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到端午節了,我們又可以放大假吃吃喝喝不亦樂乎了,這是一個相當開心的日子。其實,要是按照端午節本來的文化含義的話,我們要發微信送給別人端午節祝福的話,就要寫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
這是因為,端午節它本來是一個悲傷的充滿著沉重感的節日。一方面,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很不吉利,充滿了很多禁忌,好多事情不能做。而端午節掛艾草、系百索等民俗活動,都是為了驅災辟邪保佑平安。
比如說,漢朝人認為,五月份,你就不要蓋房子了,否則的話,房子的主人將會成為禿頭,你就有錢植髮也不行,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想的。還有一種觀念認為,五月不能生孩子,否則這個孩子將是不祥之物。這可是真的得罪了一大批五月份出生的朋友。
這樣看來,在古代的端午節很不好玩,也只能待在家裡掛艾草吃粽子了。
第二,從東漢時候開始,端午節被認為與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偉大的愛國者屈原的投水自殺有關,人們用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形式,紀念這位愛國者。在這樣一個嚴肅的節日,你也不能大呼小叫很歡快的樣子。
總之,在唐朝以前,端午節是一個很嚴肅的節日。
唐朝統一之後,疆域擴大、國力強盛,文化繁榮,人們已經不在乎那些禁忌了,在皇室和民間的共同推動下,端午節逐漸演變成帶有全民狂歡意義的節日,人們沉浸在吃吃喝喝玩玩樂樂的氣氛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唐朝的端午節才真正具有了現代端午節的文化含義。
那麼,唐朝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呢?
讓我們穿越歷史,夢回唐朝,回到長安,回到端午節那令人心馳神往的一天。
我們先去皇室看看。
皇室的端午節活動豐富多彩,引領了民間的風潮,這叫做城會玩、宮會玩。
朝廷會在端午節這一天,舉行各種盛大的遊樂活動。平時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的皇帝,這時候也放下了架子,他要大擺筵席請大臣們喝酒玩樂。
唐朝是詩歌的國度,從皇帝到大臣個個都能寫詩,這個時候就是展示才情的時候,誰寫的好,皇帝就會贈送禮品。因為端午節已經是夏天了,所以皇帝一般都贈送扇子。據說著名書法家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御筆親題 「鳳」 「龍」等字樣於扇上,賞賜給大臣。得到扇子的大臣,估計得興奮得三天睡不著覺。
除了扇子,皇帝更多的是贈送夏天的衣服。這種衣服是由宮廷定製,相當高級。詩聖杜甫那時候是個小官,竟然運氣爆棚,獲得了皇帝贈送的夏衣,一生窮困潦倒的杜甫整天憂國憂民淒風冷雨,估計這一天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他寫了這樣一首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杜甫說,皇帝賜給他的衣服上,還寫了他的名字,這讓他倍感恩榮。這種衣服非常高級,估計在此之前,杜甫可能沒見過,按照杜甫的描繪,這種衣服輕軟飄逸,香羅白如積雪,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涼。
古人相信系上五彩絲能夠辟邪延長壽命,所以五彩絲又有長命縷的說法,每年端午節,唐朝人都要在身上纏上五彩絲,所以,在端午節,皇帝還會給受寵的臣子賜下五彩絲,而得到五彩絲的臣子,會受到同僚的羨慕嫉妒恨。
皇帝在喝酒賦詩大宴群臣,好不快活,那麼後宮的女子們,在端午節這一天,在幹什麼呢?讓我們到皇帝的後宮看看。
在端午節,宮中有很多好玩的遊戲。包各種各樣的粽子是固有的節目,編織美麗的五彩絲線做成的百索戴在身上,驅災辟邪,自不必說,人家宮女們還喜歡玩射粉團的遊戲。這種遊戲,其實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架在盤子裡,拿特製的小弓去射,射中就吃掉粽子,射不中就去包粽子去。這可能也反映了唐人尚武的性格。大概這種遊戲很好玩,一下子就從宮中傳到了民間,成為當時流行的遊戲。
除了射粉團,宮中還流行鬥百草的遊戲。
鬥百草的遊戲,有文斗和武鬥之分。文斗考驗的是你的植物學知識和得到百草的能力。遊戲大概是這樣的,雙方手裡都有很多提前找來的花草,一方報出自己的花名,另外一方報出另外的花名,比如說我有雞冠花,另外一方說我有狗尾草,雞冠對狗尾,屬於非常貼切的對偶,頗有些語言遊戲的味道。直到一方手裡的花草消耗殆盡,或者再也說不出合適的花草名,那這場遊戲就宣告結束。而武鬥則是用草編成的繩索,纏在一起互相拉扯,一方的草繩斷了,這一方就宣告失敗。
這種鬥百草的活動在唐朝十分流行,上至老人下到孩童都很喜歡,因為這種武鬥沒什麼知識含量,卻也激發了我們兒童時期好玩的天性,所以在唐朝非常流行。
在端午節皇帝要給大臣們送禮物,這也引起了民間的效仿,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要互贈禮物。皇室的很高級,但民間的也很有意義。在北方的婦女們,一大早上就要給長輩送禮。她們用五彩絲線編織成「五時圖」、「長命縷」,還要繡上蛇蠍等五毒的形狀,以用來驅災辟邪。
民間還流行送肚兜,肚兜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的,上面有繡花圖案,肚兜的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蛇蠍或五毒的圖案,也不知道孩子們穿了這種有恐怖圖案的肚兜會不會做惡夢,反正唐朝人認為,穿上這個就能避邪驅除毒害。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生活安定,因此在端午節這一天,官方都要舉辦大型的龍舟競渡的活動。龍舟競渡一般由各地的市長親自主持,參賽選手要有一身很嚇人紋身,據說這樣可以嚇走水中的蛟龍,為了展示文身,選手們一般以半裸形象出現。
龍舟競渡時,兩岸仕女如雲,羅衣成群,銀釵映日,觀者如堵,那場面是相當的熱烈,這絕對是唐朝全民的狂歡節。富庶的唐朝,很喜歡辦這種大型活動。而辦一次活動,花費巨大,據說,淮南節度使在揚州曾經搞了這麼一次龍舟競渡活動,花費達數千萬。而在南方的水鄉,龍舟競渡活動更為普遍。官方要求每個村都要搞賽龍舟活動,得勝者將獎勵若干匹彩緞,而彩緞則由官方統一提供,這也極大地刺激了南方龍舟競渡活動的開展。
這就是唐朝端午節的一天。從端午節的禁忌很多到百無禁忌,端午節的演變,也反映了人類追求快樂的本質。畢竟,沉浸在有煙火氣的節日中,我們的人生才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