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季度火鍋行業現狀,看2023趨勢

2023-03-31     火鍋餐見

原標題:從第一季度火鍋行業現狀,看2023趨勢

導語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世界各國代表對中國當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表示很震驚」,中國經濟正在強勢復甦!

在強勢復甦的經濟環境下,2023第一季度已近尾聲。

在這三個月,火鍋餐見觀察了品類、品牌、食材、供應鏈,實地探訪了數十個城市,採訪了上百名餐飲人,歸納總結了4條行業趨勢。

把場景當成產品來打造

體現氛圍感

2023年一開年,「場景之戰」就已打響。

去年興起的地鐵風、巴士風、圍爐風、露營風也一直延續至今,火鍋開始走出室內,奔向更大的天地。

其實,火鍋餐見很早就注意到火鍋店的場景變化,像過去的、靜止的風格,諸如民俗風、田園風、東南亞風、斷壁殘垣風等等,

過去的場景是靜態,現在的人們,更喜歡動態的場景,說白了,不能拘泥於室內,這一消費需求的背後,針對的則「氛圍感」。

從根源和基因上講,火鍋自帶社交屬性、自帶「氛圍感」。

火鍋起源於重慶碼頭,縴夫們借江水洗食材,露天之下,席地而坐,圍爐燙食,氣氛隨意、言語無忌,氛圍感十足。

所以,氛圍感本身就是一種產品,換言之,場景是為「氛圍感」服務。切忌本末倒置——先有氛圍感,才有場景。

你准遇到過這樣的餐廳,沒什麼裝修、服務一般、產品也沒特別的亮點,但就是生意火爆,原因就是做足了氛圍,像一些大排檔、地攤火鍋、社區火鍋,他們把場景當成一種營銷手段,把氛圍感當成了產品來做。

餐飲行業逐步進入

「第四消費時代」

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寫,消費社會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四消費社會的特徵有「環保、共享的觀念盛行,無品牌傾向和本土傾向等」

共享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進而催生出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之類的產品,但餐飲行業的共享還在起步階段,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品牌下屬分店之間,共用一個中央廚房或供應鏈。

餐飲同行之間共享央廚的情況比較罕見,但在其他行業已有先例,像咖啡品牌DAO與同行MIX島,就屬於共享經濟關係,當然,二者的經營時間段不同;

跳海精釀與非二進位雞尾酒,也是共享經濟關係,成本和風險共同承擔,二者雖都是賣酒,品類卻不同,可謂「品類互補」。

那麼,推而廣之,火鍋店,尤其是火鍋單店,能否進行跨品類聯合,走共享之路?比如火鍋與中餐廳、與飲品店等。

關於「無品牌和本土化」的特徵,在火鍋行業也有跡可循,在消費降級的當下,消費日趨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大牌,而是投靠「性價比陣營」——誰的性價比高,我就買誰。至於品牌度,並不在「購買前提」之內。

關於「本土化」,後文會具體說明。

火鍋品牌出現「多元化戰場競爭」

三年的疫情,培養了大眾看短視頻的習慣,這塊風水寶地也早已被商家盯上,火鍋品牌的行為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較為常見的變化是,從過去的「堂食+外賣」到如今的「堂食+外賣+社交、短視頻平台」。

尤其是今年開年,打開小紅書,你能看到滿坑滿谷的種草品牌;打開抖音,你能看到各種達人在探店,視頻下方的商品連結掛得五花八門;打開快手,你能看到商家聲嘶力竭的自播……

尤其是疫情之後,情況愈演愈烈,商家都在搶占這些平台,關於競爭對手,他們也不再只盯著1到3公里的幾家店鋪,而是時刻瞄向這些熱門平台,隨時準備更新和反擊。

線上戰場的競爭,會在2023年進入白熱化,比拼更多的是,誰的文案高明、誰的圖片精美、誰的視頻有創意。

從這個角度而言,「產品」的外延更大,文案、圖片、視頻等內容物,都屬「產品」之列。

這對未來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是產品高手,還要是內容高手,否則,很難在多元戰場上存活。

食材本土化,更顯中國味

上文提到,中國餐飲正逐步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其中一個特徵是「本土化」。

所謂本土化,廣義講,是指追捧本國文化、喜歡本國元素,比如穿漢服、吃中餐、買國貨等,反映到火鍋行業上,最明顯的特徵則是國潮風場景的興起,像小龍坎,典型的國潮裝修,處處體現中國古典建築之美;還有以三國為主題的五虎將火鍋、巴蜀大將火鍋等。

食材本土化分兩個部分,一是本土食材的應用,二是對外來食材(食物)的改造。

本土食材的應用比較常見,現象是「各種細分品類火鍋的崛起」,如豬肚雞、椰子雞、糟粕醋火鍋、螺螄粉火鍋等極具地域特色的品類。

在2023年,食材本土化程度會繼續加深,一些地域特色食材也將強勢登場,像雲南的菌菇、廣西的蝦、安徽的貢菜和蛋餃、甚至昆明的米線、宣威的火腿、紹興的黃酒、玉溪的冬瓜蜜餞會搬進火鍋店。

在對外來者的本土化上,更多是一種思路的創新,這對於火鍋人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像茶顏悅色旗下的鴛央咖啡採用「西咖中做」,通過咖啡和茶的創意疊加,出品的「中式咖啡」,可謂探尋咖啡的另一面;再如定位為「中式漢堡」品牌的塔斯汀,2年開出2000家,總店3000家,將漢堡本土化。

「西物東用」的思路,火鍋人亦可思考。

實際上,「本土化」背後的支撐,是綜合國力的提升,是強勢經濟的復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b86307e66bcc6862cd493c69a27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