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消息!同樣是發紅包,為什麼微信的「聖誕」紅包被吐槽?
由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新起,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帶動了國內整個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其中,移動支付的出現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支付寶和微信是國內兩大移動支付巨頭,在2014年之後,兩大巨頭開始在線下遍地生花,如今無論是一二線大城市還是三四線小縣城都存在支付寶和微信的收錢碼。
雖然2017年12月份以後,銀聯的「雲閃付」也逐漸的「殺人」移動支付市場,但是份額方面遠不如支付寶和微信。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6月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分配,支付寶占據了53.7%,騰訊金融占據了39.12%,可以說大頭都被這兩家公司拿走了。
所謂同行是冤家,作為移動支付行業的兩大巨頭,支付寶和微信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就拿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來說吧,兩大企業都向消費者發放了紅包,不過同樣是發紅包,微信發放的「聖誕」紅包卻被用戶吐槽了一把,這又是為什麼呢?
微信在平安夜發起了支付免單的紅包發放形式,此舉讓消費者很是興奮,但是,根據最後的發放情況來看,微信的紅包大小基本上都集中在40元以下,基本上都是10元、20元,30元的都是大額紅包了。這就讓用戶吐槽微信太過於小氣,畢竟微信又不是向支付寶那樣經常發紅包,偶爾一個節假日發的紅包也才這麼點。
反觀支付寶在12月12日之後推出的「花唄」支付15天翻倍紅包卻是受到了不少用戶的追捧,很多用戶都得到了40多元的花唄紅包返現。
可謂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雖然說紅包平均差額只有十幾塊,但是支付寶的舉動還是讓用戶很暖心。支付寶除了花唄翻倍紅包以外,還醞釀了元旦瓜分15億的超級紅包,讓用戶也是期待滿滿。
支付寶的「薅羊毛」策略是在2015年春節之後就一直保留下來了,先是早期的線下支付翻倍紅包,又是後期的商家碼紅包,再到如今的花唄紅包,可以說支付寶的每一步都是靠紅包堆積出來的。
在用戶「薅羊毛」的同時,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也是不斷的壯大,為阿里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籠絡了一大批的用戶,對於螞蟻金服想要構建的網際網路金融生態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特別是馬雲一直致力於國內信用體系的構建,如今的芝麻信用已經在眾多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根據阿里巴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如今的螞蟻金服估值也已經達到了1500億美元,這可以說是對阿里支付的肯定。
相比之下,騰訊對於紅包就沒有多大方了,平時的紅包力度也是非常的小,基本維持在幾分錢,這不免讓用戶咂舌。
你平安夜的微信免單紅包又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