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現場實錄

2024-06-15     博物館世界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關強:

各位專家,同志們,媒體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之際,我們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專題介紹深海考古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首先,我代表國家文物局,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

2023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學技術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在海南聯合舉辦了深海考古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發現情況。發布會後,國家文物局先後在2023年5至6月、9月至10月組織開展兩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相關發現獲評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深海、遠海,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深海考古工作,將其列入2024年的工作要點,加強與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的協作,持續推進深海考古走向深入。今年5月至6月,我們又開展了第三階段水下考古調查,取得了重要成果,今天將第三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成果向大家介紹。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會議的各位專家和同志們。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專家有:福建博物院研究館員栗建安、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崔勇、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陳鷹。

參會的還有考古團隊的主要成員: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深海考古項目負責人宋建忠,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鄧啟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蔣磊,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傳緒,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謝京同志,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王忠雲,瓊海市副市長黃益民。

以及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張凌副司長,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羅娟副司長,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唐煒主任。

本次會議還邀請到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中央媒體單位。

按照議程的安排,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傳緒、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王忠云為大家介紹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工作進展情況。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 宋建忠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陳傳緒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 王忠雲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150公里海域。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籌部署和工作安排,2023年至2024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組隊,使用探索一號、二號科考船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二處沉船遺址開展了3個階段的深海考古調查,取得重要成果。

經考古調查確認,一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環形區和條形區組成。核心區為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船貨構成的堆積,長約37、寬約11米,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約3米。環形區和條形區遺物數量少且分布較為零散。船體位於遺址核心區,上部結構不存,殘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蓋,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艙板、底板等,可見10個以上分艙,發現2處疑似桅座結構。一號沉船遺址遺物包括並不限於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數量超10萬件。三個階段調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紅綠彩、琺華、單色釉、素三彩等瓷器,醬釉陶器,銅錢等文物890件(套), 部分瓷器外底有款,款文有「福」「正」「太平」「吳文自造」等。二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核心區南北長約21、東西最寬約8米,以排列整齊、堆疊有序的原木堆積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鉛錫器等。散落區可見陶瓷器、螺殼和零星原木等。三個階段考古調查從二號沉船遺址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遺物38件。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深海考古調查首次應用了多種深海技術和裝備。如長基線定位系統提高了定位導航和位置標註的精度;使用潛載側掃聲吶、多波束測深系統、淺地層剖面儀、磁力儀對沉船遺址進行綜合地球物理探測;使用三維雷射掃描儀和高清相機完成了沉船遺址分布區域的全景攝影拼接和三維雷射掃描;使用潛載抽泥、吹泥裝置對計劃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區域進行了抽泥、吹泥作業;使用潛水器柔性機械手提取文物,採集了大量海底沉積物、底層海水、海洋生物等樣品;採用載人潛水器和無人潛水器結合作業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調查的路徑和模式。

海南省落實屬地責任,加強省部合作、央地合作,做好深海文物保護,推進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二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等相關機構建設,為全面加強深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提供保障。

人民日報記者:

請生動地描述一下深海考古過程的細節和相關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陳傳緒:

2024年6月1號,我下潛執行SY686潛次,在這個潛次中,我們可使用的探測設備包括了測深側掃、多波束、淺剖、磁力儀、雷射掃描設備和攝影測繪的高清相機。而僅僅在一年前的6月1號,我們執行SY566潛次在這裡進行考古調查的時候,當時可選的探測設備僅有一種。

在過去的一年的時間裡,在多家科研單位的支持幫助下,我們解決了高精度定位導航、大範圍深海攝影測繪等技術難題,同時進行國產自研多波束和淺剖設備的研發與集成應用。得益於國家在深海技術裝備領域的長期布局和積累,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深海考古這一新命題之前,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歷時一年,我們摸索出了一套深海考古的技術裝備體系和流程規範。

海南日報記者:

兩艘沉船出水文物會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方式與公眾見面?會不會通過技術手段復原這兩艘沉船的文物?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發掘,意義重大,出水文物品類多、檔次高,也引發了公眾對沉船遺址的期待,我們一直在策劃相關展覽,儘快讓這批文物能夠和公眾見面。沉船船體的還原展示方面,將會根據沉船遺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運用高科技手段,將沉船遺址的情況以更生動更豐富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光明日報記者:

第三階段考古調查新發現的文物對認識沉船的歷史價值有什麼幫助?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 宋建忠:

第三階段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發現了「丙寅年造」的紅綠彩碗,以前我們根據出水瓷器初步推測一號沉船的年代為正德時期,「丙寅年造」的瓷器實證了一號沉船的年代。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關強:

感謝各位專家、同志們和媒體朋友們。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最重要的是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為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乃至絲綢之路研究都具有貢獻,這也是近年來中國深海考古領域的考古成果,是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利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藉助深淺技術,對深海古代沉船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融合,標誌著我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我們要貫徹落實堅持保護,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認真做好水下文物的保護工作,整體推進後續的考古、保護、研究展示、利用工作。

一是持續做好考古研究。按照大考古工作思路,在全面總結三個階段調查成果基礎上,抓緊編制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工作計劃,開展重點發掘,最大限度獲取沉船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用好與海洋科考部門的合作機制,開展南海重點海域及遠洋航線深海考古調查,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序開展近海、深遠海水下文物調查,進一步摸清水下文物家底。強化研究導向和課題意識,深入開展深海考古重大課題研究和深海考古專用技術裝備研發。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南非、埃及、突尼西亞等國的交流,緊扣水下考古研究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等國際學術熱點,培育中外聯合考古新的亮點。

二是加強沉船遺址保護,按照原址保護的工作思路,科學制定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水下文物保護規劃,明確具體保護措施。建立多部門協同聯動保護機制,加強沉船及周邊海域水面、水下監測,強化與公安機關、海上執法機關等有關方面的合作,持續開展水下文物保護區的執法巡航。加強出水文物保護和科技保護能力,持續開展出水文物的保護,為後續展示做好準備。

三是深化研究闡釋與展示利用。加快考古資料整理和報告出版,及時向社會公布階段性考古成果。聚焦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持續開展航路、造船史、陶瓷史、海洋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等一系列課題研究,為水下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提供學術支撐。依託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籌)等推出深海考古專題展覽,採用數字化、智能化的展示方式,利用多種手段和途徑,更好解釋中國海洋文化特質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為世界水下文物遺產保護貢獻中國案例。

我們也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特別是媒體朋友們,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的考古事業,支持水下考古工作,今天的會議到此結束。感謝大家!

來源:國家文物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b9d9b064a691ddad0290e5dd2a3e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