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抗日戰爭,淞滬會戰是一個繞不開的戰役,雖然淞滬會戰以國軍的失敗告終,但這場戰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七七事變後,日本想要仿效東北,企圖在華北也建立一個偽滿洲國。為了確保南京的安全,國民黨制定了殲滅上海三千日本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計劃,以及堵塞江陰全殲日本長江艦隊的方案,後因為作戰計劃泄露,日本艦隊逃出了長江口。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這一事件讓本就劍拔弩張的中日兩國更加緊張。事件發生第二天,中日雙方就此事開始交涉和談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上海市長俞鴻鈞秉奉蔣介石之命嚴辭拒絕。日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所屬分艦隊緊急開赴上海待戰,同時命令海軍第1特別陸戰隊以及其他部隊增援上海。
日本人殺機已現,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政府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並於8月13日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
1937年8月14日,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87師和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出的樣板師,全制式德國武器裝備,為國軍精銳。淞滬會戰開始時,國民黨部隊可以說是占據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而當時日軍在上海的部隊僅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緊急從日本商團中動員退役軍人,合計也不過4000人,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堅固工事頑強抵抗,竟然使中國軍隊一直無法完成重大突破。
就在我們無法消滅日軍的同時,8月15日,日本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第3師團、第11師團等軍直屬部隊進攻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8月21日運輸著日軍上海派遣軍先頭部隊約1萬餘人從日本出發奔赴川沙鎮、吳淞口一帶。
自此以後,中日雙方在上海一地不斷投入軍隊。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兵力總數在80萬人以上。日軍投入也有30萬人。
中日雙方在此次會戰中均傷亡慘重,舉幾個例子:
9月5日,日軍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奉命堅守寶山的98師第583團3營500餘人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抱與陣地共存亡之必死決心,一次次打退敵軍瘋狂進攻。姚子青率全營官兵打盡最後一顆子彈,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上海告急,桂軍最精銳的6個師趕來救援。經過重新部署10月19日,開始了反擊,六個師挑選了上萬名敢死隊員,帶著鋼盔,冒著槍林彈雨朝著敵人衝去,敢死隊不斷衝鋒,身邊的人不斷倒下,僅僅三天時間,整整6個師,6萬多人,陣亡4萬多,一萬多名敢死隊全部戰死!
就在戰況吃緊時,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部分部隊為避免被圍已經自行組織撤退。蔣介石下令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陷。
1937年11月5日,何應欽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最高會議的報告中宣布,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已達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間,在後撤途中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約為29萬人。不完全統計,僅此一役國民黨陣亡軍長1人,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泄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