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早期建築營造技藝——慈氏塔

2020-08-26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莫高窟早期建築營造技藝——慈氏塔

最後的單檐木塔

敦煌是佛法東傳途中最重要的一站,稱為「漢地沙門之始」,敦煌也是漢地最早開始修建佛塔的地區之一,《魏書·釋老志》云:「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可見北魏時佛塔已普及民間。

像敦煌老君堂慈氏塔這樣的單檐木塔,大量存在於敦煌早期壁畫中。單檐塔是早期最為常見的一種,一般為四段式結構,從下到上,依次為底座、塔身、攢尖屋頂、金屬塔剎。

單檐木構塔在早期並不少見,如盛唐第148窟、盛唐第323窟、晚唐第468窟等等,都存在著造型大同小異的方形單檐木構塔,又如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銅浮屠,更是此類塔最直觀的小比例實物模型。現存實物中,單檐塔以磚石居多,如泛舟禪師塔、凈藏禪師塔、同光禪師塔、草堂寺鳩摩羅什舍利塔等都是較為寫實的唐代單檐仿木塔,而如炳靈寺第三窟的唐塔,已經達到了完全仿木的程度。

莫高窟第148窟 單檐木塔

法門寺地宮出土--鎏金銅浮屠

炳靈寺第三窟唐代單檐塔

滄海桑田,早期此類木結構單檐塔,幾乎一座完整的也未保留下來,目前最能反映早期單檐木塔的風貌的,僅敦煌老君堂慈氏塔一座,但慈氏塔其實是一座土芯木檐塔,並不擁有完整的木結構建築構造,其外圈木檐通過斗栱後尾插在內圈土芯之中,但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般的單檐木塔做法

獨一無二的結構

慈氏塔原在敦煌莫高窟東15公里的三危山老君堂中,最早由宿白、趙正元、莫宗江、余鳴謙在對莫高窟進行全面考察的時候發現,長期在三危山中以來無人管理,直至1979年,有人發現三危山中有人拆建築,且老君堂的廂房、配堂等均已被拆卸一空,才被敦煌文物研究所決心搶救下來,異地重建,保留下來,重建於莫高窟之內。

三危山老君堂慈氏塔原貌

慈氏即彌勒,可見此處原系佛寺,但寺名已無從稽考了,而「老君堂」地名及殿額名「三教」等,都是道教名稱,顯然是後代所改。

就結構來說,慈氏塔分為四段,從下到上,依次為底座、塔身、攢尖屋頂、塔剎。慈氏塔原址並無台基,現在塔下一米多高的台基,為1979年移建時所築,以增加其仰觀效果。而對於早期一般的單檐塔來說,至少有一層底座,有的是須彌座,有的則是台基加尋杖欄杆。慈氏塔則是用鋜角直接坐於平地之上,再於鋜角絞角位置上立柱,與如樓閣建築中所用的柱腳枋異曲同工。在敦煌盛唐壁畫里,也可以見大木作結構柱腳使用鋜角的形象。宋以後,由於建築技術的成熟,鋜角結構逐漸退出大木作的使用,僅用於小木作龕帳,如晉城二仙廟的佛道帳(宋晚期/金初),即使用鋜角結構

鋜角結構

塔身八面,每間面闊僅112厘米,柱高(含普拍枋厚)僅189厘米,塔身對徑269厘米,塔身夯土內有方形小室,空間也卑小,故此塔並不可供人入內觀瞻,僅為露天的塔型佛造像容器而已,供人在塔外禮佛。

慈氏塔測繪圖

塔身的斗栱也是一大亮點,斗栱單材斷面為12.6厘米x7厘米,在早期建築中顯得非常袖珍,斗栱僅有轉角鋪作,且不出列栱,僅用泥道栱支撐素枋,由於塔身為八角建築,外檐角華栱兩跳,非常特殊的是,角華栱栱頭又作了批竹形假昂昂嘴,昂嘴略有斜勢,昂嘴後依然隱刻栱頭卷殺,變成了昂嘴與栱頭並出一跳,由於慈氏塔建於沙洲回鶻於天聖六年統治敦煌以前即公元980年~1028年之間,可大致定為公元1000年前後,系北宋早期,故此假昂形象比宋天聖年間建成的晉祠聖母殿要早,此前梁思成一度認為聖母殿的假昂為最早的假昂。

同時,該塔的普拍枋做法也是最早的一批大木作普拍枋實物。

慈氏塔的塔剎原物不存,舊貌為後改之物,現在的塔剎為70年代,依照壁畫中單檐塔的相輪、剎杆進行的恢復之作。

慈氏塔斗栱

慈氏塔斗栱

繁複美麗的裝飾

塔身夯土壁身有較大收分,南面(現為西面)開方門,門口浮雕雙龍,門上畫方匾一方,墨書「慈氏之塔」,塔室上為圓頂,繪華蓋,中心為團龍,下為垂幛紋;室內左右壁畫繪文殊、普賢。

塔壁與檐柱之間除正面外各面均砌小台,台壁以飛馬紋、龍紋及鳳紋花磚貼砌。四斜面小台上各有彩塑天王一尊,三正面壁畫天王像。塔雖小,但裝飾繁複,集磚雕、彩繪、壁畫、泥塑於一體,目不暇接。

慈氏塔花紋磚

慈氏塔花紋磚

慈氏塔花紋磚

來源:中式營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