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青藏高原》的李娜,在97年突然剃度出家,其中有何「貓膩」?

2023-06-28     史密記

原標題:唱《青藏高原》的李娜,在97年突然剃度出家,其中有何「貓膩」?

名利場上浮沉,鮮花、掌聲、讚譽,有人庸庸碌碌、奔波繁忙;有人為此沉淪,作繭自縛,多的是身不由己、貪嗔痴念。也有人選擇淡然轉身,遁入清凈之門。

她就是李娜,靠自己在演藝圈拼下一席之位,歌手事業正值蒸蒸日上,盛景初現,她卻突然淡出人們視野,遁入空門,一心向道。

輕描淡寫拋卻過往凡俗,成就也好,毀譽也罷,自此再無歌壇李娜,只有佛門弟子釋昌聖。

圓夢歌壇

李娜是一個地道的鄭州姑娘,童年生活並不如意,五歲時她便失去了父親,與母親和妹妹相依為命。

縱使不得生活眷顧,李娜也時常保有一顆熱情的心,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喜歡唱歌,喜歡用歌聲來點綴周遭的單調無趣。

母親十分支持女兒的唱歌夢,儘管生活拮据,她還是從不多的積蓄中取出一部分,供李娜去河南省戲劇學院進行系統的學習。

李娜勤奮刻苦,不負所望成為戲劇學院的尖子生,畢業後留校參演了多部傳統豫劇。十九歲的她憑藉《百歲挂帥》中佘太君一角榮獲「河南省第一屆青年演員調演獎」。天賦異稟、少年有成逐漸成了她的標籤詞。

但李娜總覺得這些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這個年代正是流行樂興起之時,李娜一直把鄧麗君當作自己的偶像和榜樣。她對唱歌的執念愈發深刻,從豫劇團轉向歌舞團,最後索性離開舒適圈,獨自北上,追逐自己的唱歌夢。

起初她的北漂路並不順利,沒有人脈也沒有門路,可謂舉步維艱,一次意外的機會,她參加了一場全國性的歌手大賽,並在比賽中大放異彩,一舉奪冠。

這次的成功讓李娜順利躋身音樂圈,影視曲目的合作商紛紛找上門來,年輕的她迅速在圈中占據一席之地。

雖身處名利場的漩渦,李娜也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在她的認知里,藝術就該是純粹的,僅僅是心有靈犀的藝術碰撞,藝術不該為任何經濟利益所驅動。

她不願意湊熱鬧,往人多的地方擠,1987到1997這十年間,李娜並非追名逐利,向明星的道路上發展。而是退居幕後,沉澱自己的音樂才能。十年間,國內一半以上影視片的主題曲都是由她演唱,數量多達兩百餘首。

隱於幕後,不斷輸出膾炙人口的作品,以是少有人知曉李娜這個名字。但她演唱的歌曲卻流傳極廣。朋友惋惜於她的「歌紅人不紅」,李娜卻不以為意,反而覺得這樣的創作環境很輕鬆,聽眾對作品的認可才是對她最大的鼓勵。

藝術的寵兒

李娜的「歌紅人也紅」來自一次偶然的合作。

1994年,李娜和著名詞作家張千一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裡恰好有一個LD的光碟,裡面存放有一些老歌的伴奏。

晚飯後,大家興致很高,便提議「隨便唱兩嗓子」,李娜唱了許多鄧麗君的歌,出於嘗試心理,還試唱了一首藏族風情的民歌,叫《北京的京山上》。

也正是這首歌,讓張千一非常驚喜,多年的默契合作,他對李娜的唱歌功底十分了解,不過藏調歌曲這樣的民族唱法卻是第一次聽,她的聲音奇蹟般貼合自然,空靈、大氣、獨具風情。

張千一當下便對李娜說:「我一定為你,寫一首藏族風情的歌。」

這個承諾不久就得到了兌現,一個新的契機應時而來。電視劇《天路》的製作組找到張千一,希望他能為這部劇創作樂曲,《天路》講述的正是來自西藏的故事,再現了青藏公路的探路與修建。

藏域風情的歌曲,張千一第一個就想到了李娜。因創作時間緊迫,他們來不及去西藏採風,只靠對雪域高山的神往與幻想,便創作出了一部流傳至今的經典——《青藏高原》

一句「亞拉索」,李娜空靈極具穿透力的聲音便把聽眾帶到了西藏,讓人們閉眼就能見到蜿蜒曲折的青藏線、巍峨聳立的布達拉宮。

《青藏高原》的「高」,也正是此歌音域極高,演唱難度極高,縱使李娜的技巧和功底已達爐火純青,這對她來說依舊是個不小的挑戰。張千一則毫不掩飾地表示,《青藏高原》這首歌就是為李娜量身定做的,當下的流行歌手,沒有人能完成這麼高難度的作品。

初創作時,張千一對音域要求還相對保守,片尾的高音不敢起得太高。李娜在試唱一遍後,表示她的高音還能往上,主動要求調整。這才有了後來者望塵莫及的《青藏高原》。

這首歌的錄製十分順利,李娜在錄音棚狀態極好,沒有遇到瓶頸,沒有障礙,一遍就錄過了,所有人都表現出超預期的滿意。與她同錄片尾曲的蔣小涵甚至玩笑道:「聽到她唱的歌,我以後都不敢唱了。」

電視劇《天路》播出後,《青藏高原》火遍全國,成了流行音樂的標杆,不少歌手挑戰它的高音,以此來檢驗自己的聲樂水平。但經典仍是經典,時至今日,也沒有哪位歌手的翻唱能超越李娜。

苛刻的藝術家

《青藏高原》讓李娜一炮而紅,各界讚譽紛至沓來,中央電視台幾番邀請她前去領獎,李娜都以工作事宜為由婉拒,謙虛道她所有的成功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不是她一個人的榮譽。

她說:「藝術的高峰要從寂寞中獲取。」此般寂寞,是獨自踏山尋嶺,在音樂的世界中不斷攀進。

1997年,李娜攜自己的創作團來到張家界天門山,她很早之前就有一個理想,要追求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巔峰,做中國自己的民族音樂,歌頌五十六個民族,歌唱祖國的大好河山。來天門山採風正是這個目標的第一站。

彼時中國本土音樂市場形式單一,反倒是美國音樂和港台音樂風靡一時,李娜作為現代派音樂的第一批開山者,深知僅靠個人力量無法將民族性的音樂發揚光大,於是便想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樂,吸引更多歌手加入他們。

她的作品追求創造性和開拓性,將各種民族小調融合到流行音樂之中,不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

李娜希望,終有一日他們的歌手不只是站在華爾街為國人演唱,更要讓屬於自己國家的民族音樂,站到國外主流舞台上,受他人仰慕,受國際認可。

李娜說,她可能不是這個人,但她絕對是為此努力的一分子。

這樣的理想追求之下,名利往往成了前行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但李娜是個意外,聲名顯譽只是她實現夢想的一個助力,她永遠都以音樂藝術家的身份要求自己。每天堅持練歌十餘小時,對自己要求之高近乎苛刻。

外人只知道她能十分輕鬆地駕馭高音,能在三個八度的音域之間自由馳騁,看起來毫不費力。殊不知,越不費力下的功夫越大。

朋友評價她為音樂瘋魔,遇到瓶頸就將自己關在房間裡,長達一個星期不問他事,只鑽研自己的聲樂練習。

李娜把這種狀態形容為「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只有不斷發現問題,突破難題,解決麻煩,才能有所進步。在外人看來的「自我折磨」對她來說甘之如飴。

俗話說不瘋魔不成佛,勤苦與天賦相合,李娜一直保持著對唱歌藝術的熱情,也有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數十年如一日的積澱,讓她的唱歌功底十分紮實。

李娜篩選自己的合作曲作十分嚴格,她認為不好的作品,那便一概拒絕不唱,有些追求噱頭的商演,縱使對方將出場費提高至八萬,她也不為所動。在作曲上她也十分嚴謹,有一次僅僅為了一個音符的處理,李娜往返工作室十餘次,反覆斟酌商討才敲定令她滿意的方案。

她從不與其他人攀比歌壇第一第二的虛名,這些虛名在她看來就是自己給自己使絆子,李娜只與過去的自己相比,要做得更好一點,再好一點,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才是她一直奮鬥的方向。

悄然隱退,遁入空門

自《青藏高原》之後,李娜陸續發行了好幾首歌,1997年,在歌迷的資助下,她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重錄了自己最喜歡的十餘首歌。

專輯發布之前,李娜還十分擔心銷量問題,怕投資人虧本,沒想到專輯銷售空前火熱,往往一經發售就被哄搶一空,有次她還發現有歌迷拿著盜版專輯請她簽名,讓她哭笑不得。

這次意外的嘗試大獲成功,李娜的專輯還被評為「年度十佳發燒碟」,一時之間大街小巷都傳遍了她天籟般的聲音。

這一時期可謂李娜歌壇事業的巔峰,歌曲早已有了極廣的傳唱度,作為歌者,她的名字也逐漸被大眾所知,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這本該是屬於李娜的黃金時代,無奈造化弄人,就在1997年下半年,她突然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默默退出歌壇,從此少有音信。

這個「突然」是相對於李娜的歌迷乃至她身邊的朋友而言,於她自己而言,這更像是一個註定會發生的故事。

1997年上半年,李娜來到天門山為自己的民歌採風,這之後,她就被這裡的山水人情深深吸引。傳言說天台山普壽寺的主持曾贈予她六字真言,李娜受此點化,瞬即作出削髮為尼的突然之舉,連她的母親也十分不解,規勸無果只得尊重她的選擇。

一代歌壇王后突然落髮為尼,這一消息震動了整個音樂界,盛世在前,李娜選擇拂袖離去,將種種名利讚譽拋擲腦後,一身輕輕遁入空門。大抵是厭倦了名利的追逐,不想受縛於他人的評價。

李娜喜歡唱歌,喜歡的是通過自然的聲音去抒情表意,當名譽接踵而至,誹謗也伴之而生,純粹的唱歌似乎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雖然她的生活在旁人看來豐富多彩,可只有李娜自己知道,每每獨處之時,她就情不自禁思考:難道我這一生就這樣下去,自己表演,也表演給別人看,歡樂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痛苦還要掩飾,帶著面具生活,永遠也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

她說過花邊新聞不能當作主題,但盛名之下,媒體爭相追捧,李娜的一舉一動都極具關注,包括她那兩段短暫滑稽的戀情。

在這兩段感情中,李娜傾心付出換來的卻是對方的欺騙和外界不明事由的譴責。兩任戀人,一個是溫柔體貼的東北男人,一個是志趣相投的音樂家,與她相戀之時二人竟皆有妻兒。她不明不白成了所謂「插足者」,心灰意冷地離開,精神狀態也受到不小的打擊。

種種緣由因果,李娜不再眷戀俗世,她疲累了,想要歇歇,想尋找一處寧靜之地,過往毀譽也好,恩怨也罷,與其時時想起擾人心煩,不如索性斬斷過往曾經。

李娜是有佛性的,她在創作上是純天然派,自然、平和、大氣,她的歌聲有一種穿透人心的魔力,聽者往往為之心折,直擊靈魂。

各界猜測紛紛,她的歌依舊有人在傳唱,歌者已然不問俗世。

李娜喜愛天台山的風景人情,自己斥資在一處山上建了座小屋,避世隱居,隨後又進入普壽寺剃度出家,法號釋昌聖,在這裡的女子佛學院學習佛法。

因不想被來訪者打擾,她其後又躲到美國洛杉磯的一座寺廟。嚴格的戒律和作息,閒暇時光的誦經和勞作,歌手李娜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法喜禪樂的慈悲。

著名相聲演員姜昆曾在此邂逅一身僧侶道服的李娜,問及出家緣由,她只說,她不曾離家,皈依佛門乃是回家。

據今時,李娜已出家二十餘年,這個名字漸漸被人們淡忘,唯有歷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還能在記憶中找到有關她的零星片段。

即使時代更迭,她的歌曲依舊流傳不朽,她的故事依舊輾轉傳述。曲中人一身僧衣伴古佛,俗世里的故事也到了完結之時,人們唯有敬仰和祝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c113472e78d53ec606a586afd7e20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