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自己的學生出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豎著下葬,死也要站著!

2023-05-17     史密記

原標題:他被自己的學生出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豎著下葬,死也要站著!

因為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中華人民淪為了西方列強的魚肉近百年之久,在這百年屈辱的歷史進程中,湧現出了無數的愛國主義人士,他們將救國救民作為己任,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探尋救國的道路。

可救國之路又談何容易,流血犧牲是常有的事情,他們的犧牲為後人繼續探尋救國之路提供了經驗和教訓,新中國成立也有他們的功勞和貢獻。

在晚清時期有這麼一個人,他出身不錯,原本可安逸過完一生的他卻選擇了革命的道路,不僅因為研究炸彈而炸傷了一隻眼睛和手臂,最後因為學生的出賣獻出了生命。

這個人就是李蔚如,他是中國近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他自幼愛國,並且不畏生死投身革命,如果不是被學生出賣被殺,他的影響或許會更大。

在知道自己即將被處死的時候,他留下的遺言是棺材豎著下葬,死也要站著。不能理解李蔚如遺言的外國人,永遠不會懂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

立志報國

1883年,李蔚如出生在重慶,雖然自己的家庭還算殷實,可是晚清政府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候。

眼看著晚清政府大廈將傾,普通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李蔚如深感無力,愛國主義的思想自幼就在他心裡生根發芽,得益於家中經濟條件不錯,李蔚如沒有像底層百姓的孩子一樣為了生計而奔波,他有機會坐在學堂里讀書。

思想守舊的父親讓李蔚如讀書的目的是參加科舉考試,李蔚如也參加了晚清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但名落孫山了。李蔚如讀書十分用功,卻沒能金榜題名,因為他看的不是科舉考試的四書五經,反而是當時一些進步的革命期刊。

1904年,八國聯軍侵華的種種暴行徹底激發了李蔚如心底中愛國主義和怒火,在國內報國無門之後,21歲的他遠渡日本學習。

當時孫中山等人已經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李蔚如抵達日本之後很快就成了同盟會的一員,在日本,李蔚如一方面繼續學習革命理論,另一方面也開始學習研製炸彈,因為革命不僅需要理論,還需要武器。

1908年,李蔚如回國,按照組織的安排到四川組織當地的同盟會開展工作,但因為消息泄露,李蔚如只能前往廣州躲避通緝。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李蔚如也是這場起義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但不幸的是起義失敗,72名烈士以身殉國。

廣州起義失敗,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決定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李蔚如也回到了老家重慶擔任體育教習。

體育教習只不過為了掩飾身份,他私下裡在當地秘密的組織學生軍隊,而且他沒有忘記在日本學的製造炸彈,在家中不斷年的研究和改進。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研究炸彈本就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有一次炸彈意外爆炸,直接炸傷了炸瞎了李蔚如的右眼和右手。

理想受挫

這次的意外事故絲毫沒有改變李蔚如的救國之心,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他製造了上萬枚炸彈,這些都是為了起義而準備的。

1911年11月22日,同盟會在重慶發動起義,聽到槍聲之後李蔚如帶著自己製造的炸彈趕往起義地點,當部隊準備攻城的時候,頑固派試圖阻擋。

此時李蔚如直接帶著炸彈走到頑固派的面前,如果頑固派不放棄抵抗就同歸於盡。真正的革命之人是不畏生死的,這豈是貪圖錢財的頑固派能做到的,所以頑固派直接放棄抵抗,這次起義成功了。

因為有勇有謀,李蔚如擔任涪陵軍政府的司令一職,可是沒想到辛辛苦苦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卻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

1913年,李蔚如又加入到了伐袁大軍中,失敗後又前往日本避難學習,其後再一次加入到討袁大軍中,參加了蔡鍔領導的護國軍。

在討袁軍隊組建的過程中,李蔚如看清了軍閥混戰的本質,也看清了推翻了清政府,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現實,理想和抱負深受打擊的他決定歸隱老家。

李蔚如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人物了,即便是歸隱老家,也有很多勢力看重他的影響,最後出任涪陵四鎮鄉聯團辦事處副處長。

重新燃起李蔚如革命鬥志的是共產主義,他認為這才是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後來他也如願和共產黨員聯繫上了,開始在當地建立農民組織。

不懼生死

他先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培養了一批信仰共產主義的骨幹,其次又利用辦學的名義開始宣揚進步思想。

到了1927年的時候,李蔚如已經在當地建立起了一支規模不小的農民軍,加上他早年也有參加起義的經驗,他還給自己八千多人的農民軍弄了七千多條槍,成了涪陵地區的革命的中心。

當時的重慶地區是大軍閥劉湘的地盤,他不可能任由李蔚如在自己的地盤上逐漸壯大武裝勢力,一直想要除之而後快。

加上李蔚如和當時紅軍領導劉伯承有來往,劉湘擔心他們來一個裡應外合,端了自己的老窩,李蔚如當時也確實有這個想法,只不過是錯過了一次最佳時機。

李蔚如一邊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一邊繼續和共產黨人保持聯繫,而劉湘那邊已經動了殺心。

1917年7月,李蔚如收到了自己學生郭汝棟的求救信,信中說劉湘的軍隊要進攻自己的部隊,自己打算跟隨老師,劉湘容不下李蔚如的事情已經是司馬昭之心,當時這封信來的十分蹊蹺,而且李蔚如也得知在此之前郭汝棟和湘軍來往密切。

當時就有人反對李蔚如前去營救郭汝棟,可是李蔚如還是想去爭取一下,如果成功了農民軍的勢力就進一步擴大了,再者他也顧念著師生情。

李蔚如沒想到自己直接落入了包圍圈,被捕之後敵人首先是利誘李蔚如勸他投降,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早已出生入死好幾次的李蔚如根本不在乎敵人任何嚴刑逼供,惱羞成怒的敵人最終將李蔚如殺害了。

臨死之前,李蔚如寫下了遺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他死後喪事一切從簡,而且他的棺材要豎著下葬,死也要站著。

國家不強、民族不興,死也要站著的李蔚如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他為了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奮不顧身,遺憾的是死在了軍閥混戰中。

小結:

如果李蔚如沒有被學生出賣遇害,他的資歷和能力在共產黨中都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他抱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一定能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可投身革命的人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任何意外都能處變不驚。只是李蔚如沒有想到會被自己的學生出賣,他臨死之前沒有對死亡的畏懼,只有對國家不強,民族不興的遺憾,所以他的臨終遺言就是棺材要豎著下葬,死也要站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7fe69c6380b7553169fda581b3b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