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科頓:構建生態文明的四個關鍵特徵 | 東西方生態文明對話

2023-12-04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大衛·科頓:構建生態文明的四個關鍵特徵 | 東西方生態文明對話

什麼是生態文明、老外怎麼看?在2023年11月28日的網絡研討會《東西方生態文明對話》中,大衛·科頓(David Korten)對生態文明的內涵及其在人類未來發展中的角色進行了深刻的解讀。應中國綠髮會合作夥伴——國際地球憲章授權,為助力全球環境治理、為我國學者提供信息供決策參考,「中國生物救護與科學倫理」微信公眾號小編編譯分享信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們參閱。

國際地球憲章的官網信息顯示:大衛·科頓博士是「生態經濟論壇」創始人和主席,也是「Yes!雜誌」的聯合創始人、董事會成員和名譽董事會主席,同時是政策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以及羅馬俱樂部的正式成員。他擁有史丹福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著作包括《當企業統治世界》(1995年)、《後企業世界:資本主義後的生活》(2000年)、《偉大轉變:從帝國到地球社區》(2006年)、《新經濟議程:從虛幻財富到實際財富》(2009年和2010年)、以及《改變故事,改變未來:為活生生的地球打造活生生的經濟》(2015年)。

本文共計1400字,閱讀約5分鐘

圖片來源:地球憲章

大衛·科頓:什麼是生態文明?

大衛·科頓(David Korten)指出:生態文明是「有思考的人類對未來嚮往的願景,它是由地球憲章所描述的未來」,而該憲章是人類歷史上參與度最高、最具包容性的起草過程的產物。地球憲章確立了人類共同追求的未來的四個定義性元素:對生命共同體的尊重與關愛、生態完整性、社會與經濟公正,以及民主、非暴力與和平。

科頓認為,只要我們選擇,我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地球憲章所描繪的物質充足、為所有人提供精神富足的世界。

未來的四個特徵

大衛·科頓(David Korten)認為,生態文明有四個特徵,與我們當前的世界有所不同:

- 決策主要在本地進行,由下而上,真正民主。

- 財富和權力將得到公平分享。

- 生命將是定義目的和價值的要素,而非金錢。滿足基本需求後,我們將關注的是「更多」,而不是「擁有更多」。

- 關係將以關愛和分享為特徵,而不是競爭和暴力。

科頓的個人體驗

科頓分享了兩個深刻的個人體驗,塑造了他對生命和人類本質最美好的理解。第一個體驗是與分子生物學家何萬蓀博士的偶遇,她喚醒了科頓對生命的認知,指出生命是遠遠超出科學理解的意識、智慧和複雜性。第二個體驗來自於1992年他對南非的訪問,目睹了該國從種族隔離向黑人領導轉變的歷史時刻,以及黑人領導者對白人獄卒的令人震驚的寬容。

走向未來的途徑

為了走向這個可行的未來,科頓提到了21世紀啟蒙運動的興起,借鑑了古老的土著智慧、宗教先知的洞見以及科學的最新發現。這場啟蒙運動承認了生命的智慧和意識,政治上承認我們只是在邁出通向真正民主權力共享的旅程的開端。

科頓認為,我們現在有著巨大的希望,因為過去100年的通信革命將我們這個分散而孤立的物種連接成一個無縫的全球交流網絡。這讓人們能夠跨越文化隔閡,尋找共同的價值和利益。

他還提到了一系列積極的例子,如工人合作所有權的增長、對自然權利的日益認可,以及一些國家在憲法中明確承諾生態文明的實現。

【思考題】學而時習之

Q1: 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全球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連接機會,但在科頓提到的21世紀啟蒙運動中,這一全球連接是如何塑造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特別是在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傳播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種全球連接對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有何深遠影響,以及我們應如何最大化其積極效應並規避潛在的負面影響?

本文僅供資訊參考。不代表平台觀點。

歡迎轉發(請標註來源)。

編譯 | 王芊佳

審 | 綠茵

排版 | 綠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c3185758f7fef9eda4dd7158802b7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