱祖國的大江南北。一首歌,承載了一個時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時光飛逝,東方之珠依舊,歌聲也依舊。
音樂是電影藝術魅力的一部分,一方面正如陳凱歌總導演說的,這部電影先是一個藝術作品。就《回歸》而言,帶有懸念感的情節,真實細膩的表演,充沛的情感力量,對歷史事件的生動呈現……所有元素完美結合,才構成一部藝術作品的底氣。
但就像當年在電視前落淚的任達華惠英紅,這一令所有中國人難以忘懷的重大時刻,又必然自帶歷史的磅礴氣勢。
也因為影片中交雜了屬於人的記憶和情感,用電影藝術雕琢出的作品就更動人。
一流的電影,向來都是要用時間打磨的。
但《我和我的祖國》這樣的電影,僅僅能用拍攝時間衡量嗎?
那7個瞬間,像是被放置在顯微鏡下觀察的7個歷史切片,故事身後的歷史,深厚久遠,那些故事順著歷史的大江大河奔流至此,融入了電影人的鏡頭裡,就成為了這樣一部向祖國獻禮的電影。
在滾滾向前的時間車輪面前,一個人真是渺小,一秒鐘真是短暫。
但正是一個個渺小的個體,創造出了這麼多了不起的歷史,正是新中國的每一秒,成就了今日的大中國。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國?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就在問題里?
任憑滄海桑田,有一點永恆不變: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看著預告片又突然想起:1997年,原來已經是22年那麼久了呀。
真想在那一天,在電影院裡,再聽一聽那首老歌——
「讓海風吹拂了幾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