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不僅生活於我們現實生活里,還長存於古人的詩意中

2019-12-12     新銳散文


時已隆冬,草木蕭疏,偶見湖邊的蘆葦依然青蔥挺拔。

數枝蘆葦團聚於湖邊,只與清風明月相伴,和土地湖水為臨,從不入繁華市井,永不占良田美宅。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一直保持青春形象,未見衰老之態。待來年春天,在不經意間,又見新芽露土,呈現新的希望。似乎不親眼看到新的希望到來,就不敢老去。

蘆葦總是野生,生於淺水或沼澤之中。其根深藏地下,傳統上如小孩消化不良而致漲氣,可挖掘蘆葦根煎湯服用,飲之可愈。想必有些淡淡的甜味,蘆根連治病都讓人感到溫馨可親。

蘆葦之莖可編織葦席。用石滾將莖壓扁,拆開,用經緯之法取斜織方式織成長方形,再將邊角摺疊對齊,即成涼蓆,原來為家家必備之物。現在人們雖休息時不是必用,但如值喪事,還需蘆席放置於靈前用於祭奠,下地相從蓋棺,蘆席將與人永伴。

每到端午節,人們即想到蘆葦,需要蘆葦葉包粽子,無論粽子用何種物品做成,花樣如何翻新,但必用葦葉包裹,從未改變。沒有葦葉的清香之氣,端午節將失去很多魅力。

蘆花在生長後直到成熟,從不飄落,從未影響過人們的出行,只是執著地在風中搖曳。現在的人們可以似為無物,早年卻是農村不可缺少之物。雖然做襖用於保暖效果不佳,至今蕭縣還流傳著「鞭打蘆花車牛返」的傳說,是孝道文化發祥地的證明,但用於冬天做鞋卻是佳品。如果在集市上看到木底窩子擺在攤位上,就是告訴你,嚴冬已經到來。在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嚴冬,用蘆花做成的各式各樣的木底窩子派上用場。用木頭做底,邊上鑽出一圈小孔,從小孔內穿上細繩,將一縷縷蘆花編織其上,做成鞋形,即為窩子。看似粗糙,穿上後卻倍感溫暖,不再畏懼冬日的嚴寒。當窩子踩在厚厚的雪地上,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時,那是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採集蘆花製作特殊的鞋子,戰勝自然的信心表露。

蘆葦不僅生活於我們現實生活里,還長存於古人的詩意中。從《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中,我們可以感受蘆葦的清雅之態,直與青春、思念、愛情相依;在《詠蘆葦》「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里,可以體會蘆葦的天然可親,與世無爭的高尚情懷。

蘆葦是高士,從不向人們要求什麼,只在人們需要時全力付出。每當西陽西下之時,昏黃的日光斜照於蘆葦叢中,微風吹拂下的剪影構成一幅難以忘懷的畫面,這正是蘆葦給予人間最美的風景。

作者簡介

汪鋒,安徽啟宇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日常愛好文學、民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HjX-W4BMH2_cNUgDg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