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隊處理陣亡士兵屍體辦法:最後一種方式極其殘忍

2021-02-17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古代軍隊處理陣亡士兵屍體辦法:最後一種方式極其殘忍

自從人類社會有戰爭,就產生了殘酷的戰場,就會有大量的士兵和指揮官相繼傷亡,受傷了還好說,救治一下就行,但是陣亡了就不好說了。並且以前的醫療條件沒有現在好,受傷的士兵得不到救治,特別是冷兵器時期,士兵們的傷口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會被感染而死亡。而古代時期,一場戰鬥要死亡很多人,少的幾千,多則上萬。那麼,面對這麼多的士兵死亡,古代軍隊是怎樣處理陣亡士兵的屍體呢?

遺棄荒野,任由動物分食

在古代戰場,兩軍交戰,失敗一方戰敗,要麼全部陣亡,要麼被俘或者有部分逃跑。自然勝利者會打掃戰場。當然運氣好的時候,勝利的一方會把對方的陣亡者的屍體集中埋在一起,也算入土為安了。如果勝利者一方是比較殘暴毫無人性的軍隊,這些陣亡的屍體就會棄之荒野,任由野獸的吞食,這些陣亡的士兵沒有人收容,家人也不會很快得到陣亡的消息,也不可能到戰場上尋找自己陣亡的家人。並且古代戰爭過後,雙方士兵就是橫屍遍野。我國偉大詩人杜甫在《兵車行》曾有詩句「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描繪的就是戰場上悽慘的景象。

簡單處理,就地集體掩埋

當然,大多數戰場上對待陣亡的士兵還是要簡單處理的,就是集中掩埋。這個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收拾己方陣亡士兵的屍體,收拾己方陣亡者的屍體不會集中亂放掩埋,會把屍體簡單處理,然後整齊擺放,最後才掩埋,之後還要做上標記。而處理敵方屍體的時候,就沒有這麼細緻了,而是就地掩埋,挖一個大坑,也不會處理屍體,直接扔進去掩埋。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屍體不及時掩埋,會腐化變質發臭,尤其是天氣比較暖和的時候,屍體很快就會發臭,如果不及時處理,滋生細菌,還會引起瘟疫以及各類傳染疾病,造成更大的損失。

火燒處理,也就是火葬

一般情況下,集體掩埋也比較費事,也不安全,很多士兵也不願意干這種活。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火葬。處理屍體畢竟不是一個輕鬆的活,而且受傷最重和死得最慘的士兵屍體很快就會變質,不及時處理就會發生瘟疫。那時候除了土葬,最好的方式就是火葬,通過火的高溫燃燒,不僅處理了屍體,還阻止了細菌的滋生。而且火葬還是一種傳統的方式,通過火葬可以凈化死者的靈魂,幫助死者進入極樂世界或者天堂。這種形式也曾廣泛運用。也就是將死者屍體下面放置干樹枝、枯草或者木柴,引燃之後焚燒屍體,最後將骨灰取出來,有點像二戰侵華日軍處理陣亡士兵的屍體一樣。

京觀,這種比較殘忍

在古代戰場上,勝利者為了炫耀自己或者為了復仇而達到目的之後,將屍體堆積在路邊,弄成京觀。而這種方式就是把戰敗的屍體全部堆放在路邊,然後固定屍體,弄成金字塔形狀的土堆。而還有一種就是,把對方的屍體進行示眾方式,比如將屍體懸掛城門,或者取掉首級掛在城門上,這種都是處理屍體的方式,但是景觀就有點是泄憤炫耀的意思了。而後者確是對死者的不公平,甚至是侮辱,有些泄憤的意思。

陣亡士兵的屍體,被當作軍糧吃掉

古代打仗不像現在,後勤補給比較困難,而且食物種類也比較少。一旦糧草供應中斷,就會面臨著失敗的風險。而在很多經典戰例中,運送糧草的後勤大軍最先受到攻擊。糧草中斷之後,士兵沒有戰鬥力,一般一方軍隊成千上萬的士兵斷糧很可怕,最艱難的時候,就會硬著頭皮把剛剛陣亡士兵的屍體吃掉,這樣能夠填飽肚子,來維持戰鬥力。這種方式看起來非常殘忍,也很噁心,但是沒辦法,古代的戰爭就是雙方士兵的拼殺,在古代歷史上也曾有過這種情況,這種處理屍體的方式也是最殘忍的。

所以說,古代戰爭中處理陣亡士兵的屍體是比較落後的,畢竟那時候人們的認知和條件都不高,也是一步一步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而改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c65yXcBDlXMa8eqkCH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