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思誠監製、戴墨執導的《三大隊》,日前發布「這次來真的」特輯後,在31個城市開展超前點映。
首輪口碑,也隨之出爐。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陳思誠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當初看到原型事件後,一下就被擊中,迫切想要將其改編搬上銀幕。
而最後的成品,讓很多人覺得滿意。
在喜歡這部影片的觀眾看來,《三大隊》堪稱是「國產犯罪神片」。整體走紀實風,年代感十足,燃點、笑點和爆發點無一不具,更是讓不少人「數度落淚,幾近哭崩」。
而在敘事上,影片的完成度也很高。
故事走向跌宕起伏,邏輯細節頗見真功夫,不故弄玄虛、刻意去營造懸疑氣氛,而是摒棄技巧,用情感和對人性的探討去打動觀眾。
有網友表示,《三大隊》比「《誤殺2》好10個《誤殺》,20個《消失的她》,50個《唐探2》」。
故事好、節奏佳之外,由張譯飾演的程兵更是片中亮點。
原本是刑偵大隊隊長的程兵,在帶領三大隊辦理一樁惡性案件的過程中,意外導致一名嫌疑人死亡。
這起意外,不僅讓程兵因故意傷害罪入獄8年,而且再也不能穿上警服。但即使成了普通人,他也沒有放棄繼續追兇。
不肯「朝前看」的程兵,可謂是整個故事的靈魂。
其實,他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放棄,讓自己失去的不要那麼多。但因為一份信念,卻選擇了「無盡的路」。
打動觀眾的,既是程兵的堅持,更是張譯的表演,有觀眾用「變色龍級別」來形容他在片中的表現。
入獄前後的程兵,差別很大。
前期的他,即便算不上春風得意,卻也是家庭美滿、事業順遂。前途一片光明的情況下,身上有點傲氣也就很正常。
變故突發,人生急轉直下後的程兵變得迷茫、頹然。反而是出獄後堅持追兇的他,明明滄桑落魄到讓人惋惜心疼,卻因為信念在心而擁有了堅韌清醒。
將人物由內到外詮釋得深刻而層次感鮮明的張譯,被網友大讚「絕了」、「真的牛」、「演技在線」、「破碎感絕不僅有」……更有人看好明年他能憑藉這個角色「再掃一遍獎」。
鏡頭前的張譯備受認可,身在幕後的陳思誠也被肯定。
陳思誠對商業影片的脈,向來把得很準。借用某位網友的話,就是「懂內容,懂觀眾,懂市場」。
這,也是他過往屢獲高票房的主因。
而這部《三大隊》與陳思誠之前的作品比,更是揚長避短。即,保留了情節緊湊、情緒感染力強的特點,又「不作妖」,踏實了許多。
不喜歡陳思誠過往作品的網友,表示「居然不太陳思誠」、「這一部和陳思誠沒關係」,並在此認可了他對於商業電影的駕馭能力,是讓人「不得不服的產品經理」。
凡事兩面,有贊,自然也會有貶。
給影片打出差評的觀眾,多數都將「火力」對準了敘事,認為導演功力不夠,把一個好題材拍爛了。
因為過於追求長鏡頭,反而拖慢了節奏,放大了演員表演上的瑕疵,同時也缺乏足夠打動觀眾的文本力量。
而影片所有因矛盾點、衝突形成的戲劇張力,設置得也非常刻意。以至於整部電影,既「沒有一個讓人有印象的重場戲」,也「沒有明顯的劇情高潮」。
甚至連人物,都因充滿刻板印象而失去了特點,「大嫂」高葉的角色也是多餘,沒什麼存在的必要。
最讓人為之不滿的,是消費了「燒烤攤打人」事件。
而張譯作為主角,雖然表現不差,卻不過是在自己的舒適圈打轉,再次重複了同類型角色而已,很有必要在接下來換下戲路。
還有一部分差評,是給監製陳思誠的。
在這些觀眾看來,《三大隊》中滿滿都是帶有屬於陳思誠的「精緻土味」,還有刻意營造卻無趣的兄弟情義。以至於片中所有本該動人的感情戲份,都因為那份「精明油膩」,而失去了它原有的感染力。
好評和差評之外,是最沒有「水軍嫌疑」的中評。
這些觀眾認為,影片的原型故事有大義有真情,本就有著極強的戲劇張力。但是在改編後,反而因為「導演不合理的敘事、輕易的煽情和臉譜化的人物塑造」,而失去了它的魅力。
經過改編處理後,故事衝突變少了,很多情節還因為鋪墊和過渡不足而顯得突兀,台詞風格也有點「作」。
因為「設計過於精巧」,以及配方太熟悉,整體來說是「是有驚喜,能看」的程度。而且因為下沉度足夠,沒什麼觀影門檻,票房大機率會不錯。
今年暑期檔,同樣由陳思誠擔任監製的《消失的她》,上映後熱度持續走高,最終狂收35.23億。而這部相較於《消失的她》來說,無論是故事還是角色團隊,都更加親民接地氣的《三大隊》,不知道又會斬獲多少票房?
或許,又會是陳思誠的另一部爆款,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