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被人民日報點贊,湖南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為啥被稱「女神」

2020-04-09     今日女報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張秋盈

「今天是周一,歡迎大家準時參與『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網絡大課堂。」螢幕上,郭曉芳笑容可掬,這是最近幾個月,湖南省中小學生們熟悉的場景。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期間,「網課」成了孩子們學習的主戰場,而「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網絡大課堂則是期間覆蓋率最廣、最受歡迎的網課之一,最高點擊量達3億多次,被《人民日報》稱為「近段時間以來湖南最紅網課」。

「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網絡大課堂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省教育廳主辦,每周一在6家電視、6家網站、6個手機客戶端同步播出,全省中小學生統一收看。授課團隊均為全省名師,每周準時出現在螢幕上的主持人郭曉芳無疑成了孩子們最熟悉的面孔。但孩子們不知道的是,除了主持人,她還有一個更具體的頭銜——「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網絡大課堂總班主任。更不為人知的是,儘管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郭曉芳舉手投足儼然一名專業主持,但事實上,她的真正身份是長沙市育英小學的一名美術老師。

那麼,這個匯聚全省名師且紅極一時的「大課堂」,它的總班主任為什麼會是她呢?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在採訪完這位被家長孩子稱為「女神老師」的主持人之後,給你的回答只有兩個字——優秀!

讓孩子們在戰疫中成長  

熟悉郭曉芳的領導和同事都知道,她是妥妥的大美女,用一句耳熟能詳的網絡語言概括,就是完全可以靠顏值吃飯的她偏偏要靠才華。多才多藝,精通書法、繪畫、音樂、詩詞、主持……這些都是郭曉芳身上的標籤。

早在7年前,郭曉芳就已經涉足網絡教學,對於如何利用網絡實現鄉村和城市的教育均衡,她很有見解。這大概也是她最終與湖南省網絡大課堂結下不解之緣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她與時俱進的職業素養也在這堂聞名全省的網紅課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2019年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網絡大課堂「我是接班人」已播出第一課《我和我的祖國》與第二課《追逐夢想 向陽而生》。按計劃,接下來播出的鼠年第一課應該是《勞動最光榮》。

小年夜,為了備課,郭曉芳火速吃下了一碗方便麵。剛剛把課備完,疫情新聞就鋪天蓋地而來。「《勞動最光榮》肯定不能上了,省級大課堂,在這樣的時候要有所擔當。」郭曉芳說。接下來的整個春節,她都在琢磨,非常時期,新年第一課的主題應該是什麼?

2月10日,這個原本湖南中小學生開學的日子,1500萬中小學生通過多家電視媒體、網頁直播、手機直播的方式,迎來了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在戰「疫」中成長》。

「『戰疫』原就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孩子們從一線醫護人員、志願者身上,從每一個普通人身上,可以學會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熱愛祖國。」雖然不是專業媒體人,但郭曉芳的新聞敏感似乎與生俱來。《在戰「疫」中成長》播出後,獲得了同時段電視收視率全省第一,手機點播15萬餘次。郭曉芳走在路上,不時有人拉住她問:「你就是那個大課堂里的郭老師?」

開學時間一再延遲,郭曉芳建議,不妨把當前的網課做成一個系列,分別為「致敬科學」「致敬英雄」「致敬未來」「歸來」等。選取疫情中的若干個切入點,整合成一個主題篇章,挖掘疫情中最真實的人性善意和生活感悟。

「比如我們講『英雄』,除了醫生、科學家,我們也會把鏡頭對準環衛工人、社區民警等等,這些人物離孩子很近,很真實,也很親切。」郭曉芳的想法很有網際網路思維:網絡課堂並不僅僅是給孩子看的。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是和家長一起上網課,所以課堂內容也必須增加一些成人視角。在郭曉芳看來,每一堂主題課,其實就是講故事,能生動地把故事講完,教育也就春風化雨。

在致敬英雄的篇章里,有一個含蓄的鏡頭。背景是郭曉芳的口述:「英雄,在今天,也在明天」,畫面是一群學生正在奔跑。郭曉芳看到,有孩子的彈幕彈出來:「我們就是明天的英雄」。

「雖然隔著千山萬水,但他能理解這樣的鏡頭和教學語言,我覺得這便是一種教育的抵達。」郭曉芳說。

通過網課實現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均衡  

談起教學成果,年輕的郭曉芳多得數不勝數:國家級教育獎項2次,省級教育獎項4次,各類市、區獎勵60多次……同時,她還是「長沙市卓越教師」「長沙市魅力教師」「長沙市芙蓉區首席名師」。

早在多年前長沙市開通網絡聯校時,郭曉芳就堅持每周義務為寧鄉偏遠山區山林、蘇家、白沙三所學校的學生上美術課。韶山、懷化、湘西等偏遠山區的孩子也都共享過她的美術網絡大課堂。

郭曉芳記得,她第一次給山區孩子上課,課堂設在一個空蕩的教室里,她一人面對著一塊螢幕,螢幕那邊,三四十個不同年紀的孩子正看著她。「我看著他們,好像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郭曉芳說,孩子穿著厚厚的棉服,揚著灰撲撲的臉趴在老舊的桌椅上,這樣的場景自己太熟悉了。她出生於邵陽市隆回縣農村,父母是鄉村教師,從小她就住在村中學校,感同身受的體驗堅定了她要上好遠程網課的決心。

在鄉村教育中,素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大多數農村娃一心苦讀「語數外」,而音樂、美術、體育類課程幾乎少有體驗。與之相對的是,城市學生卻又生活在「教學資源過剩」的環境里。「但其實農村的孩子,更要讓他們接受到藝術,因為藝術更能撫慰人心。」有一次,郭曉芳在網課上問孩子:「你們兒童節最想要什麼禮物?」當時她以為孩子們一定會提到某款新流行的玩具,但那些舉手回答的孩子,想要的都是「見到爸爸媽媽」。

「這樣的答案,我想人們聽了都會想流淚。」郭曉芳說,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她希望通過網絡教學,讓他們去感受藝術,通過藝術教育去溫暖他們的心。

「網絡課堂就是實現教育均衡的一個最好途徑。」郭曉芳說,無論是全省的網絡大課堂,還是長沙市網絡聯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育均衡。

女神老師的「魔鬼訓練」  

因為外美內秀的緣故,一些家長和孩子稱郭曉芳為「女神老師」。但「女神」在進入大學之前,連專業的畫筆甚至毛筆都沒見過。她從小喜歡唱歌、畫畫,旁聽了一次縣城青少年宮的藝術課,從此就忘不了。村小學裡有一把手風琴,她自己搗鼓了幾個月,竟然能彈出曲子來。進入師範學校,算是圓了郭曉芳的藝術夢和教師夢。

「真正走上講台後,我發現做老師不能把功夫僅僅停留在教學技法上,而應該花時間去提高自己的修養。當一個老師渾身上下散發魅力的時候,她的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此後,她在多個維度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寫作、普通話、畫畫,個人的形象氣質,最核心的是「書法」。

每天早上6時30分,郭曉芳會準時起床,進行發聲練習,接著便開始練楷書。寒暑假的練習時間是每天7小時,教學期間,她也會每天靈活抽取3到4小時用於練字。「練習小楷,我整整堅持了7年。」讓郭曉芳驕傲地是,她的書法近年來頻頻在國內獲獎,引起了湖南書壇的廣泛關注。

為了省下時間練習才藝,她極少逛街、看電影,閨蜜們能去做瑜伽,而她為了保持體型只能邊刷牙邊壓腿,邊開車邊練聲。「我很相信一萬小時定理,只要設立了目標,就一點點朝它靠近。」郭曉芳說。

她把針對自己的這種「魔鬼訓練」告訴孩子們,「雖然有些技能、知識一開始我們不會,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重複練習來掌握它,相反,有些技能雖然我們掌握了,但是不去練習,那麼這項技能最終只會變成一項模糊記憶」。

最近,因準備湖南省網絡大課堂的郭曉芳,已許久沒有拿起過毛筆。4月2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剛剛採訪完,她就操起毛筆開始練字,「兩個月沒寫了,再不寫就生疏了」。當寫完第一個字,她又驚喜地跟記者說:「這一筆一畫,提按頓挫,已經植入記憶深處,提筆就像回到故鄉的感覺,熟悉得無以復加,這就是7年沉澱的結果。」


編輯:小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5vMYnEBrZ4kL1Vi7n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