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殺出一個獨角獸天團

2023-01-15     投中網

原標題:張江殺出一個獨角獸天團

優質資產荒,是2022年半導體投資圈的集體圖騰。一面是投資者們在觀望中謹慎出手,還有一面,是曾被追捧的一批企業已快速成為獨角獸,窗口過去了。

截至2022年末,國內有超過50家半導體獨角獸,總估值9000億元左右,來自上海的就有14家,占近三分之一,總估值2250億元。

它們多由曾在海外或外企中國部門工作多年的技術牛人創辦,成立時間不長,融資速度快、金額大,也都是團購的大場面。即使2022年半導體泡沫潮、C輪以後估值嚇人已成共識,多數企業依舊拿到了融資。有意思的是,這14家企業又有近三分之二落於上海張江,張江被稱為「中國矽谷」,這裡見證了中國半導體產業20多年的冷冽與熱潮。

創業潮

「這個江湖裡,主要匯聚了兩類人。」說起半導體業獨角獸,曾任某公司CTO的張曉(化名)如數家珍,「什麼叫人才密集型,完美詮釋」。細數這14家企業,大多創始人均在業內工作超10年、曾就職于海外或外企中國部門,有多年帶隊、研製經驗;另一類,則是「資本狂人」。

過去幾十年晶片行業全球合作的這一特徵在2018年被打破,中美競爭之下,也造就了中國半導體業不可多得的創業窗口與歷史機遇。例如,摩爾線程、沐曦、壁仞科技都是2020年左右成立,短短兩年後估值已破百億。

估值150億元的企業有5家,分別是摩爾線程、沐曦、芯啟源、天數智芯、登臨科技。

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在英偉達中國區任一把手十多年,原是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2006年進英偉達之前,還曾在戴爾、惠普做過銷售總監、事業部總經理等。英偉達近20年來主要在做的事就是加速計算,張建中2020年回國創業,摩爾線程業務方向也是GPU加速計算,與英偉達類似,更為具體的關鍵應用方向是汽車。

同年成立的還有沐曦,陳維良也曾長期就職於國際晶片廠商,負責過通用計算GPU設計、產品研發,如今的沐曦也在為異構計算提供高性能GPU晶片、解決方案。2017年成立的登臨科技,6個月前剛提出「GPU+」架構,創始人李建文也已在GPU領域從業二三十年。

在此之前,2015年,矽谷工作多年的李雲鵬回國創辦了天數智芯。李雲鵬2005年從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麥迪遜分校拿到計算機碩士學位後,選擇在甲骨文工作10年。因看到國內基礎軟體對海外依賴程度高,2015年回國創業。天數智芯也在做GPU,是其他企業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只不過2019年發布了首款面向邊緣推理的AI晶片後,公司人事大變動,2022年3月法定代表人變為刁石京,後者曾是紫光集團聯席總裁。

也是在2015年,曾在矽谷做半導體晶片設計20多年的盧笙回國創辦了芯啟源。盧笙見證了矽谷晶片爆發的10年(1994-2004年),他參與的第一家公司就做GPU,獲得了任天堂董事長的投資,後來賣給了ATI,再後來剩下英偉達和ATI兩家公司,ATI又把GPU部門賣給了AMD。盧笙還主導過博通第一代網絡交換晶片與黑莓手機主晶片的研發,現如今芯啟源重點關注5G和數據中心的通訊類晶片、DPU晶片智能網卡產業。

1971年,英特爾定義了CPU,開啟了集成電路新紀元,1999年英偉達定義GPU,而中國晶片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GPU原本為遊戲圖像渲染設計,後來人們發現GPU的並行計算模式適合處理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算法,便成為雲計算和智能時代最重要的基礎晶片。

除此之外,也有做AI晶片的獨角獸,可以進入雲端AI計算、自動駕駛場景。這14家獨角獸中,燧原科技、瀚博半導體便是代表。

燧原科技趙立東早年畢業於清華,於AMD工作了7年,任事業部高級總監。2014年回國歷任紫光通信科技集團副總裁、銳迪科微電子總裁、紫光集團副總裁。瀚博半導體創始人錢軍也有25年高端晶片的設計經驗,曾在AMD擔任高管長達10年。

「我們都積累了20年了,一直在學習,史無前例地遇到了一個大機會」,這是不少業內人的心聲。

再講講排在第一的紫光展銳,估值600億元,從中走出不少半導體業的領軍人物。1988年,為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清華大學成立了第一家綜合性校辦企業,這紫光集團前身。1993年紫光集團正式成立,不少人說,其旗下一些經典產品伴隨他們走過青春,如掃描儀、紫光U盤、紫光MP4等。

紫光展銳的誕生,與生生不息的併購有關。2013年,紫光集團17.8億美元收購了展訊通信,一年後又花了9.07億美元收購了晶片設計公司銳迪科,二者一個主攻基帶晶片,一個主攻物聯網晶片。2018年1月,也是中國晶片行業分水嶺之年,他們合併為紫光展銳,也打通了移動通信與物聯網兩大領域的技術積累。

展訊通信,是2001年武平、陳大同、冀晉、范仁勇、張翔、李力游等人創辦的;銳迪科,是2004年戴保家、魏述然等成立的,他們算是第一批歸國創業人才,此後,這些人或是繼續創業,如戴保家2015年成立了基帶晶片設計公司上海翱捷科技;亦或成立VC投資半導體,例如武平創立了武岳峰資本,元禾璞華是陳大同創立的。

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人,徐徐擴大著中國半導體江湖。

都來了

聽到不少投資人叫苦不迭,這股半導體泡沫潮來勢洶湧,C輪後估值嚇人,「我們不敢投,太貴了,況且根本沒有什麼好標的。」

即便如此,摩爾線程、沐曦、天數智芯、芯啟源、登臨科技、兆芯等都在2022年拿到了融資。最近拿到融資的是摩爾線程,2022年12月完成的B輪融資15億元,由中移數字新經濟產業基金、和諧健康保險領投,典實資本跟投,摩爾線程兩年完成4輪融資。

這股GPU融資熱是由壁仞科技開啟的,自成立起18個月融了47億元,策略是小步快跑,甚至流傳一個說法是「每三周融一次」,背後有超過40家資方,幾乎囊括市場上所有的知名財務機構與產業資本,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擠不進去。

看看壁仞科技背後,按時間順序,有鴻灝資本、啟明創投、IDG資本、華登國際、格力金投、松禾資本、雲暉資本、國開裝備基金、華映資本、廣微控股、耀途資本、中芯聚源、高瓴創投、雲九資本、高榕資本、金浦投資、基石資本、海創投母基金、松禾資本、大橫琴集團、普羅資本、中通瑞德、平安創投、新世界集團、碧桂園創投、源碼資本、招商資本、中信證券投資、祈景資本、香農芯創、華創資本、瑞譽投資、BAI資本、和玉資本、中俄投資基金、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宏兆基金、易高基金等。

壁仞科技創始人張文,就是那第少數的第二類人——非業內人士。他本科學了電子工程,後拿到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曾經長時間的身份是律師、投資人。2011年,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再次創業,成立映瑞光電科技公司,張文受邀出任公司CEO;2018年張文擔任商湯科技總裁,主導了後者總部落地上海。2019年末,張文成立壁仞科技,快速整合資本、人才、資源,將自己武裝成獵頭,找到來自英偉達、AMD等不少人才,還拉來了巨額融資,外界稱他為「資本狂人」,

要說匯聚的投資方數量,除壁仞科技外,做國產CPU的兆芯、國產MCU的芯旺微,以及沐曦、燧原科技背後資方均超30家。也就是說,這些半導體獨角獸身後,擠著中國大部分VC、PE、產業資本,尤以2018年後成立的公司,機構多、速度快。

融資額方面,為汽車電子、工業控制、高端消費電子等領域提供微控制器、模擬電路、功率器件、傳感去等核心晶片特色工藝的積塔半導體已融資超80億元,而摩爾線程、沐曦、燧原科技、禾賽科技均拿到了超40億元融資。

我想起啟明創投鄺子平的一段講述,「我們最近看了很多日本做得非常好的半導體企業,在某些細分領域,尤其是設備領域,是發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老店,但後繼乏人,老一代不想經營下去了。」

「因為日本VC、PE行業發展不蓬勃,所以沒有太多年輕人投身創業,去繼承他們打下的這麼好的半導體設備江山。」

中國就不一樣了。

中國矽谷

上海匯聚的這14個半導體獨角獸企業,有8家都坐落於上海張江,有紫光展銳、摩爾線程、芯啟源、兆芯、南芯半導體、芯旺微、瀚博半導體等,為什麼?

30年前,張江還是一片荒蕪的田野阡陌,30年後,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半導體技術人才前赴後繼地住到了附近的出租屋。

1999年「聚焦張江」戰略是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

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於1992年,最初規劃面積只有5平方公里。1999年上海市政府要把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成上海技術創新的示範基地,園區面積擴大到25平方公里,集成電路成為產業之一。

2000年,張汝京帶著300多位中國台灣半導體從業者和100多位海歸來到張江,創立了中芯國際。由於規模大,起步時就有萬名員工,他們帶的家人、子女有上學等需求,就這樣,別墅區、基督教堂、雙語學校和員工宿舍逐步形成一個園區。

政策支持、人才拉攏提供了優質土壤。

張江第一個發展熱潮便是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此後,這裡聚集了上百家晶片企業,就連高通、英特爾、英飛凌等外資晶片企業也落於此處。

2009年南匯併入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趁勢在2011年將園區擴大到75.9平方公里。2014年上海要把張江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2年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同意張江承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了2017年,面積再次擴大到94平方公里。

另一邊是人才,半導體行業一大特徵是全球合作,也早已經過創業潮到巨頭獨大的轉變。海外晶片歸國人才走進中國創業企業,例如,中芯國際、華虹等吸引不少人來到張江。

此後,2008年之後的10年,民間資本發現半導體投入時間長,盈利無法保障,沒有技術壁壘的創業企業毛利率低、規模小,自然去選擇速度更快、規模更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再後來,國產替代潮再次讓資金大額流入、產業回暖。

2022年,張江共有46家半導體企業獲得94.7億元融資,現有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企業500多家,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綜合水平最高、產業鏈最齊全的地方,這十年間,上海張江跑出了一個獨角獸軍團。

不過,半導體業遍布著大型捕食者吞併巨型獵物的殘酷遊戲,《經濟學人》曾把它形容為非洲的塞倫蓋蒂大草原,不知未來是否也會在這裡上演產業大吞併?(文/李彤煒 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db67e184834d0d9564f33f65fe510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